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空軍清晨全面突襲,為何6天就大獲全勝?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2T12:44:10+00:00

作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雄心勃勃的著名政治家埃及總統納賽爾,帶著無窮的遺憾離開世界,那是1970年,距離第三次中東戰爭僅僅過去三年,雖然他是因為心臟病走的,可全世界的人都相信,帶走納賽爾的其實是戰爭。

作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雄心勃勃的著名政治家埃及總統納賽爾,帶著無窮的遺憾離開世界,那是1970年,距離第三次中東戰爭僅僅過去三年,雖然他是因為心臟病走的,可全世界的人都相信,帶走納賽爾的其實是戰爭。

繼任的總統薩達特就承認,偉大的納賽爾從1967年6月5日,當埃及空軍全軍覆沒時,他已經失去了生命,還記得他坐在辦公桌面如死灰的一幕,國防部長懇求他投降,埃及似乎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了。

這場戰爭在歷史上被稱為「第三次中東戰爭」,也叫「六日戰爭」,以色列向阿拉伯世界主動發起進攻,在6天的時間裡,以色列人以摧枯拉朽之勢重創阿拉伯國家,其中被委以重任的埃及空軍遭到毀滅性打擊,再加上約旦、敘利亞等國的潰敗,以色列用不到一周的時間占領了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以及戈蘭高地這些軍事要塞,更奪回聖城耶路撒冷,讓它的領土足足擴充了4倍之多,這個戰果就是以色列也沒想到。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前以色列與阿拉伯國際在軍事上的差距處在最大階段,這個時候的以色列政府提出新的概念,他們要打造一個「大以色列國」的概念,這個範圍幾乎都在阿拉伯傳統勢力範圍之內,因此阿拉伯人從先前的趕猶太人下海,到現在思考起自己的存亡問題。

那麼為什麼一場6天的戰爭就能改變如此大的區域格局呢?以色列的閃擊戰憑藉什麼才如此成功?埃及的空軍又是遇到了多麼恐怖的對手才輸得一塌糊塗?我們需要重回第三次中東戰爭尋找答案,找到殺死納賽爾的罪魁禍首。

以色列與阿拉伯的世仇

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奧斯馬帝國的末日警鐘,在戰爭結束後直接導致這個古老而龐大的國家的解體,隨後西方列強開始瓜分這個國家,在中東地區分化成數個大大小小的阿拉伯國家,這些國家基本都在英法的控制下才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不過權力還非常有限,國家裡還有英法扶持的傀儡國王作為領袖,這讓阿拉伯人四分五裂,根本團結不到一起。

兄弟不和就給了外人趁虛而入的機會,以色列人偷偷占領地盤成立國家,受到刺激的阿拉伯國家紛紛發動政變成立共和國,這樣才有了真正的主權。

到了50年代以色列在北約的支持下已經穩固地盤,不知不覺間軍事實力遠超周圍各國。為了重新拿回失去的權力,英法配合以色列入侵埃及,占領了西奈半島,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

不過美蘇不願意讓英法在中東地區起勢,就強迫英法聯軍撤兵,只留下以色列軍隊,這給了他們更多的籌碼和埃及談判。直到次年開春,以色列在拿到「蒂朗海峽」的通行證後才撤軍,這樣他們就能大搖大擺地出海了,再不受埃及的制約。此事過後給整個阿拉伯世界敲響警鐘,如果任由以色列發展下去,那任何國家都會被隨時滅國。

感受到巨大的壓力,這些國家開始頻繁溝通,竟然團結到一起設法對抗以色列,當時的格局是兩極分化,既然以色列有北約的影子,阿拉伯國家必然會得到蘇聯的幫助,就這樣一場代理人戰爭就此產生,蘇聯幫助埃及、約旦、敘利亞等國建立強大的武裝力量,導致在58年開始,他們的軍隊規模和坦克、戰機等裝備全面超越以色列,不過這是阿拉伯整體的戰鬥能力,要論單個戰鬥力,還要屬以色列。

經過幾年的積累,雙方已經做好了戰爭的動員,此時阿拉伯國家的總兵力超過30萬,以色列只有9萬,不過還有18萬有過訓練的預備役,雖說地面武器他們不行,可空軍不管從戰機性能還是飛行員素養上看都是技高一籌。

