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1T02:32:07+00:00

正常的商品交易,應該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由於供需不平衡,常會出現賒欠貨款或者需提前付定金情況。如果商品供不應求,便會出現「賣方市場」,表現為緊缺、難以買到,比如茅台酒,市場獨此一家,需要先付定金才能發貨,並且要多付很多錢,即使這樣也不一定能買到。

正常的商品交易,應該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由於供需不平衡,常會出現賒欠貨款或者需提前付定金情況。

如果商品供不應求,便會出現「賣方市場」,表現為緊缺、難以買到,比如茅台酒,市場獨此一家,需要先付定金才能發貨,並且要多付很多錢,即使這樣也不一定能買到。這類商品的供應一般是「訂單式」「訂製」,你需要多少,我生產多少,從不多生產,因此比較緊俏;或者因意外情況,需求量突然變大,供應卻不足。這就存在「炒作」「套利」空間,並且還會出現「黃牛黨」倒賣行為,比如早先春節時期的火車票。還有雨雪天的滴滴車司機,常出現「暴單」情況,人們卻很難打得到車。

反過來,如果商品供過於求,就是「買方市場」,表現為商品積壓嚴重、難以賣出,出貨方需要低三下四求收購方。比如,一些服裝店鋪常打出「清倉」「血虧」「清庫」招牌,2-3折大甩賣存貨。本地有一家糧食收購企業,你把大批量玉米賣給它後,卻要在兩年後才拿到款項,因為企業也拿不出這麼多錢,需要把玉米加工出終端商品-胚芽油賣出後,得到回款後才能支付前期糧食款。這類商品的供應是,先生產出來,等著別人來收購;所以,往往會生產多了,買方力量不足。究其原因,這類商品往往涉及衣食住行方面,如果一旦供應不足,後果會更嚴重,所以要「寧多勿少」。沒衣穿要挨凍,沒飯吃就要挨餓,所以商品房「空置率」高不見得一定是「壞事」。

對某一商品來說,「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也會相互轉化,比如說豬肉,由於「豬周期」的存在,常年由於「去產能」「環保」「規模化」原因,養豬小戶被淘汰,豬肉就會緊缺,價格一漲再漲,這時候就是「賣方市場」。而第二年豬肉價格很可能又「疲軟」,即使10元一斤,也無人問津,轉變為「買方市場」。另外,國際原油曾在2014年時高達140美元每桶,在疫情期間卻出現過「負油價」,白送都沒人要,波動如此之大,是典型的「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兩個極端的轉化。

如果把勞動力也量化為商品,那麼恐怕出生率低、老齡化社會就會導致「賣方市場」,根本找不到人幹活。而人口生育高峰,又會導致上學難、就業難、看病難等,更容易出現「內卷化」「996」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讀者能想到其它哪些,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