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羅廖夫有多牛?他要多活10年,不用等馬斯克,人類早上火星了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8T03:38:18+00:00

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美國和蘇聯在各個方面爭鋒相對。你軍事無雙,我跟上,你科技強大,我跟上,你文化輸出,我也輸出,你對外援助,我也來。

引言:

冷戰無疑是上個世紀全球關注最多的焦點。

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美國和蘇聯在各個方面爭鋒相對。

你軍事無雙,我跟上,你科技強大,我跟上,你文化輸出,我也輸出,你對外援助,我也來。

方方面面的爭奪,讓人類迎來了空前發展的時代。

火箭上天了,人類登月了,競爭帶來了人類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也讓蘇聯最終飲恨。

原因無他,科技實力或許不相伯仲,可輕重失衡,讓蘇聯一直是跛子,走著走著就跟不上了。這跟不上的背後,跟經濟實力有關,因此誰也無法否定蘇聯的科技成就。

至於這成就哪來的,二戰後對戰敗國的清算也是根源之一。

二戰行將結束時,美國和蘇聯這兩個最大勝利者,在清算日本和德國時,都想盡了手段。

美國人深具算計,最關注納粹德國和日本的科學家。

他們從戰俘營中找到了一千多名科學家,然後運回國內,成了自己科技發展助力,除了在德國搜刮科學家和科技成果外,美國還在日本弄了不少廢物去美國。

比如著名的731部隊,那無數惡臭的實驗成果,還有那臭名昭著的石井四郎,就是因此免於判決,居然活到了1959年。

相對於美國的算計,蘇聯行事就五大三粗的多,將德國幾乎所有工業設備,軍用設備,民用設備搬的乾乾淨淨,將東北的日本設施也是能拖走就拖走。

一個搜刮人才和科技成果,一個搜刮硬體和設備,雖有高下之分,但也算符合兩國的秉性。

那麼這秉性之後,孰優孰劣咧?我們從太空競賽這個問題上就能窺見一二!

一:火箭實驗室。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發火箭的國家,著名的V2火箭,就是德國弄的,這個火箭也成了今日無數火箭和彈道的雛形。

德國基於戰爭需要研發火箭,研發過程也算順利,根源就和德國的科技人才有關!

二戰前的德國,科技實力無疑是頂尖的,聞名遐邇的愛因斯坦是德裔猶太人,常年的諾貝爾獎中,德國獲獎者也不少。

德國人是矛盾的個體,理性,鐵血,狂熱,是德國人的三重標籤。這給了德國人矛盾的性格特質,也讓他們產生了無數偉大的科學家和瘋子。

今日不談瘋子希特勒,就談德國科學家。

二戰時主導德國火箭技術的,是著名的馮·布勞恩,一個跟錢學森導師馮·卡門相當的牛人。

出生於普魯士容克貴族的馮·布勞恩,並沒有繼承家族的基因成為一名軍人,反而因為自幼就有科學天賦,成了一名科學家。

13歲的時候,就用發明的「遙控爆炸裝置」,在柏林使館區製造了一起爆炸。

13歲年紀,不過今日初中大小,就能熟練弄出遙控炸彈,這水平不知高過多少大學生。

等上了大學後,馮·布勞恩就更不得了,主修空氣動力學的他,在大學畢業後,順利獲得了博士學位,二戰時加入納粹黨衛軍成了一名德軍科研工作者。

科研來科研去,德國就有了著名的V-2火箭。

這V2火箭,是德國末日將近時的大殺器,德國人喪心病狂的發射了幾千枚V2飛彈進攻英國,弄的英國人狼狽不堪,損失不少。

更可怕的是,這種武器的先進性和不可攔截性,讓英國人完全摸不著頭腦,有點被打蒙。

被打蒙了的英國人,在跟美國分享情報的時候,就讓美國人關注到了這款先進武器。

有了關注,當然有訴求啊?

於是,二戰德國宣布投降後,美國執行了「環形針計劃」,無數德國科學家,以戰犯身份,紛紛被追捕和看管起來,作為特殊人才對待。

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V2飛彈之父馮·布勞恩。

他被美軍小分隊,在巴伐利亞的一棟別墅中找到。面對美軍,科學大牛馮·布勞恩說:

我們雖然戰敗了,但我們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戰爭模式,你們找我,看來就是想得到這個技術!