1967年以色列空軍開始用精確打擊的戰術阻止其他國家的重要設施,為此被認為是戰爭的前奏,就連蘇聯克格勃都給盟友發出警報,以色列在醞釀一場戰爭,預計在夏天開始。

以色列投石問路

雄心壯志的納賽爾根本不擔心戰爭的到來,為了這一天他等了10年,從以色列建國後他們就想要把猶太人趕進大海,可有著北約的撐腰,納賽爾即便是政治強人也不得不低頭。

終於在得到蘇聯提供的10億美元軍火後他挺直腰板,想當年一直是阿拉伯世界的領袖,軍事實力也是第一,不拿以色列開刀顯然有點難堪。

蘇聯特意在埃及空軍的建設上下功夫,把當時最先進的戰機都送到開羅訓練,截至戰前埃及空軍的規模已經達到2萬人,戰鬥機分別有120架米格21,80架米格19,150架米格15/17戰,30架蘇-7B戰鬥機,這些戰機完全能滿足各種任務需求,讓納西爾的空軍夢已然成型。

再加上30架圖16轟炸機,40架伊爾28轟炸機,這支埃及空軍足以在中東和西亞立足,就算是以色列也不敢小看。

再看防空武器的陣容,埃及防空部隊部署了1000多門防空高射炮,三年裡蘇聯送來了150部SA-2防空飛彈,可以說稱之為戰機殺手也不為過。在空軍的較量上,埃及的紙面數據已經無限接近以色列,只要沒有北約的幫助,鹿死誰手還真不知道。

埃及陸軍早就給戰爭做好了準備,他們將12萬人部署在西奈半島,這裡與以色列接壤,只要納賽爾一聲令下,7個陸軍師和上千輛重型坦克就會向以色列首都碾壓過去,不光如此,因為距離太近,埃及在尼羅河三角洲與運河附近的機場,都能同時向以色列投送空中力量,對方全境都處在空襲範圍內。

接到蘇聯的警告後,納賽爾和敘利亞取得戰略同盟,雙方同時為可能的戰爭進行動員,5月開始埃及空軍就進入巡邏戰狀態,國境線上經常能看到雙方戰機做出挑釁動作,這也是埃及空軍第一次和以色列空軍正面抗衡。

5月底納賽爾和來訪的約旦高官簽署了《共同防禦協定》,從而確立了埃及、敘利亞、約旦三方的軍事同盟,也使得戰爭的火藥味更濃了。

在盟友集結完畢後,納賽爾主動出擊封鎖了「蒂朗海峽」,這本是上次戰敗後承諾給以色列開發的出海口,現在不認帳顯然是要挑起戰爭了,此外還照會聯合國要求他們把維和部隊撤出兩個邊境,同時約旦的4萬大軍和300輛坦克也開到邊境,不管是誰都聞到了火藥味,甚至看到了火星子。

這邊熱火朝天地備戰,以色列當然不傻,他們感受到來自盟軍的壓力,如果開戰的話必然會遭到國境線三個方向的壓迫,到時候人數不占優的情況下很難應付,如果埃及和約旦在以色列中部會師,將把他們攔腰截斷,那國家肯定會滅亡。

按照情報的分析,這三個國家的部隊動員一結束就會發動全線戰爭,此時各個擊破還有一些獲勝的機會,於是以色列高層決定先發制人,就算背上挑起戰爭的惡名,也比被動應戰好的多。北約警告說6月中旬是最終期限,錯過就再無回頭之日,於是軍方決定在6月5日發動突襲,目標是對手的空軍。

6日戰爭

著名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在1967年6月5日早上7點準時打響,183架各型戰鬥機從以色列全境機場起飛,趁著夜色滲透進埃及、敘利亞、約旦的機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飛機是以色列的全身家當,他們的計劃是趁敵人放鬆警惕直接來一場大空襲,不管成敗就看這次了。現在以色列就剩下12架巡邏機,空襲失敗那就準備滅國吧。

