從小就去「北陵」玩,瀋陽人卻未必注意過,這裡堪稱古代建築美學之典範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1T09:05:29+00:00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與皇后孝端文博爾濟吉特氏的合葬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清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元年(1644年)定名為昭陵。康熙、乾隆年間清昭陵進行了大規模增建,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堡式陵寢建築體系。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與皇后孝端文博爾濟吉特氏的合葬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清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元年(1644年)定名為昭陵。康熙、乾隆年間清昭陵進行了大規模增建,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堡式陵寢建築體系。因清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故稱「北陵」。

隆冬時節,記者來到了車流滾滾的北陵大街北端,走進379年前始建的清昭陵,在北陵公園管理中心文史研究室副研究員梁瑩的陪同下,開始了對這座清代第一位開國皇帝陵墓的探訪之旅。

瀋陽清昭陵

□王向峰

在北昭陵名北陵,太宗葬此了人生。

崇樓大殿雄豪起,石獸多雕神采盈。

華表高標聳帝統,盤龍嵌壁示乾亨。

兩匹坐騎曾隨主,仍似嘶鳴待遠征。

滿漢結合

清昭陵歷經158年建成

踏上三孔拱形石質「神橋」,望向不遠處迎面矗立的精美石牌坊,便進入了這座中國古代的建築群。「如果你僅從陵墓的建築來看,會覺得清昭陵與關內的皇帝陵墓區別不大。但如果你了解這座陵墓的歷史,你會知道,這是一座滿漢結合頗具特色的陵寢。」梁瑩介紹道。皇太極1643年去世,當時清軍還未入關,陵墓開始修建之初保持了一些清初關外特色,之後的大規模增建建築則更多按照中原王朝陵寢制度所建。

「清昭陵的選址是經過欽天監官員杜如預、楊宏量二人精心勘測的。」梁瑩說。陵寢地處瀋陽城北高地上,地勢西南低東北高,最重要的是欽天監官員認為清昭陵與清永陵、清福陵一脈相承,而在清代皇陵中,清昭陵是唯一一個不靠山的陵墓。「也因此,欽天監官員後來確定在蒲河北岸一處地勢北高南面臨水名叫黃泥窪(今位於平羅街道黃土坎村)的地方取土,用八年時間堆土成了人造陵山——隆業山。」梁瑩向記者介紹道。

記者穿過石牌坊向北直行,便來到了陵寢總門戶正紅門。梁瑩介紹,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是清昭陵初建時期。這一時期的建築僅有享殿(隆恩殿的前身),還修建了陵門、圍牆、隆業山,並栽種了陵樹。如今大家能看到的大多數建築,如隆恩殿、寶頂地宮、方城、月牙城、明樓、神功聖德碑及碑亭、「神橋」及各配房、配樓等,均來自康熙、乾隆年間的增建、改建。直至1801年,嘉慶皇帝增建石牌坊立柱前後兩對夾杆石獸後,清昭陵竣工,歷經158年。

裝飾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美學典範

正紅門門前的欄板雕刻有精美紋飾,有淨瓶、荷葉及回紋,望柱頭形狀為寶瓶蓮瓣。紅色圍牆,辟有三券門,中間券臉石上鑲嵌二龍戲珠圖案。門樓兩側分別為一字袖壁,壁上浮雕姿態生動,刻有氣宇軒昂的五彩琉璃蟠龍。梁瑩說:

因為清昭陵的絕大多數建築都是在康乾盛世期間修建,所以裝飾藝術十分精美。石雕和彩色琉璃等,設計匠心獨運,圖案生動逼真,在眾多清陵中獨樹一幟,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美學之典範。

清昭陵石雕樸拙生動,將樸素與華美巧妙結合,達到寓細於大,於簡樸中透出華麗的藝術效果。梁瑩介紹說,剛剛穿過的石牌坊就是一座石雕精品,上面刻有「八吉祥」:寶傘、金魚、寶瓶、妙蓮、法螺、吉祥結、勝利幢和金輪。

通過正紅門,便看見主路兩側對稱分布的一對華表柱,頂端分別有一塊雲板貫穿柱身,並且雕刻著日、月圖案。梁瑩說:「綠色的雲板,用來裝飾華表柱,這在各朝代的皇陵中十分罕見,可以說是清昭陵的一大特色。」

清昭陵最具代表性的石雕就是大大小小50隻石獅,其中以隆恩殿月台之下三隻哺乳雌獅最具特色。梁瑩說:「在古代獅子石雕中,雌獅絕大多數都是與幼獅進行玩耍,像清昭陵的哺乳雌獅石雕應該是獨一份,甚至雌獅的乳頭都雕刻得十分逼真。」

清昭陵建築鋪設了大量彩色琉璃,琉璃裝飾以青綠、黃、黑為主色,散發出美麗光彩,給人大氣奢華之感。樣式主要包括動植物、山水祥雲、各式各樣的器物等。清昭陵彩色琉璃裝飾有別於關內清帝陵的顯著之處在於,無論是古建築正面券臉還是屋頂正脊、岔脊,甚至在建築兩端的搏風板上都運用了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

