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移植豬心,只是一個開始|地球知識局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3T20:39:48+00:00

當地時間2022年1月7日,57歲的大衛·貝內特成功接受了一次特殊的心臟移植手術。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隨之官宣,這是全球首例轉基因豬心移植到人體的手術。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2134-異種器官移植


作者:子昱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金槍魚


當地時間2022年1月7日,57歲的大衛·貝內特(David Bennett)成功接受了一次特殊的心臟移植手術。為其捐獻心臟的,是一頭1歲大、重240磅並經過「基因修飾」的豬


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隨之官宣,這是全球首例轉基因豬心移植到人體的手術。


患者表示如果可以,依然想移植一個人類心臟

可惜活命和豬命他只能選一個(圖:UMMC)▼

手術後,貝內特接受了幾天體外膜肺氧合(ECMO)治療後已於1月12日成功撤掉ECMO。據媒體報導,1月7日完成移植手術至今,貝內特情況穩定,未出現超急性免疫排異反應,現已能自主呼吸、小聲說話。


手術患者貝內特與主刀醫生格里芬的術後合影

(圖:UMMC)▼

雖然人類關於器官移植的夢想古已有之,但直到現代醫學完善以後,器官移植手術才能成功實施。由於人類供體的稀缺,部分學者將目光轉向了異種器官移植。


在此之前,異種器官移植僅停留在實驗階段,且大多數異種移植研究都是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身上進行。研究人員希望首例豬-人異種心臟移植手術可以推動科學的進步,並解決目前器官移植所面臨的困境。


國際愛豬協會發來強烈譴責(圖:壹圖網)▼


合體之夢


移植是指將一個生物體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用手術或其他方法,導入自體或另一個個體的某一部分,以替代原已喪失功能的一門技術


移植手術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很近

例如——植髮(圖:圖蟲)▼


在古代,不同文化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都提到了各種各樣「半人半獸」的物種,希望人類也能藉此獲得其他生物的優點,並將這些「半人半獸」賦予神靈的地位。


華夏先民們認為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是始祖;埃及神話中的神靈有獅身人面、鷹首人身、狼首人身等多種形象;更不用說多種文化里都有提到的「人魚」形象。


女媧伏羲算是華夏創世神話的頂流CP了

(安能辨我是雌雄?圖:壹圖網)▼


顯然,「半人半獸」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想像中。也因此,當古人因為各種原因造成身體殘缺時,首先使用了自然界容易獲取的材料。中國先秦時期,就有因戰爭或受刑罰而缺失四肢後佩戴假肢的記錄;在西方中世紀時因罹患梅毒造成鼻子脫落後,使用金屬鑄造鼻子;《列子·湯問》中甚至記載了扁鵲進行心臟移植手術的故事,但這很有可能只是想像。


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就有一個假鼻子

原來的鼻子和人打架打壞了 (圖:壹圖網)▼


關於真正的器官移植,最早有明確記錄的是16世紀晚期,義大利外科醫生加斯帕爾·塔利亞科齊(Gaspare Tagliacozzi,1545-1599年)開展的皮膚移植手術:把人體一個部位的皮膚移植到另一個部位。


加斯帕爾其中一位做鼻皮膚重建手術的患者

先把手臂和鼻子各切口固定讓皮膚長在一起

癒合後再切割分離(圖:wiki)▼


1597年他出版了一本被簡譯為《生理缺陷移植手術》的插畫書,除了詳細記錄了他的技術外,該書還第一次記載了皮膚移植後的排異反應,他把這種患者自體移植比同種異體移植——即移植物來源於其他人更少出現排斥反應的現象歸結為「個性的力量和潛能」


