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薩斜塔,1178年第一次發現傾斜,至今為何不倒?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1T06:12:36+00:00

比薩斜塔。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鐘樓。比薩斜塔,因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蹟廣場而得名,建於1173年8月,建築工程曾兩次長時間間斷,歷經約二百年才完工。外牆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為羅馬式建築風格。比薩斜塔,有兩個高度:從地基至塔頂58.

比薩斜塔。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鐘樓。

比薩斜塔,因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蹟廣場而得名,建於1173年8月,建築工程曾兩次長時間間斷,歷經約二百年才完工。外牆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為羅馬式建築風格。

比薩斜塔,有兩個高度:從地基至塔頂58.36米,從地面到塔頂55米。地面上的牆體寬度4.09米,塔頂寬2.48米。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處。與地面接觸的圓形面積為285平米。經估測,總重約為14453噸,對地面的平均壓強約為497千帕。

比薩斜塔,在1178年第一次發現傾斜,傾斜角度3.99度,目前,傾角約5.5度。偏離地基外沿2.5米,頂層突出4.5米。

比薩斜塔,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主持修建。曾一度認為是故意被設計成傾斜的,事實並非如此。1173年8月9日開始建造,設計是豎直的,高8層,總高度為54.8米。1185年,建到第4層時發現已經傾斜偏向東南方,工程因此而暫停。1231年,工程繼續。1278年進展到第7層的時候,塔身已不呈直線,為凹形,工程再次暫停。1360年,在停滯差不多一個世紀後作了最後的衝刺和修正。1372年頂層完工。

比薩斜塔傾斜的原因。比薩斜塔之所以會傾斜,是因為它地基下面有特殊的土層。比薩斜塔的地基下面有好幾層不同材質的土層,由軟質粉土沉澱物和非常軟的粘土相間構成,在深約一米的地方則是地下水層。最新研究表明,鐘樓建造在古代海岸邊緣,因此,土質在建造時已經沙化和下沉。

比薩斜塔斜而不倒的原因眾說紛紜,史學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後認為,建造塔身的石磚都是一塊塊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間的粘合極為巧妙,可有效地阻止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也有一些研究者發現塔身曾一度向東傾斜,爾後又轉向南傾斜,從而抵消了部分重心的偏離。另外,建造者採取各種修正措施,刻意將上層搭建成反方向的傾斜,也補償了重心的偏離。

傳說1590年,出生在比薩城的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曾在比薩斜塔上做了自由落體實驗,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了此前的亞里士多德錯誤的觀點。

1990年,義大利政府將其關閉,開始進行整修工作。1999年10月開始,採用斜向鑽孔方式,從斜塔北側的地基下緩慢向外抽取土壤,使北側地基高度下降,斜塔重心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漸向北側移動。2001年6月,傾斜角度回到安全範圍之內,終於止住傾斜趨勢。最新調查發現,該塔的傾斜幅度在2001年至2013年間,共減少2.5厘米。專家認為,只要沒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修復的比薩斜塔,在300年內不會倒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