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貨幣戰爭 日本對美國說不

fans news 發佈 2022-02-02T10:11:28+00:00

但日本經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飛躍,卻對美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1978年,日本擁有全球最大的22座現代化熔鐵爐中的14座,而美國一座也沒有。

日本對美國說不

美國一向把蘇聯看成是自己在軍事、政治和地緣戰略上的對手。但日本經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飛躍,卻對美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1978年,日本擁有全球最大的22座現代化熔鐵爐中的14座,而美國一座也沒有。1979年,日本對外輸出了450萬輛汽車,其中在美國銷售了近200萬輛,而美國汽車在日本的銷售量不過萬輛。三菱貿易株式會社、三井物產、住友貿易、伊藤忠、丸紅和日商岩井等日本財團的實力與競爭優勢,是美國企業無法與之匹敵的。隨著日本企業從美國公司手中奪走了越來越多的市場,其利潤也日趨增加,這樣,日本企業就能投入更多的資金來進行技術研發,更新生產設備,日本產品的競爭力隨之水漲船高,又能奪走更多的美國公司的市場,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而美國公司則形成相反的惡性循環。結果,日本的貿易順差一年勝於一年,積累了大量資金。這讓美國人大吃一驚,美國越來越像日本的殖民地,即輸出原材料與能源,輸入製造品。



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將弗里德曼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奉為圭臬,大幅度降低企業與個人稅率。為了取得對蘇冷戰的勝利,美國政府還大量增加軍費開支,期望在軍事上對蘇保持絕對的優勢。這些給美國帶來了貿易和財政的雙赤字。美國的財政赤字自1982年起開始急劇增加,到1983年達到2000多億美元。1981年,美國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尚有63億美元的盈餘,其中對外投資匯回美國的淨收益高達340億美元。到了1985年,美國自1914年以來第一次變成淨債務國,海外淨資產變成負數。1982~1984年,美國的銀行對外貸款急劇下滑,從1110億美元降低到100億美元。1984年,美國對外借了1000億美元的債,貿易赤字高達1083億美元,其中340億是與日本貿易的逆差。到1985年,美國對外又舉借了1000億美元的債務,超過了巴西的外債總額,成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此後,美國每年對外舉借1000億~1200億美元的債。

為了彌補赤字,就要吸收日本貿易順差積累的資金。里根政府採用了強勢美元政策,大量增發國債。日本金融體制原本是一個封閉的體系,政策和法規不允許日本人進行海外證券投資。美國政府強迫日本開放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實施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的改革。1980年12月,日本政府被迫修改《外匯法》,允許日本居住者外幣存款自由化、外幣借款自由化,日本資金可以自由地投資海外。

美聯儲採用高利率政策拉大美日之間的利率差來吸引日本資金,市場利率最高曾達到20%。美國還對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國證券採取減稅的優惠政策。美國是日本產品最大的市場,借錢給美國人購買日本商品是日本經濟繁榮的根本。結果,日本貿易順差的一半,以投資美國長期國債的形式,穩定地回流到美國。日本購買的美國國債總額從1976年的2億美元上升到1986年4月的138億美元。強勢美元的根基是大量湧進美國的日本資金。美國利用日本資金維持了市場繁榮和日本商品的進口,這些反過來又刺激了日本的貿易順差。換而言之,日本用自己的錢買自己的產品,形成貿易順差。

1981年,日本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資本輸出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它的貿易盈餘從1983年大約350億美元增加到1985年的530億美元。1983年,日本淨資本輸出額僅為177億美元,1984年上升到477億美元,到1985年達到645億美元。這比歐佩克組織輸出的石油美元還要多。當時,英國在國外的淨資產為900億美元,西德為500億美元。

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嚴重依賴於日本資本的支持。一旦日本流向美國的資金斷流,美國必然要大規模地壓縮貿易赤字,美國國民只能大幅度地減少消費。而高利率與強勢美元政策極大地打擊了美國的製造業和出口企業。1980~1984年,美國實際淨出口下降了1650億美元。


1985年,蘇聯敗局已定,美蘇冷戰的結果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美國終於要騰出手來對付日本,重新奪回全球經濟主導國的寶座。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日本財政部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政部長傑哈特·斯托登伯、法國財政部長皮埃爾·貝格伯、英國財政部長尼格爾·勞森及五國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的協議,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這就是有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簽訂後,五國開始拋售美元,帶動整個貨幣市場形成了美元拋售的狂潮,美元開始對日元大幅度貶值。