塔利亞科齊堪稱現代醫美教父

《生理缺陷移植手術》裡的插圖真是精彩紛呈

(教父和他寫的書)▼


17世紀,歐洲的醫生們嘗試將牛羊等動物的血液輸入病患體中,期待能治療他們的「狂暴症」但大多數患者都當場斃命。由於死亡率太高,後來不得不禁止了這項操作。


比放血療法還要人命的」輸血「療法

輸小牛血,聽起來也不打算做人了

(圖:ResearchGate)▼


上世紀一度流行一種叫「雞血療法」的保健方法,俗稱「打雞血」。就是把一年生的大公雞的血,抽出後注射給人體。據說注射了雞血的人,面色發紅,精神亢奮。


雄赳赳,氣昂昂,打了雞血就和鬥雞一樣

(圖:壹圖網)▼


由於器官移植的難度巨大,需要解決許多問題,長期以來都是禁區。直到19世紀現代外科手術的基石逐漸完善後,外科醫生才逐漸開始嘗試系統性地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手術面臨的困難,除了免疫排斥

還有術後感染的防治(圖:圖蟲創意)▼



同種器官移植


19世紀,除了較常見的皮膚移植外,眼科醫生們開始嘗試進行角膜移植但他們和加斯帕爾遇到了相同的情況:多數人的身體排斥外來組織,將移植物分解並吸收掉了。


此時,橫在外科醫生們面前的主要是以下兩個問題為什麼會產生排異反應?如何維持移植器官的血液供應,或者說是如何保障移植器官所需的氧氣和營養?


早期醫生認為器官移植最大的困難是血管的重接

所以挑選沒有血管的角膜作為實驗材料

(最外層透明的就是角膜,圖:壹圖網)▼


1902年,法國外科醫生亞歷克西斯·卡雷爾(Alexis Carrel,1873-1944年)在借鑑了裁縫的經驗後,發明了針對血管的「三線縫合法」(三定點端-端吻合術),該技術為血管吻合奠定了基礎,並在動物實驗中大獲成功。


即使是富有經驗的醫生,也要數年才能掌握

(看看Q彈爽滑的豬黃喉)▼


隨後幾十年中,歐洲的外科醫生們開始大膽嘗試同種、異種間的器官移植,但大多數患者都因強烈的排異反應,在手術後迅速死亡。


二戰期間,在研究燒傷後植皮的過程中,英國生物學家彼得·梅達瓦(Peter Brian Medawar,1915-1987年)通過對植皮患者的觀察而得出結論:「異體移植物的排斥是由免疫機制引起的」。


彼得·梅達瓦(圖:壹圖網)▼


更重要的是,在進行動物實驗時,他發現異卵孿生小牛間的皮膚移植並沒有排斥,進而發現了「獲得性免疫耐受現象」,為解決移植後的排異反應奠定了基礎。


免疫細胞——既是抵禦外敵的戰士

也是六親不認的殺手(圖:shutterstock)▼


美國外科醫生默瑞於1954年成功地進行了第一例同卵雙胞胎之間的腎移植——將健康弟弟的腎臟移植給罹患尿毒症的哥哥。默瑞對病人進行放射線照射,以抑制排斥反應。術後,哥哥的生命延續了八年。


第一例同卵雙胞胎腎移植

(油畫藏於哈佛醫學院圖書館大廳)▼


默瑞再接再厲,於1959年又進行了首例活體非親屬供腎的腎臟移植。1962年,他又成功進行了第一例屍體腎臟移植這次他應用了硫唑嘌呤免疫抑制治療使移植腎獲得了較長時間的存活。


隨後,肝臟移植、心臟移植在美國、南非等地成功實施。在我國,上世紀60年代開始,器官移植手術也在慢慢起步,並逐漸推廣,目前多項移植手術均已達到世界先進行列。


青黴素的問世,極大降低了術後感染的風險

是器官移植手術獲得長足進步的一個重要原因

(圖:圖蟲創意)▼



異種器官移植


雖然遠古時期就有人就幻想過將動物的器官移植給人類,但第一例有明確記錄的異種器官移植是在1906年。法國醫生傑布雷將一枚豬的腎臟與一名患腎病綜合徵的48歲婦女的左肘相連,另將一顆羊腎移植給了一名50歲女性,但兩人很快因為排異反應死去。


