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死亡:戰神霍去病突然英年早逝到底有何玄機?

fans news 發佈 2022-02-02T21:14:12+00:00

正如大家所知道、所遺憾、所扼腕的:漠北之戰後僅一年多,霍去病突然暴病而死,年僅二十四歲,英年早逝,天妒英才。

璀璨短暫的強漢將星——驃騎將軍霍去病(10)

主筆:閒樂生

正如大家所知道、所遺憾、所扼腕的:漠北之戰後僅一年多,霍去病突然暴病而死,年僅二十四歲,英年早逝,天妒英才。

沒辦法,小霍天下無敵,獨孤求敗,戰場上是誰也搞不定他了;而官場上又有武帝護著,就連擅殺九卿都能沒事兒;如此牛人,恐怕也只有老天能夠收他。所謂天不假年,這可就沒奈何了。

小霍去後,衛青傷心欲絕,劉徹更是心都碎了,於是他將邊境五屬國的所有漢胡將士全部調來關中,讓這數萬兵馬身著黑色鐵甲(玄甲),排列成陣,從長安一路延伸到茂陵(武帝生前為自己所建陵寢),護送霍去病的靈柩去往墓地。劉徹這是要小霍一直陪伴著自己,生死永隨。

以甲士送葬,此為王禮,大臣本不得使用。歷西漢一代,僅霍去病及霍光兩人有如此尊榮。

武帝還將霍去病墓的巨大封土修成了河西祁連山的模樣。小霍生前稱不滅匈奴無以家為,那麼劉徹就將他曾揮戈馳騁的祁連山,作為他死後的歸宿吧!

群臣又請天子定驃騎大將軍的諡號,武帝取了「景桓」兩個字,諡法曰:「布義行剛曰景,闢土服遠曰桓」。勇武與擴地,非常全面的概括了霍去病一生的功業。事實上,霍去病生於公元前140年,這一年恰好是漢武帝元年;而死於公元前117年,則剛好是匈奴問題基本解決的一年,似乎霍去病來到人間的使命,就是幫助漢武帝解決匈奴問題,差不多了也就回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在他短暫的生命中還留下了一個兒子叫霍嬗,字子侯。嬗為傳承之意。

劉徹明白,小霍這是要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使命,繼續驅逐胡虜,開疆拓土,揚我漢威啊!

於是不久,武帝讓霍嬗接替了冠軍侯的爵位,並拜之為奉車都尉(掌御乘輿車,秩比二千石),希望他長大後可以像他父親一樣成為絕世名將。所以在後來坐酎金的政治浪潮中,很多人都失去了爵位,只有霍嬗屹立不倒。

霍嬗簡直跟霍去病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僅長得像,而且也是聰敏勇悍,英姿絕倫。武帝對其抱有很大的期望。公元前110年,也就是霍去病死後七年,帝國舉行了最隆重的封禪大典(注1),別人都只能在泰山腳下等著,只有霍嬗一人能隨武帝一同上山。

但是很可惜,霍嬗在封禪泰山後的回程途中不幸少年夭折,隨其父而去了。英雄的血脈竟也難存於世,劉徹傷心欲絕,乃賜其諡號為哀侯,而後又改任霍光為奉車都尉。

在最花樣的年華猝然凋落,在最成功的巔峰悄然而死。在這一點而言,霍去病是不幸的,這就像流星划過天際,一閃而逝,悽美絢爛,令人傷懷,令人惆悵。

然而,能在年輕的生命中盡情放射出最幸福、最華麗、最肆無忌憚、最酣暢淋漓的演出,突破極限的高速燃燒,迸發耀亮千古的絕世光芒,然後戛然而止,震撼全場。在這一點而言,霍去病又是幸運的,這就像一飛沖天、無拘無束的神鷹,振翅高鳴,直入雲霄,極目無邊,乘風遠去,只留下塵世里一段戰神傳說。

或許正因為此吧,史書對於霍去病的死因只是一筆略過,司馬遷說他卒,班固說他薨,倒是褚少孫的《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借霍光之口說出霍去病是生病而死。簡單,就只有這麼簡單了。一代天才名將竟然早早死於病榻,詳細描寫就是對英雄的不敬。

然而民間八卦精神是不死的,大家對於一個英雄就這麼默默而終,總覺得很沒勁很不過癮,於是就有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推測與傳說。

有人說霍去病就是衛青害死的,因為衛青嫉妒霍去病分去了他的榮光奪去了他的天寵,嚴重威脅到他的地位。於是便演出了被李敢刺傷的一幕,讓霍去病一時衝動擅殺李敢,然後趁勢再除去殺人兇手霍去病。從而將仇敵李氏與搶風頭的霍氏一網打盡,一石二鳥,一箭雙鵰。