科學家的睿智,讓他明白美國人為什麼會找自己,火箭技術啊,這可是當時最先進的科技。

但美國大兵沒啥科研素養,弄不清真牛人和假把式的區別!

為了保險起見,1945年7月,馮•卡門和錢學森這對師徒就在美國政府安排下參加軍隊,隨後立馬被緊急派到德國,參與人才甄別。

在甄別審問過程中,錢學森驚訝地發現,馮·布勞恩是個火箭大牛,是個水平足以改變戰爭形態,引領未來的奇才!

一看人才難得,美國人在甄別過後,就一股腦將這1500名德國科學院帶回來美國。

至於帶回去幹什麼,當然是老本行,發揮科研本領啊。

不重視實物,重視科學家,重視人才,這或許就是美國強大的關鍵。

自那以後,美國人的火箭科技迎來了突飛猛進,因為德美合作嗎?

可惜的是,即便突飛猛進,老對手蘇聯哪裡也有底牌。

他就是科羅廖夫。

二:科羅廖夫。

悲催的科羅廖夫,出生於烏克蘭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

但普通的家庭,掩蓋不了科羅廖夫的聰慧,自小就嚮往藍天的科羅廖夫,科研精神十足,讀書成績也特好,在1924年考入了蘇聯航空工程師的搖籃:基輔理工學院機械系。

畢業後的科羅廖夫,順利成了一名科技工作者,並在1931年9月跟「航空液體動力中心研究所」工程師倉德爾一起組建了一個「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科羅廖夫成了組長。

從名字可知,這是一個高端的軍事項目,事實卻也如此,他們的項目受到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大力支持。

有了支持就有成果啊,1932年時,研究小組發展成了專門的火箭和液體彈道火箭研究所。

天才的科羅廖夫在研發過程中,設計出蘇聯212型液體遠射程火箭、217型帶翼固體高射火箭,兩款驗證火箭,蘇聯火箭研發進展順利。

但隨後的大清洗,讓科羅廖夫遭遇危機。

對火箭研發非常關注的圖哈切夫斯基遭遇清洗,最大的支持者沒了,科研所工作陷入停滯,科羅廖夫也受到牽連,給冠以「反革命、叛國」等罪行遭遇了迫害和毒打,弄的下顎骨折。

自那以後,連大幅轉頭和張嘴都做不到,成了他後續早逝的根源。

隨後可憐的科羅廖夫經歷了牢獄之災,二戰爆發之後,一直在科爾瑪勞改營改造。

隨著蘇德戰場漸漸吃緊,前線戰局讓蘇聯人放了不少被關押的特殊人才從事科研工作,科羅廖夫有了戴罪立功的機會。

1944年7月16日,獲釋的他,成了蘇聯飛機研發小組的成員。開始了辛勤的工作。

重新工作幾個月之後,德國迎來了終結時刻。

在美國人將德國科學家搜刮乾淨,將所有科研成果打包帶走之後,姍姍來遲的蘇聯人,在一片廢墟的火箭武器試驗場,發現了不少讓他們看不懂的工業品。

這廢舊龐大的金屬空殼,看著是那麼唬人,也讓不少蘇聯軍官尋思,是不是什麼特殊武器。

這份好奇心,讓蘇聯高層決定派人前去確認下,這是什麼,順帶探究下德國的科技密碼。

隨後,科羅廖夫受命出發,以囚犯身份,考察德國V-2飛彈基地。

看著遍地狼藉還有散落的殘片,廢墟中的科羅廖夫心生感嘆,德國人啊,總是如此優秀!

曾經領先德國的蘇聯火箭技術,因為一場大清洗和戰爭而落後了。

可科羅廖夫並沒有放棄,因為他還在,科研工作組也有不少同事能配合自己,暫時的落後,沒有打消科羅廖夫爭鋒的念頭。自信的他明白,自己在就一定會反超。

一段傳奇開始了!

