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版「最強大腦」!小姐姐一手兩支筆,默畫全國鐵路網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9T23:03:23+00:00

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客運段動車四隊列車長剛丹清因一項「絕技」被不少旅客知曉:她可以在150分鐘內默畫出全國鐵路結算站示意圖,其中包括800多個站名、300多個線名、600多個接算站和200多個非接算站。

綜合整理自微信公眾號「央廣網」、「央視新聞」

他們有著不同的職業

但都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

默默奉獻

追求極致

精忠報國

匠心築夢

以奮鬥詮釋擔當

重慶90後女列車長

150分鐘畫出全國鐵路網

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客運段動車四隊列車長剛丹清因一項「絕技」被不少旅客知曉:她可以在150分鐘內默畫出全國鐵路結算站示意圖,其中包括800多個站名、300多個線名、600多個接算站和200多個非接算站。憑藉嫻熟、過人的業務能力,剛丹清也被旅客們稱為「最強大腦」。

出生於1993年的剛丹清,2010年5月進入重慶客運段。到了工作崗位後,為了更迅速地完成列車工作,剛丹清經常會花好幾個小時練習畫全國鐵路接算站示意圖。

剛丹清在2020年成都局集團公司第十屆職工職業技能競賽中競賽列車員工種榮獲第一名 ;2021年在該競賽動車組列車長工種榮獲第二名。競賽中,剛丹清當仁不讓地成為大西南默畫全國鐵路示意圖最快的姑娘。從一開始劃分18個片區,18個鐵路局一天畫一版塊,到兩個半小時完成一張大圖,紅黑綁定的兩支筆在她們手上妙筆生圖,說她們堪比衛星定位系統一點不為過。

剛丹清說,當有旅客需要中轉或者換乘的時候,比起旅客自己上網搜索,她能更快地告訴他們最便捷的回家路。

從業30年每張宣紙誤差不超1克

周東紅是一名撈紙工,國內不少著名的書畫家都點名要他做的宣紙。

所謂「撈紙」,兩個人抬著紙簾在水槽中左右晃動,一張濕潤的宣紙便有了雛形,整個過程不過十幾秒。但是宣紙的好與壞、厚與薄、紋理和絲絡就全在這一「撈」上。

周東紅說,這叫「一簾水靠身,二簾水破心」。雙手要擺到水面上,不要動,像繩子一樣吊著,然後整個手抬起來45°角,抬得齊肩那麼高。要從正中間下水,用雙手舀水往前走大概15公分左右深度。

這上下一兩,指的是做成的每刀宣紙的重量不能超過上下一兩的誤差,也就是說做成的每張宣紙的重量的誤差不能超過一克。周東紅和他的搭檔每天要重複這樣的撈紙動作一千多次。周東紅說:「這三十年來,我撈的每一刀紙誤差都不超過一兩,這就是我的手藝。」

周東紅說,宣紙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已經有1500多年了,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經歷300多天,18個環節,100多道工序。但是現在他和他身邊做宣紙的人都已經是越來越老,願意學這行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少了。

雖然在造宣紙這個行當,周東紅已經是響噹噹的人物,但是無論酷暑嚴寒,他依然堅持每天都要長時間下水撈紙,他說只有這樣才能讓手的感覺一直在。

周東紅說,他不知道什麼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須勤學苦練。也正是帶著這個念頭,30多年來,經周東紅撈的近千萬張紙,沒有一張不合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周東紅在傳統技藝上的精益求精和極致追求,讓他不僅體會著勞動的快樂,也增添了傳承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豪。

在毫釐間挑戰極限

於細微處追求極致

24歲成為高級技師,26歲成為金牌教練,他為飛彈加工零部件,能讓鋁合金浮在水面……他就是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高級技師曹彥生。

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的生產基地,工作人員要加工一批特殊的零件——一斤重的航天鋁合金要銑加工到只有三克,且不能有任何變形。

誰能挑戰如此精密的加工任務,答案是曹彥生。

「參數要調的特別合理,主軸刀具不能抖」,曹彥生說。

加工完成後,一塊厚度為頭髮絲的1/3,紙的1/4的鋁合金零件,穩穩地浮在水面上。

曹彥生慢慢認識到,看似簡單的工作卻是對自己心態和技能的全面錘鍊。

在這個崗位上,他一干就是三年,為了練就技能,日常生活中,曹彥生只要看到一些複雜的結構,他都要想辦法加工出來。

多年的技能磨礪終於迎來用武之地。一次,廠里為國家某新型飛彈加工空氣舵,這是飛彈的重要構件,猶如飛彈的翅膀,直接影響著飛彈的發射及飛行。

由於結構複雜、厚度薄,控制形變和對稱度難度極大,兩次做出來的產品都失敗了。眼看整批次空氣舵存在報廢風險,大家想到了曹彥生。

眼看著老方法行不通,工期又催得緊,當時正值春節,曹彥生一個人在車間裡待了整整4天4夜。

憑著多年積累的技術儲備,曹彥生加工出的新產品,一上測試台,所有人簡直都不敢相信。

14年的時間裡,曹彥生參與製造的飛彈不斷升級換代,他用高超的技術為高精度飛彈的研製和生產保駕護航,讓它們成為保家衛國的防空利劍。

純手工「造飛機」

35年無次品

研發大型客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在這個位於現代工業體系頂端的產業里,儘管手工工人越來越少,但是卻不可替代,即使是生產高度自動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著獨當一面的手工工匠。在我國也有這樣一位手藝人——鉗工胡雙錢。35年裡,他加工過數十萬飛機零件,沒有出現過一個次品。

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將近5米,最小的比曲別針還小。胡雙錢不僅要做各種各樣形狀各異的零部件,有時還要臨時「救急」。

一次,生產急需一個特殊零件,從原廠調配需要幾天的時間,為了不耽誤工期,只能用鈦合金毛坯來現場臨時加工,不僅鍛造成本高達一百多萬,還要在手掌大小的零件上鑽36個孔精度為0.24毫米的孔。而這個任務就交給了胡雙錢。

要知道,0.24毫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直徑。這個本來要靠細緻編程的數控車床來完成的零部件,在當時卻只能依靠老胡的一雙手和一台傳統的銑鑽床,連圖紙都沒有。

打完這36個孔,胡雙錢用了一個多小時。當這場「金屬雕花」結束之後,零件一次性通過檢驗,送去安裝。

他們在毫釐間挑戰極限

於細微處追求極致

他們是匠心築夢、技能報國

的高技能人才

執著堅守

接續奮鬥

鑄就中國榮耀!

來源: 共青團中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