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權綁架全球:金融海嘯反思「無體系的體系」不可持續(上)

fans news 發佈 2022-02-01T23:45:45+00:00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2008年10月11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個不再那麼超強的大國」的文章,指出美國這場金融危機爆發的核心原因是「負債」,這些債務透支了未來的資源,卻沒有為將來的經濟增長打下基礎。

(思進註:各類「美國衰敗了」的文章很多,有些分析是事實的陳述、邏輯自洽;不過,有些判斷則可能失之偏頗(如最近因涉非法吸儲被捕的某「財經大V」的一系列文章)。恰好我和龐忠甲先生在10年前合著的《美國憑什麼》(2012年出版)介紹了美國的經濟、科技、軍事、教育、營商、民生等方方面面,現在看來並不過時。那就從4月2日開始,特選摘部分內容,和大家分享……)

強勢美國面面觀:「公司共和國」險象環生

5-2-6 金融海嘯反思——「無體系的體系」不可持續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2008年10月11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個不再那麼超強的大國」的文章,指出美國這場金融危機爆發的核心原因是「負債」,這些債務透支了未來的資源,卻沒有為將來的經濟增長打下基礎。

正如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蒙代爾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垮台時推測的那樣,全球美元儲備將在浮動匯率中出現天文數字的增長,必定導致世界流動性泛濫。這種情形,意味著美國可以利用貨幣特權向其他國家大肆徵收鑄幣稅的同時,又藉助金融創新將風險擴散到全球,使全球為美國的危機買單,其他國家只能被動接受。換言之,如果沒有美元霸權貨幣體系為後盾,美元是美國的貨幣,金融危機只是美國的問題,成不了世界的問題。

歐元、日元、英鎊也可以自由兌換,但是它們的國際支付能力遠比美元差,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同時通過資本項目和貿易項目的雙逆差向全世界瘋狂透支,維持龐大的赤字經濟,縱容貪婪橫行、禍延全球。

由於美元的貨幣霸權地位,美國由製造業大國向金融中心轉換,全球化進程又強化了美元霸權,使美國可以將國內金融風險成本轉嫁到世界各國共同分擔;進一步鼓勵了美國為搶占金融制高點而放鬆監管和加強金融創新,但卻因金融擴張速度過快而引發了金融危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最終必然轉化為財政風險,尤因長期積累的問題導致此次金融危機的規模和破壞性大大超過一般性經濟波動。

美國次貸危機,套牢了全球美國房地產的投資者。尤其是綁架了垃圾債券和有毒金融衍生品的大量持有者,讓其在持有的美債上動彈不得。

美國金融體系主導全球金融市場,美元事實上就是通行無阻的世界貨幣,是世界貿易結算的基本單位,因此美國應該負責維護其美元體系的信用。

不幸的是,美國經濟的成長過度依賴消費者的超前揮霍,以及政策無效和失誤導致的巨大開支,造成越來越大的財政赤字。本輪金融危機以來,不斷實施救市和量化寬鬆政策,尤其加劇了財政失衡的缺口。

美國財政赤字飛快增加。2008財年(9月30日截止),聯邦政府財政赤字達到4550億美元(「7000億美元救市資金」未計算在內);這是繼2004年聯邦財政赤字因減稅和伊拉克戰爭高漲至4130億美元後創下的歷史新高。當時預計美國下一個財政年度的赤字會更大,很可能超過萬億美元。

果不其然,美國2009財政年度赤字達到了1.42萬億美元,比建國頭兩百年所有國債總和還多,超過了印度經濟總量,幾近加拿大經濟總量;而且是上一財年4590億美元的三倍多,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0%。

赤字劇增的重要原因包括:2008 年10 月,國會通過了「問題資產救助計劃」,2009 年2 月,國會又出台了《復興和再投資法案》,以及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計劃;另外,延續小布希的全民超常規模減稅政策,擴大軍費開支,以及醫療體系存在的低效率和高成本問題積重難返,近三十年醫療費用增長速度一直高於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測算,即使剔除經濟波動的影響,2009年的赤字率仍高達8.6%,可見美國高額赤字在金融危機背後尚有持久的深層的原因。

經濟學家一般認為,財政赤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5%為不可持續,勢將陷入惡性發散循環而難以自我調整。歐巴馬總統早先曾表示將在2013財年將其所繼承的上萬億美元財政赤字減少一半。如今,這一豪言壯語顯然只能被束之高閣。

2011年2月1日,歐巴馬向國會提交了總額達3.8萬億美元的本財年預算案。預測截至今年9月30日2010財年結束時,美國的財政赤字將再創新高,達到1.6萬億美元,達國內生產總值的10%以上。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教授艾蘭·梅爾策表示,這麼龐大的財政赤字是難以為繼的,如果美國不能嚴肅財政紀律,切實降低赤字規模,結果將必然造成「美元危機」,即美元出現大幅貶值,通貨膨脹加劇,世界經濟可能因此面臨新的衝擊。(待續)

2011年12月寫於紐約哈德遜河畔

(思進註:除註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原作者個人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自行判斷。內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建議、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更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