三:太空競賽,蘇聯先拔頭籌。

重回工作崗位的科羅廖夫,用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引領了蘇聯火箭事業的發展。

在他帶領下,曾經荒廢的火箭事業,被重新撿起來,開始熱火朝天的奮鬥。

經過數年苦幹,時間來到1954年,史達林離世,相對寬容的赫魯雪夫成了新掌舵人。

赫魯雪夫非常欣賞科羅廖夫的才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科羅廖夫成了蘇聯太空事業負責人,有了赫魯雪夫的知遇之恩和大力支持,科羅廖夫幹勁更足了。

1954年,蘇聯政府決定研究製造洲際飛彈,科羅廖夫就說,

我們研究的是一個全新的可以運載人造衛星的火箭,為此他呼籲有關部門,可以在火箭研發的同時嘗試研發人造地球衛星。

富有遠見的他,甚至闡述了未來進入太空,登月甚至登陸火星、金星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這遠見卓識,無疑超越時代,也讓他進一步被重用。

三年後的1957年8月3日,第一枚果實落地了。

在那一天,科羅廖夫創造性發明了用四台側掛發動機跟主發動機聯動,提高火箭推力的辦法,解決了火箭升空後,推力不足的問題,也讓火箭有了脫離地球飛向宇宙的可能。

這就是今日不少飛彈都有四個輔助火箭的由來,「捆綁式火箭」,應運而生。

同年10月4日,嶄新的「捆綁式火箭」,帶著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啟航了!

嚮往藍天的科羅廖夫,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將人類文明帶入了新紀元。

蘇聯人造衛星升空的消息,讓美國舉國震驚。

我們擁有最多的資金,最優秀的人才,為何會在火箭科技上落後一籌?

四:接連沮喪的美國。

震驚過後是沮喪。

伴隨媒體的壓力,還有輿論的喧囂,時任總統艾森豪也開啟了美國太空計劃,至於追趕的帶頭人,就是被美國從德國擄走的納粹戰犯馮·布勞恩。

1958年2月1日,在蘇聯大獲成功後僅數個月,馮·布勞恩團隊就用研發的「木星-C」火箭將美國的第一課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送上了太空。

可這次成功,卻遭遇了赫魯雪夫的譏笑,因為這「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體重非常可憐,僅僅只有蘇聯「普特尼克一號」得十分之一,這無疑是美國火箭推力不足的因果。

發射這樣的衛星上天,提振士氣的作用大過實際作用,美國還需努力。

在完成衛星發射提振士氣後,美國又進一步重組太空系統,組建美國航天局NASA,指望能進一步追趕蘇聯的腳步。

就在美國人籌謀奮起時,蘇聯人在科羅廖夫的帶領下讓美國人目瞪口呆。

科羅廖夫不滿足於人造衛星上天,反而將目光盯上了送人上天。

在不斷優化火箭的同時,宇宙飛船成了蘇聯人的目標。

為穩妥起見,科羅廖夫先是用動物實驗的方式,驗證了可行性,隨後就開始大膽嘗試。

196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個航天員加加林搭乘「東方1號」宇宙飛船升空,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太空飛行。

第一個人造衛星,第一次人類太空飛行,蘇聯接連的航空壯舉背後,都有科羅廖夫的閃光。

一系列太空勝利打擊了美國的自信心,美國總統甘迺迪在評論這件事時都絕望地說:

如果有任何人告訴,怎麼才能趕上那些俄國人,我們就立即把他請來。我才不管那人是清潔工,還是其他什麼,只要知道該怎麼做就行了。

不管他是清潔工還是什麼人,這話裡有話啊?

在蘇聯人完成太空飛行後,美國人又開始了追趕。

1961年5月5日,美國載人宇宙飛船倉促上天,可憐的航天員阿倫·謝潑德坐著水星號飛船進入太空,但火箭推力不夠,讓他只能進入亞軌道,美國人又一次因為火箭動力問題,成了赫魯雪夫的笑柄。