為了萬無一失以色列使出渾身解數,他們把摩薩德的所有情報資源全部放到敵人的空軍基地和防空武器上,埃及國家所有的空軍基地資料全部被以色列拿到,他們的戰機每天都要訓練低空掃射和轟炸,目的是必須消滅所有敵機和武器。

你可能想像不到摩薩德的情報特工能滲透到哪種地步,埃及的每個飛行員的所有信息都掌握到了,並且發現在早上的7點到9點埃及空域會有部分處於防備空虛狀態,只要航線制定合理就能神不知鬼不覺地選進埃及上空。

以色列空軍強調單機戰鬥力,很少採取編隊飛行姿態,並且常年在地中海聯繫超低空飛行,這樣可以躲避敵人雷達的搜索。

就這樣空襲在普通的一天開始了,以色列飛行員藝高人膽大,戰機離海面不足10米,稍微不注意就機毀人亡了,等接近埃及領土時,他們的空軍正處於換班時間,飛行員都剛起床吃飯,突然警報響起。

就算反應已經很快了,可剛出門就看到頭頂的戰鬥機投下密密麻麻的炸彈,炸彈先把跑道摧毀,然後用飛彈和機炮挨個炸掉飛機,就這麼眼睜睜看著飛機一個個爆炸,埃及飛行員只能幹著急。在第一波的突襲中,埃及6個機場沒有一架飛機存活下來。稍微靠後的機場緊急出動30架飛機攔截,但根本改變不了頹敗的局勢。

還沒反應過來,164架以色列戰機捲土重來,防空飛彈損失一半以上,107架戰鬥機被毀,30多個雷達站失去價值,可以說整個埃及空軍未戰先敗,而且敗的很徹底。

到了下午2點,埃及就剩下一個戰機中隊,10年的心血在幾個小時內全沒了,而以色列只付出40架飛機的代價,這個對比太過強烈,以至於埃及空軍司令沒有防抗的心情,甚至面見國防部長,兩人在總統府見到納賽爾,不等對方說話他們就承認;

「總統閣下,我們應該求和。」

阿拉伯危在旦夕

納賽爾不想說話,因為他還在等盟友的情況,不一會情報官就說他們也都一個下場,天上的戰鬥勝負已分,下來以色列人趁勝追擊,5個裝甲師直接發動對埃及的進攻,好在有12萬人,埃及陸軍還是能占據優勢。

可後方傳來空軍覆滅的消息,指揮官開始擔心空襲,正在這時轟隆的馬達聲從前方傳來,以色列的空軍支援已經趕到,在狂轟濫炸下坦克寸步難行,上萬輛坦克就像靶子一樣等著敵機瞄準。

6月7日,以色列陸軍進入西奈半島,宣告埃及戰敗,這才兩天就已經失敗了,敘利亞和約旦為了保護埃及拼命進攻,特別是敘利亞和對手在戈蘭高地展開坦克大戰,狹小的空間裡擠滿了上千輛坦克,但三天後敘利亞不得不退出戰鬥,因為以色列已經控制了所有去首都的公路,要是不保存有生力量的話,大馬士革也要淪陷。

約旦更不用說了,以色列兩天前就進入約旦河西岸,拿下陣地後就開始向耶路撒冷進攻,因為是雙方的聖城,兩軍就沒有在城區進行炮戰和轟炸。

此時戰鬥僅僅開始了三天,蘇聯看再不出手就無力回天了,就警告美國,蘇聯不會出兵的,但條件是以色列保持克制,絕不能威脅到埃及、敘利亞、約旦的政府穩定,必須保證中東的平衡還在。美國接受後暗示以色列停手,於是在6月12日戰爭結束,6日戰爭的名字就此得來。

阿拉伯人用10年的努力積累下的軍隊,被以色列這個小國一周內完全瓦解,不光是參戰國,就是伊拉克、黎巴嫩、沙特等國都被牽扯進來,他們的戰略部署被打亂,雙方態勢平衡開始傾斜,以色列的影響力成倍擴大,足足增加了600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從彈丸小國直接變成地區大國,這樣的結果不管是哪個阿拉伯國家都難以接受。

納賽爾戰後再次號召阿拉伯世界要更加團結,以色列的存在就是他們的滅亡,可惜他再也看不到阿拉伯世界的團結,就上天見了「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