直到去年,豬-人異種腎移植才首次獲得成功

相關的研究文獻圖片還入選了Nature十大年度封面

(圖:Nature)▼


隨後幾十年,由於同種器官移植的逐漸成熟,加之異種器官移植存在的倫理問題,多數人不再進行該方面的研究、嘗試。但隨著器官移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供體也就越來越稀缺。


在這種背景下,異種器官移植再次被提上日程。


為了尋找合適的供體,科學家們首先想到了靈長類動物。1992年,美籍華裔馮宙麟博士成功主刀把一枚狒狒的肝移植到人身上,因為抗體病變,雖然病人只存活了一個月,但卻開創了這一領域的奇蹟和先河。


狒狒:輪到我開始倒霉了是嗎?(圖:壹圖網)▼


然而,要麼由於體型差異巨大,要麼由於親緣關係太近,其它靈長類動物攜帶的病毒通常也能感染人類。最終,人們將目光鎖定在了的身上。這不僅由於豬的器官尺寸與人類相近,更由於數千年的馴化,豬早已具備易繁殖、易飼養等諸多優點。


有證據顯示,導致愛滋病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就來源於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當然,這種病毒如何從其它靈長類動物來到人的體內,目前不得而知(圖:壹圖網)▼


且在經過基因編輯後,這些轉基因的「醫用豬」體內的器官與人體的相容性大大增強。目前,豬作為供體已在心臟瓣膜置換術中應用了十餘年。


隨著新技術的提升,人們有望最大限度地降低豬器官的免疫原性,其它使用豬的器官作為供體的治療方案也在逐漸走向臨床。更多的患者也將得到及時的治療。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應忘記那些為了人類健康而犧牲的小動物們。


謹以此圖紀念為人類醫學做出犧牲的實驗動物們

R.I.P(滑動查看,圖:壹圖網)▼

小鼠

蟾蜍

家兔

比格



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腦死亡」定義的推廣,並進入許多國家的立法層面,器官摘除的法律與倫理困境得以破冰器官保存液的研製改進讓器官在體外保存的時間延長,再加上超音速客機跨洲飛行的便利,以及國際間網絡配對捐受雙方的高效率,都保證了送往手術台的供體器官最大限度地保持活性。


國內器官配對平台登記志願者人數已有四百多萬

小編的朋友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但面對浩大的器官受體缺口仍遠遠不夠

(來源: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


時至今日,同種器官移植仍面臨著挑戰,其中最大的困境就是供體的稀缺。中國每年仍有約30萬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等待著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餘例。


此外,對於需要接受眼角膜移植手術的患者而言,由於供體缺少,每年僅有5000例患者可獲得移植,僅占需要移植總量的10%。由於供體緊缺,一部分患者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眼球被迫摘除。


在不久的未來

這一困境或許能隨著異種器官移植技術的發展被打破

(圖:壹圖網)▼


因此,異種移植人體試驗很有必要。一旦本次豬-人心臟移植手術的安全性、中長期效果得到確認,那麼器官移植將再向前邁進一步,成千上萬的患者也將看到恢復健康的曙光。




參考文獻:

1. https://www.medschool.umaryland.edu/

2. 全球首例,把豬心移植給患者,終於做到了,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 醫學界,2022-01-12 16:05.

3. D K C Cooper, R Gaston, D Eckhoff Et al. Xenotransplantation-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Br Med Bull. 2018 Mar 1;125(1):5-14. doi: 10.1093/bmb/ldx043.

4. 湯波. 異種器官移植:從過去到未來. 科學24小時. 2019. (12).

5. 中國器官捐獻率6年增百倍 器官移植供體仍緊缺,京華時報,2015-09-15 08:32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