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盜竊糞便,英國泰晤士河被排泄物堵塞,中國處理糞便有何妙招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7T02:36:42+00:00

300年前,日本農村土壤乾燥,營養物質匱乏,農作物生長緩慢,存活率低。在對「糞便」態度上,與日本有著極大反差的是19世紀的英國,表現最為明顯的是被稱為「世界流動河流」的泰晤士河,曾一度成了英國居民糞便的傾瀉地,在污穢與骯髒的充盈下,沒有了原本的波瀾與壯闊,不僅阻礙了河內船隻的航行,還降低了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

300年前,日本農村土壤乾燥,營養物質匱乏,農作物生長緩慢,存活率低。民眾為保證莊稼生長的穩定和健康,會想方設法地找尋適應農作物生存的養料,諸如糞便之類。基於當時地多人少的日本農村現狀,居民的糞便並不能十分充分地解決農作物營養缺乏的問題,故而時常出現民眾爭奪糞便的情形,這是18世紀日本糞便價格呈倍增長的主要原因

在對「糞便」態度上,與日本有著極大反差的是19世紀的英國,表現最為明顯的是被稱為「世界流動河流」的泰晤士河,曾一度成了英國居民糞便的傾瀉地,在污穢與骯髒的充盈下,沒有了原本的波瀾與壯闊,不僅阻礙了河內船隻的航行,還降低了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

日本的土質,為糞便鑲了金

18世紀初,日本大部分土地為沙質土壤,這種土壤含沙量多,顆粒粗糙,雖然透氣性好,但由於含有較少的營養物質,再加上當時的日本農村並不是家家戶戶都養的起牲畜,在極度缺乏營養的情況下,他們只能依靠居民糞便,來促進農作物生長。

部分農民為了糞便供應量充足,會向周圍的家庭、旅館等場所繳納一定的糞便費用,然後再將其製作成適合作物生長的肥料,增強莊家的收成。甚至有那麼一段時間,一些規模較大的旅館為增加糞便的收成,會以減少租金的方式,提升客店的住宿量。

據書中記載,1748年,有一朝鮮通信使者去江戶,當時的幕府在為這位友人介紹經途時,就著重提到了6處小便所,可見當時政府對廁所重視程度。到了1784年,江戶街頭農民設置的小便桶就達到了160多處,這些小便桶的尿液裝滿之後,會有專門的農民進行定期的打掃和回收,不僅美化了街道環境還為農民莊稼的營養提供了來源。

隨著土地需要的肥料越來越多,導致糞便需求大於供給,糞便頃刻間變成了賣方市場。部分房東和居民開始坐地起價,將糞便打掃價格由既往的20兩逐漸暴增至60-70兩,並表示「愛買不買,不買我們可以把打掃權轉讓給其他接受這個價錢的人」,以至於一些絕望的農民不顧入獄的風險,潛入居民家中偷竊糞便。由於糞便的價格影響著糧食的產量和價格,在多個村莊村民的共同抵抗下,價格事件的發酵終於在第二年以大部分房東的價格讓步,或者部分農民願意以同價格的糧食和蔬菜作為置換而告終。

泰晤士河成了污穢傾瀉之處

與日本惜糞如金態度截然相反的是19世紀的英國。由於英國人民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積多,土地肥沃,再加上他們土壤中缺乏無脊椎動物和土壤微生物,很難像日本一樣將其轉化成有利於作物生長的有用物質,而他們確實也不在乎那點處理排泄物的費用,當耕地貧瘠了,他們會選擇丟棄這一塊,再重新開墾新的土地。對於無用的糞便,英國人民會直接將其排放在倫敦的泰晤士河裡,任其發臭、發爛。直到泰晤士河的垃圾阻礙了船隻航行,發出陣陣惡臭時,相關政府才發現事情的嚴重性,並花費了將近100萬英鎊運往海洋傾倒,這筆錢財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幣約為10億的金額。

在泰晤士河的發展歷程中,它經歷了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兩個過程,而在它的污染處理上,除了巨大的經費損耗,時間上還橫跨了19世紀和20世紀兩個世紀,直到1975年才將這條「死河」解救回來,逐漸恢復了往日清澈與澄明。第一次治理泰晤士河流的時間是在1858年-1891年,當時的政府為抑制污染持續發生,修建了攔截式的地下排污系統,將市區的污染問題轉到倫敦下游的河口處,在排污口的採用了化學沉澱法(石灰和鐵鹽),用來減少污染物的負荷量。