接連的打擊,讓甘迺迪惱羞成怒,憤怒的他甚至計劃用核彈轟炸月球,指望用讓全世界看見煙火的方式,詮釋誰才是強者。

一看甘迺迪失心瘋,馮布勞恩只能極力勸說。

鬧劇之後,美蘇兩國將目光都投向了月球,那將會是下一場競賽的比賽場。

五:醫療事故。

在蘇聯壓力下美國不斷擴充資金,助力太空事業發展,並在甘迺迪時代,開啟阿波羅計劃。

赫魯雪夫聽聞消息之後,也表示說:絕不能讓美國人先登上月球。

隨後歲月,兩國進入了登月競賽的時代。

發力的美國,在登月上投入233億美元,反觀蘇聯,受制於經濟實力僅僅投入了48億美元。

巨大的投入差距,讓美國和蘇聯的太空競賽,漸漸失衡。

科技終究是燒錢的事情,就算再如何天才,沒錢也沒用。

更讓科羅廖夫絕望的是,他的伯樂赫魯雪夫,在1964年10月那場不流血的政治鬥爭中下台了,新上任的勃列日涅夫是個溫吞的人,對於跟美國太空競賽關注不多。

領導的支持沒了,資金也不夠,科羅廖夫急了。

為了完成送人上月球的心願,為了讓蘇聯再次成功,他急忙找到勃列日涅夫要求提高投入,得到的回應卻是:這個問題需要研究研究。

這研究研究,就不知是猴年馬月了。

失望的科羅廖夫,只能更加拼命地工作,指望用自己的天才,將時間變短,誰成想,長年的工作讓科羅廖夫身體受不了了。

動脈硬化,還有直腸上的腫瘤也讓他痛不欲生。

在不斷念叨著,給我十年時間,我能上月球,我能去火星、金星後,這個可敬的科學家在1966年1月13日進了醫院。

隨後就是一場猶如謀殺一般的治療。

負責手術的是蘇聯衛生部長彼得羅夫斯基,這個牛人居然在手術那天喝了頓大酒。

剛開始尚且清醒的他,手術還算順利,可酒勁上來後的他犯糊塗了,緊急應對不斷失措。

護士一看科羅廖夫呼吸困難,就尋思輸送氧氣,卻遭遇意外。

在勞改營曾經遭遇毒打的科羅廖夫,下顎骨折後遺症,讓他無法打開嘴巴,嘴巴打不開輸氧管就插不進去,後遺症,還有醉酒的主治醫生,應對準備到不充分,讓科羅廖夫這個蘇聯國寶級專家遭遇了不幸。

1966年1月14日,科羅廖夫死在了手術台上。

他的死,也宣告了蘇聯登月計劃的失敗,航天科技的停滯。

六:美國登月。

1966年1月14日,科羅廖夫帶著遺憾走了。

失去主心骨的蘇聯航空事業,遭遇資金短缺,漸漸力有不逮。

反而是美國人,在馮布勞恩帶領下開始奮起直追。

1969年7月,經過數次載人航天實驗的美國人,終於開始了踏足月球的嘗試。

這一天,阿波羅十一號帶著阿姆斯特朗、麥可·科林斯、巴茲·奧爾德林升空。

阿姆斯特朗成了登月第一人,他的一小步也成了人類歷史的一大步。

至於蘇聯人,只能在科羅廖夫死後望月興嘆!

如果科羅廖夫沒死,或者說沒有經歷大清洗,他或許會活的更久一點,因為離世那一年,他才59歲啊,還有時間能創造更多的奇蹟!

尾聲:蘇聯英雄留遺憾。

59歲離世的科羅廖夫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能拿諾貝爾獎卻因國家需要,隱姓埋名的人。

他死之後,留下的存摺只有16.24盧布,用到去世的鋁製小杯還是勞改營舊物件。

他對於物質生活沒有追求,一生只對科研有興趣,雖然遭遇了不幸,可他依舊是一名愛國者,一名有信仰的人。

他去世時,蘇聯廣播第一時間發布了消息,蘇聯報紙也在頭版頭條刊登了悼詞,他的遺體,被放在聯盟大廈圓柱大廳供人瞻仰。

嚴寒的莫斯科,數萬人目送英雄離開,他的功績在離世那一天才被很多人第一次聽到。

偉大的人都是相似的,在進入手術室的時候,科羅廖夫說,給我十年我能上月球,上火星,上金星。

這執念隨著他的死消散了,但他的對手馮布勞恩卻沒有忘。

在完成登月之後的馮布勞恩,不忘火星。

可當他將登陸火星的計劃放在尼克森辦公桌前時,卻遭遇了拒絕。

太空競賽成了過去時,輝煌的你追我趕成了過去時,這不是個人的遺憾,是全人類的遺憾。

希望這遺憾能在未來得到補全。

在人類登上火星、金星的時候,不要忘記曾有一個老人,曾用一生嚮往藍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