對於這個說法我只能報以無語,且不論衛霍之間感情如何,霍去病的死對於衛家絕對沒有任何好處。他本來就是衛青與劉徹一手扶持上來的,是衛氏集團利益的天然代言人,在武帝時期殘酷的宮廷鬥爭中,霍只能給衛家增加砝碼,萬談不上爭寵之說,這個是無庸質疑的。事實上,霍去病死後衛氏孤掌難鳴,其勢力反而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首先,霍去病死後一年,衛青長子衛伉因矯詔而失去了侯位。

再一年,衛青的繼子曹襄去世,又一個年輕的生命猝然凋落。

又過了四年,衛青的姐夫公孫賀以及兩個小兒子衛不疑、衛登,又因連坐酎金之罪而失掉侯爵。當年一門五侯的顯赫衛氏,現在只剩了衛青一個。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衛青去世,諡號「列侯」,諡法「有功安民曰烈」,實至名歸。

在衛青生命中的最後十幾年裡,他沒有再度領兵出征。南越、東甌是揚仆和路博德平滅的,西羌是李息和徐自為平亂的,南夷是郭昌與衛廣剿平的,西域車師國是趙破奴平服的,朝鮮是荀彘平定的。漢朝的疆域在最大限度的擴張著。而武帝刻意不使用衛青統兵,或許是殺雞焉用牛刀,也或許是為了遏制或均衡,總之衛氏一路下坡,再不復從前之權勢了。

但我們在史書中沒有看到衛青對此有半點怨言或異議,一個立有蓋世奇功的名將,竟能做到如此樸實低調,淡泊寧靜,我想這裡除了衛青天性使然,恐怕也有保全衛氏家族的因素。畢竟當年韓信血的教訓,不能不讓他有所警醒。

堅守本分,避權遠嫌,這樣對皇帝對衛氏都好。

之所以活的灑脫 是因為懂得取捨;之所以變現淡漠,是把一切都看破。晚年的衛青,就像課秋風搖曳的楓樹,霜葉紅透,莊嚴寧靜,既沒有開花的驕傲,也沒有結果的歡愉,他談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他只是靜靜的享受人生,享受寂寞……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任何光芒總有燃盡的時候,任何輝煌總有謝幕的時候,衛大將軍這一生已經夠精彩了,他又何必再去搶年輕人的風頭。事實上,就算站的再高,大將軍也始終抱持著自己的平民本色,喜歡結交一些下層豪傑,閭巷遊俠。有個軹縣人郭解,經常劫富濟貧替天行道,被稱為關東大俠(注2)。他就是衛青的好朋友。

從奴隸到將軍,從牧童到戚貴,時時置身於權力與名利的漩渦中心,卻又處處冷眼旁觀於權力與名利之外,拿得起放得下,永保一顆平常心,從容面對得失,始終不改其本色,這就是衛青,青峰翠柳的衛青,青衫磊落的衛青,草色青青的衛青,英雄本色的衛青。

衛青死後,漢武帝痛失膀臂,悲傷萬分,便諡其為烈侯,在自己的陵寢茂陵東北,修建了一座像匈奴境內的廬山一樣形狀的墳墓,將他與平陽公主合葬於此。

劉徹與衛青的關係很微妙,史書曾記載:「大將軍青侍中,上踞廁而視之。」(注3)兩人顯然親密無間,甚至有點離譜,總之更像死黨多過君臣。

以公元前106年衛青之死為轉折點,漢武帝慢慢開始變得昏庸、暴躁、不可理喻;包括用人與戰略決策,從此也變得一塌糊塗。我想,這恐怕不只是巧合吧!

說衛霍之死帶走了武帝的雄才大略或許有些武斷,但歷史的走向如此清晰,讓人不得不產生遐思:

茂陵煙雨埋冠劍,去病;石馬無聲蔓草寒,青青。遙想當年,那兩個少年,一個驚艷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然而今日,伊人已經回歸於天際,化為星辰、瀚海與浮雲,和宇宙洪荒合為一體,在大漠長空中自由翱翔。可是,活著的人又要獨自呆在寂寞中,此後用多少的時光,多大的功業,才能把那樣沉重刻骨的悲哀與思憶完全消解?

