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穿行大湘西的背包客

fans news 發佈 2022-02-03T08:17:41+00:00

我先在常德地區各縣的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以及長沙的省博物館、省檔案館、省圖書館查閱了有關歷史資料,在常德、長沙走訪了有關歷史事件當事人之後,便開始了大湘西的孤獨旅程。

龍澤巨

那是1984年的春天,有一個青年,獨自穿行於大湘西的崇山峻岭之間。它個子不高,瘦削的臉,慘白的面容,身穿粗糙的農民衣褲,足踩一雙當時軍人常穿的黃色膠布鞋,背上背著印有「毛主席萬歲」的紅色字體的黃色帆布挎包。

那個青年就是我。我當時大學畢業不久,在中共常德地委(今市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辦公室工作,擔負著徵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先進學生從事革命活動和中共常德地方執行委員會領導大湘西革命活動史料並撰寫專題綜述文章的任務。

我先在常德地區各縣的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以及長沙的省博物館、省檔案館、省圖書館查閱了有關歷史資料,在常德、長沙走訪了有關歷史事件當事人之後,便開始了大湘西的孤獨旅程。

所謂「大湘西」,明清和民國時代大致指沅江流域各縣,當今為常德市、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懷化市所屬各區縣(市)及邵陽市的綏寧縣、益陽市的沅江縣。這塊地方又分為上、下湘西,吉首(乾城)以上為上湘西、之下為下湘西。常德就是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就設在這裡,與坐落在長沙市的省立一師、坐落在衡陽的省立三師鼎足而三。五四運動之後,這三所師範分別為湘中、湘西、湘南的革命策源地和共產黨人的搖籃。

我一個人坐社會營運客車在砂石公路上穿行,沿途住有關縣政府的招待所。從沅陵到辰溪、從花垣到龍山、從漵浦到芷江。

我在辰谿縣城的一間小屋裡聆聽當年二師學生張德銳、在漵浦縣城的一間小屋裡聆聽當年二師學生鄧興明老人講述當年二師學生激揚文字、揮斥方遒、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壯舉,仿佛看到了林伯渠、粟裕、騰代遠等老一輩革命家從二師走出的身影……

我在漵浦縣城的向警予故居里瞻仰,我在芷江縣的受降坊里昂揚,我在永順縣塔臥鄉的湘鄂川路革命根據地首府沉思,我在鳳凰縣城的沈從文故居和熊希齡故居慢行,我在沅陵縣城的張學良囚禁地鳳凰山、中國最早的書院龍興講寺和湘西剿匪紀念館裡流連,我在懷化市的榆樹灣里逡巡,我在矮寨的盤山路上驚悚前行……

回到常德後,我寫作了散文《第一個碼頭》,寫作了中共黨史資料專題綜述文章《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湘西北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共常德地方執行委員會及其革命鬥爭》。

此後的歲月里,我又多次造訪這塊神秘的土地:張家界市的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懷化市的洪江古商城、龍山縣的里耶古鎮及秦簡博物館、洪江市的黔陽古城和唐代詩人王昌齡寫下著名詩篇《芙蓉樓送辛漸》的芙蓉樓、永順縣的電影故事片《芙蓉鎮》拍攝地王村和世界文化遺產土司城、臨澧縣的林伯渠故居和丁玲家族遺址,桃源縣的宋教仁故居、翦伯贊故居以及因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而千古聞名的風景名勝桃花源、石門縣的湖南屋脊壺瓶山和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歸隱地夾山寺、澧縣的蔣翊武遺蹟及中國最早古城址城頭山、鼎城區的白鶴棲棲地花岩溪。

一個問題經常困擾著我:慈利、石門以上的大湘西,在古代和近代,因其山高林密、交通閉塞、經濟落後、人民貧困、土匪橫行,以至於全國著名。但在這塊土地上卻產生了燦若繁星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學問家、文學家、藝術家、企業家群體。

是沅江給了他們靈性,牽著他們的手走出了大山,走上了浩浩中華大舞台?應該是吧。綿延的沅江,把他們帶到了常德,然後經過洞庭湖登上了長沙、武漢、上海、廣州、北京等大世界。聽鄧興明和張德銳老人說,他們那時走出大山只有一條路,就是沅江。他們從家裡到常德、從上而下坐縴夫拉的木船,需要半個月的時間,至於逆水而回,則要二十天甚至一個月。今天從漵浦縣到常德,坐汽車不過三四個小時,從辰溪到常德,二個多小時就夠了。所以,常德是他們心中的第一塊聖地。

這好像還不是答案的全部。看來,我這一生都要做一個穿行大湘西的背包客,才能挖掘出全部的奧妙。

[責編:廖慧文]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