寶頂地宮

保存完好至今無人進入

欣賞完石像生等石雕,便來到了神功聖德碑樓。馱碑「贔屓」背上的神功聖德碑高5.45米,寬1.76米,重5萬公斤。梁瑩介紹說:「石碑的石材來自千里之外的北京地區。因為石材過重,運輸要選在嚴冬滴水成冰的季節,沿途每隔數里打一口水井,澆路成冰,將石材在冰面上拖行,歷經數年,才運至清昭陵。」

繼續向北前行,便來到了隆恩門,這裡是方城的正門。梁瑩介紹說,清昭陵方城很有特點,城牆上設馬道、雉堞,城門兩側設有上、下方城城牆的磴道,還有垛口,形成如城堡式的建築整體,是清初防禦風格的一種象徵性建築,與關內清代皇陵有明顯區別。

從隆恩門向北便來到了隆恩殿,又稱「享殿」,是清朝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此殿是單檐歇山式建築,全高15.1米。「現在大家看到的隆恩殿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建而成。」梁瑩說。隆恩殿建在須彌式台基之上,台基上的石雕線條流暢,丹陛石上的雙龍雕刻惟妙惟肖,堪為石雕藝術的珍品。殿檐下鋪設有一塊名貴的翡翠石,色彩斑斕,是祭祀時主祭官向神牌跪拜之處。隆恩殿月台地磚,均為「金礦石」,石中有許多金粒,在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

皇太極1643年去世後,棺木放在隆恩殿,一年之後遺體火化,骨灰便放在殿內。直到1663年,清昭陵地宮建成,皇太極和皇后孝端文博爾濟吉特氏的骨灰才被移入地宮進行安葬,然後封蓋地宮,用三合土進行加固,形成寶頂。

穿過方城北門,便來到了形狀如同一彎新月的月牙城,梁瑩介紹說:「月牙城是指陵寢寶城院內墓冢前的攔土牆,其作用是防止墓冢封土前部滑坡,這種建築形制創自明朝。」月牙城北牆正中正是清昭陵地宮入口琉璃照壁,照壁上精美的琉璃花卉圖案,顯得格外耀眼,給這座高大空曠的月牙城增添了幾分生氣。據傳說,照壁所雕花卉暗藏機關,只是不知哪一處能開啟地宮大門。清昭陵地宮一直保存完好,從未被打開過,至今也無人進入。

參天古松

近400歲的守陵「活寶貝」

站在寶頂南側的月牙城上,環顧清昭陵,陵區南側樓台殿閣,雄偉壯麗,黃瓦紅牆,斑斕耀目,北側的隆業山上則古松參天,草木蔥鬱。

陵松是清昭陵的一大特色,漫漫於數里之間搖曳挺拔,與黃瓦紅牆共同構成了清昭陵的壯麗景觀。北陵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楊孝芳介紹說:

絕大多數古松從陵區開始修建時就進行了栽種,已近400歲,年齡比陵內的絕大多數建築都要大。當時栽種的陵松多達上萬株,樹苗大多選自遼南千山,樹種均為生命力旺盛的油松。

「仔細觀察陵松的位置,能否發現排列很有講究?」楊孝芳說,「陵松有『山樹』『海樹』『儀樹』及『盪樹』之別。『山樹』是指隆業山上的松樹;『海樹』是指風水紅牆以外的樹,這部分樹在陵區最多;『儀樹』是指隆恩門前神道兩旁的樹,這些樹如入宮大臣垂手恭立,所以又有『站班樹』和『八大朝臣』的說法;『盪樹』是指風水紅牆以里的樹,排列十分整齊,故又被稱為『趟松』。」

在清昭陵古松中,最有名的當屬「神樹」。「我們知道,松樹多數是一個主幹挺拔直立,而此樹卻是六枝齊生,不分主次,很是神奇。尤其它的分枝點距地面不到兩米,如此

低的分枝點在清昭陵古松中僅此一株。整個樹木枝繁葉茂,鬱鬱蔥蔥,每有清風吹來,六個枝幹的松針隨風擺動,松濤之聲不絕於耳,由於此樹如此神奇,故稱之為『神樹』。」楊孝芳說。

目前,北陵古松僅存2099株。為了保護這些「活文物」,除了日常養護,古松的根系下面還埋設了輸液管,營養物質能通過輸液管直接送到根部。

專家說

讓清昭陵煥發更大影響力

在此次清昭陵探訪過程中,記者看到不少網絡直播愛好者通過自媒體向網友講述清昭陵的故事,宣傳這座清代的重要文化遺產。

瀋陽文化學者初國卿說:「作為『關外三陵』建築面積最大的陵墓,清昭陵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經典,很有清代文化特色,不過目前清昭陵在全國的知名度還遠遠不夠。作為打造盛京文化高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昭陵應該與瀋陽故宮和清福陵一起,以盛京『一宮兩陵』的整體文化特色對外宣傳,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

梁瑩則建議,「古老的清昭陵應該以新媒體平台進行大力宣傳,加大網絡傳播力度。此外,我們這些研究員、解說員可以定期前往校園,向青少年普及以『一宮兩陵』為代表的盛京文化,搞一些研學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宣傳,讓近400歲的清昭陵擴大知名度,煥發活力。」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高級記者 馬騁

編輯:王沛霆

責任編輯:張紅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