祁連巍巍,廬山堂堂;千古功臣,遠服天狼。雄鷹翔空,茫茫蕩蕩;英雄本色,浩浩湯湯。

雙星閃耀,攜手輝煌;天若有情,悲思難當;嗚呼哀哉,痛心斷腸;音容宛在,萬世難忘。

衛青害死霍去病,天大的笑話!

於是又有人說衛青可能沒有這麼心狠手辣,其實這一切都是衛太子手下人幹的,這個推測的根據是此前一年李敢堂叔李蔡因坐盜景帝園田,得罪而死,其丞相位由太子少傅武強侯莊青翟接任。顯然李家與霍家的倒台對於太子一黨最為有利。將來武帝百年之後太子登基,當然要用自己人。這文官之首丞相是李家的,武官之首大司馬是霍家的,這怎麼行?

這當然是扯淡,衛太子當時才十歲,即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李蔡霍去病跟這能有啥關係?事實上,李蔡之死牽扯的是另外一樁公案,這就是漢武帝時期非常有名的兩府之爭。

所謂兩府,就是丞相府和御史府。丞相與御史大夫雖然同列三公,一正一副(另一位三公太尉不常置),但職責各有不同,丞相府負責政策制定與行政管理,御史府負責掌管文書與監察百官,換句話說,丞相府是一群行政官員,御史府則是一群酷吏、文法吏或者說刀筆吏。漢武帝是個權力高手,他擴張皇權的手段,就是拉一幫打一幫,具體來講就是支持御史大夫來打壓丞相,支持專業技術官僚來打壓文臣功臣。比如,薛澤(漢開國功臣廣平侯薛歐嫡孫)任丞相時,漢武帝就支持御史大夫公孫弘上位,結果薛澤碌碌無為;等到李蔡擔任丞相,漢武帝又支持御史大夫張湯上位,這張湯可是個有名的酷吏,李蔡在朝中根基極淺,自然不是他的對手,結果才幹了一年多就得罪被誅;而繼任的丞相莊青翟乃漢初開國功臣莊不識之孫,在朝中頗有勢力,結果竟與張湯同歸於盡,二人雙雙得罪而死,連帶著丞相府的三位著名長史朱買臣、王朝、邊通也盡數被誅。

再有人說霍去病是平陽公主害死的。這女人其實非常陰險,當年她送衛子夫入宮,又急不可耐的下嫁衛青,都是為了控制衛氏爭權奪利。後來衛子夫色衰愛弛漸漸失寵,衛氏又漸漸不復當日之榮光,平陽公主便推薦傾國傾城的北方佳人李夫人入宮,妄圖憑藉李氏東山再起。總之這個女人陰險狠毒城府極深,她完全有可能害死大紅人霍去病以保護自己家的政治既得利益。

還有人說事情其實很簡單,霍去病就是李家人或者李家的親友門客害死的,其用意當然是為報仇,一命還一命。

此外還有些人說霍去病乃李敢冤魂害死,這就是徹底的無稽之談了。

我只能說,有些中國人真是天生的權謀研究大師,他們在這方面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想像力。沒有本事做,那就拼命想,反正意淫無罪。

有一個說法,倒是有些意思,說霍去病是被匈奴人的「生化武器」害死的,其死於戰場敵人之手,倒也不失悲壯,且使人愈加痛恨匈奴。

這個說法出自二十多年後的《輪台罪己詔》,漢武帝在詔中說漢軍曾抓到一個俘虜,據俘虜交代,匈奴人為了阻擋漢軍,竟使用「胡巫」的薩滿巫術,把疫馬、牛、羊埋到漢軍經過的水頭水源上,或將染有烈性病毒的疫馬施放給漢軍,使漢軍人畜染疫。

根據這段話,有人便判斷,霍去病或許就是在出征漠北時染上了這種不明疫病,從而壯年早夭。他們還藉此認為東漢至魏晉時期在中國爆發的「傷寒」瘟疫,以及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大瘟疫,都跟匈奴人傳播的這個病毒有關。

這種說法還算比較靠譜,但我覺得也有問題,大傢伙兒一塊出征,憑什麼就霍去病一人被傳染了?至少那時的路博德與趙破奴成日裡就與霍去病呆在一起,他們怎麼一點事兒也沒有呢?後來還為漢朝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況且《輪台罪己詔》發布於公元前89年,匈奴人下毒事件是否始於二十多年前的漠北之戰,從史書來看還是沒有明確的證據。至於數百年後造成世界人口銳減的大瘟疫乃出自匈奴,這更加只是一種主觀的臆測之言。

