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建設復興號,設計師蔡田講述中國高鐵與冬奧的故事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4T14:17:48+00:00

2014年,蔡田進入「復興號的搖籃」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加入機車車輛研究所復興號動車組核心系統研製團隊,從事制動技術的研究工作。

2014年,蔡田進入「復興號的搖籃」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加入機車車輛研究所復興號動車組核心系統研製團隊,從事制動技術的研究工作。

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在北京和張家口兩地舉行。屆時,京張高鐵將承擔起縮短兩地時空的重要使命。蔡田以及其他動車組核心系統設計師們需要通過技術提升,讓復興號動車組為冬奧會提供更安全、更智能、更舒適的服務。

近日,蔡田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講述中國高鐵與冬奧的故事。

蔡田參加2018年德國柏林軌道交通技術展覽會。受訪者供圖

「動車組健康狀態監控能做到故障預知」

新京報:中國高鐵為本次冬奧會帶來了什麼貢獻?

蔡田:北京到張家口原來要3個多鐘頭,2019年12月京張智能高鐵開通後,現在最快只要47分鐘,一頓飯的工夫就到了。中國高鐵已經是中國裝備製造的一張名片。

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在北京和張家口兩地舉行,申奧時,中國承諾,保證運動員在一個小時內能實現賽區間的轉換。這莊嚴承諾背後,是中國強大高鐵技術的支撐。屆時,京張高鐵將承擔起縮短兩地時空的重要使命。我們這些動車組核心系統設計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技術提升,讓復興號動車組為冬奧會提供更安全、更智能、更舒適的服務。

新京報:工作中有哪些困難?

蔡田:記得2015年初,復興號剛開始綜合試驗時,我們遇到了一個萬分之三秒的通信中斷,隨後又不見了蹤影,這個比一次閃電持續時間還短的偶發故障引起了團隊的高度重視,我們的專家們出馬了。設備安裝在動車組洗手池旁的設備櫃裡,狹窄的過道就是我們攻堅的陣地,示波器、電腦就是我們衝鋒的武器,一個小馬扎、一瓶礦泉水是我們的標配,時刻盯著示波器,一坐就是一整天,生怕錯過什麼蛛絲馬跡。有同事開玩笑說,兄弟,真穩。地板都讓我坐穿了。百萬行的代碼、無數條邏輯、一遍遍地梳理、一次次地調試。就這樣,經過7天7夜的堅守,我們終於找到了根本原因,優化了系統。面對包含了數以千萬計的代碼和模塊,數以萬計的機械、電氣部件,且相互強烈耦合的複雜、龐大的核心系統,如何能做到更安全、更可靠?這種靠人盯人的防守效率不高,唯有系統性的全面提升才能做到無懈可擊。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我們建起了半實物系統仿真平台,把復興號的核心系統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還原了出來,還建立了行業內最牛的可靠性試驗平台,能真實地模擬動車組運行時的震動衝擊、西北的風沙環境和海邊的高鹽環境以及東北-50℃的極端嚴寒和南方50℃甚至更高溫度的極端酷暑,還能實現溫度、濕度的快速交替變化,真正把中國幅員遼闊的環境變化搬進了實驗室里,對我們的產品進行全方面的測試。鐵科院還建立了大數據平台,匯集了所有復興號的運行數據,工程師們通過智能的算法,實現動車組健康狀態的監控,甚至能做到故障預先感知,提前處置。而京張高鐵智能復興號動車組核心系統就是在這些平台的支撐下,打造出來的,它更安全、更智能。

「山再多,也能跑出350公里的時速」

新京報:工作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蔡田:2019年12月27日夜,京張高鐵開通的前幾天,我參加了北京鐵路局組織的京張線路救援演練,那天的記憶真是難忘。晚上,我提前三小時來到清河高鐵站,早就想一睹它的真容了。清河站就在我上班的必經之路旁,2017年年中開建,每天都看著無數塔吊忙忙碌碌,井然有序。短短一年有餘,一座宏偉的鋼結構建築拔地而起,不得不感慨,這才是中國速度。

進入車站的那一瞬間,我被震撼了,幾根Y形支柱支撐了巨大的白色穹頂,懸挑的屋檐凸顯古都古韻、新貌新顏,明亮的燈光襯托著大廳的高雅,甚至給人以肅穆之感。它的五層立體結構更讓我吃驚,地下兩層是19號線和昌平線地鐵,平層是高鐵線和13號線輕軌,地上兩層是候車大廳和商業區,直接與外部四條匝道相接駁,一座連接了高鐵、汽車、地鐵、輕軌的領先時代的交通樞紐巍然中央。

進入站台後,我看到了熟悉的京張智能復興號動車組,「瑞雪迎春」的塗裝和「鷹隼」的流線造型總能讓人眼前一亮。試驗前,各專業的專家聚在一起聊天。有人自豪地講,京張高鐵全線50%是隧道和橋樑,山再多,也能跑出350公里的時速,還實現了自動駕駛功能,這個速度等級世界第一。而且這個車有應急自走行功能,停電了動車組能自己回到車站,它還有地震預警功能,遠處發生地震,動車組能自動停車,超級安全。我記得,當時有一個專家指了指站台上的垃圾桶說,連它都大有文章,還能自動垃圾分類。那一刻,大家都開心地笑了。

新京報:工作中最大的感悟是什麼?

蔡田:我的自豪感無以言表,因為我知道,這麼智能的高鐵,全球獨此一處。從建設到運維、從車站到動車組、從信號調度到旅客服務,京張高鐵處處都是黑科技,創造了無數的世界第一,而這些都是中國人自主研製的成果,彰顯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在八達嶺腳下的青龍橋火車站,我多次瞻仰過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先生的銅像,內心感慨萬千。百年前,翻越這裡的崇山峻岭和人字形鐵路,5、6個小時未必能通過,而今天,只需47分鐘,復興號動車組已經從北京到達張家口,實現了申辦冬奧會時向全世界的莊嚴承諾。

新京報:在冬奧會即將到來之際,有什麼想說的話?

蔡田:歡迎五洲四海的朋友們,來參加北京冬奧會,感受中國高鐵的速度和舒適、享受冰雪運動的快樂與激情。

新京報記者 吳為 實習生 王美約

編輯 白爽 校對 楊許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