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很重要!從企業名稱變更和所有制結構看到的變遷

fans news 發佈 2022-02-02T21:11:06+00:00

從新中國以來,從沒收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在華財產,建立全民所有制,到公私合營的工商業資本改造。企業名稱和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一、先看名稱:全民所有制企業: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利潤全部上繳,資金由國家進行支配民生和發展事務。

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必然為誰所用,為誰所利。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決定人們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從新中國以來,從沒收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在華財產,建立全民所有制,到公私合營的工商業資本改造。企業名稱和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

一、先看名稱:

全民所有制企業: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利潤全部上繳,資金由國家進行支配民生和發展事務。這個名稱,強調的是為誰所有,為誰所有,收益歸誰(全體人民)。

國營企業:在解放區時就存在,相對於私營企業,它是由政府主管部門指導,以服務軍工和民生為根本目標,並不要求盈利和經濟效益。國營,強調了控制和運營權,也就決定了其屬性不是經濟效益,而是國家利益、民生利益。

當然,國營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跑、冒、滴、漏和服務態度不佳等問題。

國有企業:投資全部或主要由國家提供,即由各級政府所有,直接或間接行使控制權的企業。根據層級又分央企、省級國有企業、市級國有企業等。

國有經濟:自1997年,國家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要求將很多國有經濟從競爭性領域退出,加強基礎和重點待業,並通過股份制完善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國有經濟是指國有獨資企業和其他類型企業中的國有股份。


二、再看結構:

(1)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後:沒收了外資、官僚資本建立了全民所有制企業,還有國營企業的發展,農民、手工業勞動群眾個體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轉變成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公有制。全民加上集體所有制,居於絕對統治地位。這才有勞動人民在經濟上的徹底翻身。

(2)1978年改革開放初:公有制經濟占比近100%,其中國有經濟占比為80.8%,集體經濟占比為19.2%,個體、私營、外資接近於0。

(3)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際:全民所有制經濟占51.4%,集體所有制經濟占35%,城鄉個體經濟占7.8%,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外商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是5.8%。國民經濟開始活躍起來。

(4)2018年第4次經濟普查數據:全國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為474.7萬億元,占全國企業資產總額為859.6萬億元的56.3%。其中,非金融類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為219.8萬億元,占全國非金融類企業資產總額537.8萬億元的41%。國有經濟的占比進一步降低,但中國經濟的體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

三、重要的,要看分配

關注分配,是為了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看分配,就不能看人均國民收入。目前最為突出和明顯的是:

(1)農村集體經濟極為薄弱,農民抵禦市場、災害和成本上漲的能力不足。尤其是70歲以上的老人的養老金水平過低;同時,農村還有大量失地的農民,和長期新增的人口因為土地不調整沒有土地等群體,能否通過發展集體經濟能否救上這個急,需要觀察和在實踐中找到解決方案。

(2)城市裡的下崗職工就業和生活困難問題。因為改制、破產不規範,大量國有資產、土地增值收益歸個別人占有,而政府卻財政吃緊沒有足夠財力進行幫扶問題,這些都需要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共同富裕,絕對不能離開公有制這個基礎,指望富人發善心是不切實際的;指望徵稅,企業家、有錢人天天抱怨負擔沉重,還是要靠公有制這個根本基礎,才能讓勞動者挺直腰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