此外民間還有一些八卦臆測諸如:作戰受傷,傷重不治啊;射死部將李敢,武帝將其貶至朔方,憂鬱而終啊;功高震主,被漢武帝暗殺啊;自己認為已經完成歷史使命,詐死隱居啊;甚至還有什麼被外星人帶去宇宙啊;我就不多說了,我只能說,人類的想像力真是太豐富。

照我看,霍去病他就是病死的,沒那麼多複雜的原因。你看他的名字「去病」,就知道他小時候肯定多病,,因而取了這樣一個帶有祈願意味的名字,可能後來病好了但沒好利索,一時病發如山倒,所以才驟然暴斃。霍去病的兒子霍嬗也是少年夭折,這家子或許有遺傳病史也說不定。

宋代的辛棄疾,名字與霍去病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他的史料就比較詳細,據說他一生曾先後得過疝氣、痔瘡、消渴(糖尿病)等痼疾,不過辛棄疾最後還是活了了六十八歲,看來明代的醫療技術比漢代先進多了。

在《史記三家注》所引野史《漢武故事》中,曾記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漢景帝時有一位一個長陵女子,因為兒子夭折,悲哀而死,顯靈於她的妯娌宛若身上。宛若在家裡供奉她,百姓很多人都去祭祀,極其靈驗,故被稱為神君。漢武帝的外婆平原君(平原邑的封君)臧兒就深信是因為自己信奉神君,才給女兒、外孫帶來了這樣的好運。到武帝即位後,就用隆重的禮儀將其安置在宮裡供奉,神奇的是,人們能聽見神君的說話聲,但見不到她本人,包括漢武帝在內。

據說,漢武帝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時生了一場重病,使用各種療法和巫術,都沒有效果,最後乞靈於神君,病才漸漸好了。霍去病大概也聽說神君很靈驗,便常來祈福,當然,這神君從來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後來有一次,這神君竟突然顯露了真身。這可太難得了,要知道就連漢武帝,也只在病癒後於甘泉宮見過神君一次而已(關於此次會面,可見《史記 封禪書》)。

霍去病發現,神君還挺漂亮,為見自己好像還刻意修飾了一番,更加漂亮。

霍去病很震驚,不過,更震驚的是,神君竟然主動提出,要與霍去病交媾。

看來女神也是喜歡美男的。

可是霍去病卻堅決不同意,而且還斥責那女神說:「吾以神君清潔,故齋戒祈福。今欲為淫,此非神明也。」從此絕不再來。神君也感到非常慚愧。

由此可見:第一,霍去病並不好色,滿有柳下惠坐懷不亂之風。第二,就算是女神,也不要迷戀霍哥,因為哥是個傳說。

然而這件事兒並沒有就此結束,僅僅一年多後,元狩六年九月,霍去病患上重病,武帝讓人為此向神君祈福,神君說:「霍將軍精氣少,命不長。吾嘗欲以太一精補之,可得延年。霍將軍不曉此意,乃見斷絕。今不可救也。」

果然,沒過幾天,霍去病就藥石無靈,病死了。

此傳說流傳極廣,《太平廣記》、《艷異編正集》等雜記小說多有記載,其真假毋庸多議,但至少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點線索:霍去病確實身體不好,不然也不會有這樣的傳說廣聞於世。

一個身體不好的人,卻不好好養身體,反常願出塞征戰,出入於大漠戈壁苦寒之地,最終因精氣耗盡而病卒,讀來真好令人感傷。

分析至此,霍去病的死因已經比較清楚了,但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兒,為什麼會引發民間這麼的議論與傳說呢?

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注1:此後漢武帝又五次增封泰山(依古制五年一次),是中國歷史上封禪次數最多的皇帝。

注2:郭解雖然解紛排難,義薄雲天,但他的俠義精神,讓國家法律顯得孱弱可笑;而他在民間的巨大威望,也嚴重威脅到了專制皇權。按照東漢班固的說法,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於誅矣。」事實上,正如韓非子所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打擊遊俠是秦制的基本立場,所以,為了收攏社會權力、打壓民間力量,漢武帝最終最終處死了郭解(郭解之父也是因為任俠而被漢文帝所殺)。歸根結底,儒法可以合流,唯獨遊俠無法收編,帝國必將消滅之,所以當更始政權殺死大俠原涉之後,遊俠便正式在歷史上絕跡,清代小說里的那些俠客,都不過是朝廷官僚帳下的鷹犬而已。

注3:廁,音則,謂床邊,踞床視之。非出恭之所也。宋代文人蘇東坡寫文章說:「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廁見之,正其宜也。」(《東坡志林》卷四)強行將床沿解釋成茅坑,言辭實在惡毒兼太惡趣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