第二次治理泰晤士河污染的時間是在1955年-1975年,有關當局首先對此立了法,對流入泰晤士河的污水做了明確且嚴格的規定,重建和延長了地下水道,建設的污水處理廠有450多處,每天污水的處理量超過了43萬平方千米。

在英國古老的文獻中有著這樣一句話,「英國每天50噸的排泄物就有可能讓整個中世紀的倫敦陷入污穢之中。」裡面還描述道,那時的倫敦普通家庭沒有廁所,很多人會在街道上隨處大小便,街道上能隨處見到動物的內臟、毛皮和污穢,甚至還會出現豬、牛、羊等牲畜在街上亂跑、亂拉的現象。部分倫敦民眾不堪受辱,就踏著二十公分的高跟鞋來避免與這些糞便觸碰。

相關研究人員認為,日本將糞便視為財富,所以他們能很好地利用糞便,並因此致富。而英國將糞便視為垃圾,所以他們在糞便處理的問題上總是不屑一顧,所以才造成了污穢遍地的情形。著名天體物理學家雅可夫·澤爾多維奇說,如果人類在處理糞便的問題上依舊我行我素,忽視它存在的價值,就相當於為人類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

中國在糞便問題上是怎麼做的?

中國的廁所最早出現是在商朝,《墨子》記載說,在都城城池的城牆上,明令50步一個廁所。而《太平廣記》也記載說,唐代河東人氏裴明禮,收集百姓糞便後發賣,積累了巨額家產。可見以往中國在糞便處理的問題上,與日本有著相似的選擇與做法,都實實際際做到了「變廢為寶」。

建國後的幾十年間,中國人口劇增,糞便問題也由之變得嚴重。既往對於國內糞便的處理,是建些簡易的糞坑,等到排泄物堆積滿了再依靠人力進行掏糞,如果處理不及時,就有可能造成污穢溢出,導致蛆蟲隨地攀爬,惡臭瀰漫。很多城市家庭沒有用來沖廁所的水,他們只能去公共廁所或者準備一個夜壺,等第二天再倒出去。1978年,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參觀、旅遊,在中國糞坑髒亂臭的問題上極度藐視。這種關乎到中國人民臉面的事情,我們國家自然不能掉以輕心,隨後不久就展開了一系列的廁所整修活動。

在21世紀之前,我國是沒有污水處理系統的,對民眾糞便的處理多半靠著人力搬運,他們經常遊走在各個旱廁之間,那時的街道,時常充斥著令人作嘔的味道。到了上世紀末,真空吸糞車受到普遍推廣。而後自動抽水馬桶普及,各種廢水處理廠接連建立,在時代不斷進步,社會不斷發展的趨勢下,逐漸演變成了現今的污水處理系統。據城鄉年鑑表示,至2019年,我國城市及縣城污水處理率均超過93%,距離「十三五」規劃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污水處理系統的引導下,民眾排泄物會順著污水管道進入小區的化糞池中,經過厭氧室和澄清室的處理,被分解成糞渣和糞液。分解後糞渣會隨著排污管道進入污水處理廠,而後再藉助真空車將糞液吸出。為達到國家的排放標準,相關人員還要對其進行固體分離、有機物分解、有機污染物去除等步驟,再將其排放到江洋湖海之中,經過江洋湖海的進化功能,轉變成可以利用的水資源。


糞便對於農民來說,可以作為莊稼的有機肥料,幫助菜蔬茁壯成長。對於健康來說,相關臨床專家研究表明,將健康兒童的糞便收集起來,經清水過濾後用缸子裝好,埋在地里,可用於高燒體熱等症狀。而從人類生存方面來說,通過污水系統的處理,也可將糞便分解成人類必不可少的水資源,維持著人類生存以及生活方面的各種需求。

因此,在糞便問題的處理上,相關人員既要認真考量糞便問題的現階段情況,也要儘可能地探究與研發新型的糞便功效,處理方式既不能完全效仿日本,也不能生搬硬套英國,要基於我國的基本國情,切實將「變廢為寶」落在實處。


參考資料

[1]史家梁. 日本糞便污水的處理和處置[J]. 上海環境科學, 1989, 8(4):3.

[2]李傑新. 英國泰晤士河流域的污水處理[J]. 自然資源譯叢, 1990(2):5.

[3]陳朱蕾. 國內外城市糞便處理系統模式比較的研究[J]. 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 2000.

[4]陳朱蕾, 唐贏中. 中國城市糞便處理系統發展與問題研究[J]. 環境衛生工程, 1998, 6(3):7.


作者:無憂 審核:小王 校稿編輯:李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