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庭」為何生娃難?政策幫忙減負擔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5T12:40:56+00:00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公布了2021年全國人口數據:2021年末,全國人口14126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死亡人口1014萬人,我國人口年自然增長率逼近零增長時代。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公布了2021年全國人口數據:2021年末,全國人口14126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死亡人口1014萬人,我國人口年自然增長率逼近零增長時代。

近5年的出生人口來看,我國出生人口下降趨勢明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已經處於較低水平。有專家計算2021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將創下新低,達到1.15左右。

出生人口減少是否符合預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如何看待我國人口變化趨勢呢?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


出生人口減少在預測範圍內

人口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變量。近年來,出生人口下降趨勢明顯,每次人口數據發布都會引發關注。

「人口變化趨勢是在預料之內的。近幾年,我國人口增長將接近頂峰,出生人口會從接近死亡人口到少於死亡人口。根據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可能出現人口零增長。目前我國全國總人口為14.13億人,從2021年末僅增長48萬人來看,其實已經進入了零增長區間。」杜鵬表示,零增長區間的時間可能延續5年甚至更長時間,等人口變化穩定之後,才能確定是否進入負增長階段。

對於出現人口下降的原因,杜鵬認為主要有3個原因。

一是出生人數受人口結構影響,特別是育齡婦女人數的影響。如果婚育期人少了,育齡期人數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出生人數。育齡婦女人數下降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從那時開始也是埋下了伏筆。

二是生育意願的降低。七普數據表明,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近年來育齡婦女生育意願持續走低,2021年調查已經下降到1.64,處於低生育意願階段。

三是由於新冠疫情。不少已婚夫妻有生育意願,但連續兩年的疫情讓大家不得不先接種疫苗。由於擔心疫苗會影響孩子,所以部分夫妻推遲了生育計劃。未來隨著大家對疫苗的了解和信任,這一影響將會越來越小。

滿足生育意願才是政策實施首要目標

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印發,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配套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措施。不少公眾表示,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不存在生育第三個孩子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在第一個孩子。

為何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了?杜鵬認為這其中既有宏觀因素,也有微觀因素。

「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1000萬大關,達到1076萬人。這意味著,在新就業的人口中,大多數是已經受過大學教育的青年,他們結婚、生育的時間都會相應推遲。10年、20年前,平均初婚年齡一般在23歲左右,而現在已經推遲到27歲左右。所以,受教育時間的延長是造成青年生育意願降低的重要原因。」杜鵬說,宏觀因素除了受教育時間長、水平高以外,生育觀念和生育意願的變化還與人均GDP增長,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養老金、醫療保險持續進步等有關。「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們的居住方式得到了改變,一個人或『小家庭』比例急劇提升。這樣的生活方式意味著養育成本更高,生育意願也將會受影響。」

而從微觀上,則是公眾需要面對的具體問題。

首先是住房問題,現在近2/3年輕人進入城鎮生活,這樣的「小家庭」需要承擔一定的房租或房貸,其他可支配收入才會支持生活和婚育。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結婚,結婚的人數減少進而影響生育人數的減少。當然,隨著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制度的建立,公眾住房壓力預期將得到大幅減輕。

其次是孩子的養育成本。從0-3歲托育到小學,從中學到大學,近些年我國出台了多個政策保障孩子的成長,比如《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雙減政策」等。未來隨著政策落地,孩子出生後有托育機構照護,小學不再有學區房,高中競爭不再這麼強,大學門檻將進一步降低。

「也正是有這些政策的支撐,《決定》才會出台支持生育三孩的政策,這是綜合施策的過程,也是發展的必經之路,更需要持之以恆向前推進發揮實效。」杜鵬強調,使得真正有生育意願的人能夠實現他們的生育意願,這才是政策實施的首要目標。

文/侯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