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顆由學生主導研製的人造衛星將於2月發射,產自武漢大學

fans news 發佈 2022-02-01T05:01:48+00:00

武大首顆由學生主導研製的人造衛星問世目前,我國首顆可見光高光譜和夜光多光譜多模式在軌可編程微納衛星——武漢大學「啟明星」微納衛星將於2月末發射入軌。該衛星以學生為研發主體,具有低成本、快響應和靈活性等特點,將為所有高校師生提供免費共享數據。

武大首顆由學生主導研製的人造衛星問世

目前,我國首顆可見光高光譜和夜光多光譜多模式在軌可編程微納衛星——武漢大學「啟明星」微納衛星將於2月末發射入軌。該衛星以學生為研發主體,具有低成本、快響應和靈活性等特點,將為所有高校師生提供免費共享數據。

該衛星由武漢大學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牽頭,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北珞珈實驗室等空天信息相關單位協同,以武漢大學測繪遙感相關院系在校學生為研究主體,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國內有關院所參與研製。

其整星重量約為19kg,裝備可見光相機及紅外相機,分別獲取32譜段高光譜圖像、8譜段夜光圖像及紅外遙感圖像,是我國首顆可見光高光譜和夜光多光譜多模式在軌可編程微納衛星。該衛星具有低成本、快響應和靈活性等特點,為在校學生提供自由靈活的空間實驗室,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測控和在軌試驗,全面熟悉掌握衛星相關技術及應用。

該衛星通過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以及武漢市科技局成果轉化處處長程樂學等30餘位專家領導和10餘位學生代表參加了研製總結暨出校評審會。

武漢大學在衛星方面的成就

其實,這並不是武漢大學所產的第一顆衛星,在之前其自主研發的「珞珈1號」已經發射成功,從「珞珈1號」到「啟明星1號」,武大的遙感學科發展及科學研究取得的突出成果,是武大師生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技術突破。

以學生為主研製衛星的舉措是武漢大學充分發揮科研優勢,將科研育人落到實處的具體體現。她希望該衛星所獲得的豐富數據能更好地服務於科學研究,為加快科技進步貢獻武大力量。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學校坐落於華中重鎮——武漢,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是國家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珠峰計劃」、「強基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以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等。

武漢大學校史:武漢大學的校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

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並駕齊驅的辦學格局。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雜誌將武漢大學列為「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

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現在的武漢大學。

學科建設: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藝術等12個學科門類。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4個學院(系)以及3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

學校有127個本科專業,5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4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0個一流建設學科,5個一級學科、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師資力量:學校現有專任教師3808人,其中正副教授2970餘人,有8位中國科學院院士、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歐亞科學院院士、6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15位國家級教學名師。

科研中心: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家高端智庫、2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共享平台、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1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等。

結語

武漢大學的衛星,從以教職工為主體的研究到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發,顯示出了武漢大學驚人的教學實力,教師們不但自己能夠學會,還要保證能夠將相關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做到了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值得所有的教授們學習。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武漢大學近些年來受到國內各大排名機構的青睞,在各排行榜中都位列我國高校綜合榜前10,在剛剛公布的校友會大排名中,武漢大學更是躍居內地高校第5位,實現了武漢大學在近幾年來的最大突破。

大家對於武漢大學的學生能夠主導研製出「啟明星1號」衛星的事實,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感謝您的閱讀!

下圖是2022年校友會排名(總榜)前30數據,僅供參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