日元與美元匯率原來一直在250∶1~280∶1之間波動。協議簽訂後,日元對美元迅速升值到200∶1。此後,日元不斷升值。1986年年底,日元升值到152日元兌換1美元,1987年,120日元兌換1美元。隨著美元的大幅貶值和日元的急劇升值,日本所持有的美元資產(以美元計價的金融資產,如中國的證券和房地產是人民幣資產,美國的證券和房地產則是美元資產)急劇貶值。1986~1995年期間,美元暴跌導致日本持有的美國國債損失了一半的購買力。換句話說,美元貶值相當於美國人賴了1/2的日本債務。

但美國的貿易赤字仍繼續擴大,而日本對美國的出口竟毫無扭轉之勢,1986年達1550億美元,1987年繼續攀升到1700億美元。為了防止日本人拋售美國國債,繼續吸收日本資金,美國政府強迫日本和西德的貨幣政策符合美國要求,即必須要維持美國、日本與西德之間的利率差,使美國的利率始終高於日本和西德的利率。如果美國下調利率,日本與西德也必須下調利率,保持三國之間的利率差不變。隨後,美日之間的利率差始終保持在3%以上。

日本50%以上的就業機會與出口行業緊密相連,而主要產業都依賴於美國市場,但美產品卻不依賴於日本市場。日本只有將貿易盈餘貸給美國才能保住它最重要的市場。日本已擁有巨額的美國國債,如果國債被拋售,不僅日本持有的國債價值會嚴重貶值,而且美元也隨之貶值,當市場投資者預期到美元將會貶值時,將會拋售美元,吸收日元,導致美元進一步貶值。因此,日本不得不苦心支撐美國國債與美元的價值。此外,日本在政治、軍事與外交上都是美國的附庸國,只能服從美國的要求。

由於日元升值,相同的商品以美元標價比以日元標價更加便宜。或者說,在日本人看來,日本的商品與資產價格大漲,美國的商品與資產卻變得很便宜了。簡單地說,就是日元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結果,日本資金以直接投資的方式驚濤駭浪一般地湧入美國。1989年9月,索尼公司以高達48億美元的價格控股在美國娛樂界與華納兄弟公司、迪斯尼公司三足鼎立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同年,日本三菱公司斥巨資收購了美國標誌性建築紐約洛克菲勒中心80%的股份。


日元的升值也讓除日本外的其他亞洲國家的商品與資產顯得極為低廉。日本從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進口急劇增加,亞洲地區內的貿易額從1986年的1470億美元增長到1987年的1870億美元,增長了29%。日本企業還紛紛在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建設生產基地。1986年,日本松下公司就宣布一項計劃,將零售價格在100元以下的所有產品的生產,從日本轉移到台灣和新加坡。當時,由於日元幣值堅挺,日元在亞洲幾乎要取代美元的霸權地位了。亞洲國家在對日貿易中傾向於用日元來作為結算貨幣;在貸款中,亞洲國家也願意使用日元;日本的銀行也喜歡用日元來貸款,這樣可以避免匯率波動的影響。1987年,日元已占馬來西亞外債的約1/3、印度尼西亞外債的1/3和泰國外債的40%。所有亞洲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擁有10%以上的日元儲備,有些國家的央行比例甚至高達30%。由於日元在亞洲的地位,日本政府已能通過貿易和金融手段影響甚至控制亞洲國家的政治和經濟。

這樣的盛世讓日本人激動不已,自信心開始急劇膨脹。很多日本人以為日本即將取代美國,日元即將取代美元。那位因否認南京大屠殺而在中國臭名遠揚的日本極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和日本索尼公司老闆盛田昭夫,合作出版了名噪一時的《日本可以說不》一書。他們以為,日本已成為可以和美蘇相抗衡的超級大國,因此在軍事與外交上應擺脫美國的制約。

1987年3月,日本11家人壽保險公司持有美國國債上萬億日元,為避免匯率變動的財富損失,他們聯手大量減持美國國債,國債價格大幅下跌,美國不得不提高國債利率,吸引大量資金拋售股票轉入國債,最終在1987年10月爆發金融動盪,造成美國道瓊指數一天暴跌了約500點,跌幅高達23%。

美國再次逼迫日本下調利率,拉大日美利率差。1987年,美國拉著七國集團(G7,西方七大工業國,即美、英、法、德、意、加、日)在巴黎開會,達成羅浮宮協議。日本為穩定美元,於1987年2月將日本利率下調到了的超低水平,並一直維持到1989年5月。而美國在此期間連續3次上調利率。從1987年開始到1990年年初,美元開始對日元升值,從1美元兌換120日元上漲到1美元兌換160日元。

但日本超低利率帶來了巨大的信用擴張。此外,日本政府為抑制日元升值,經常干預外匯市場,日本銀行(日本中央銀行)大量買進美元,賣出日元,造成日元供應量過度膨脹,房地產與股市開始形成泡沫。從1985年開始,日本房地產價格開始飛漲。1985~1990年,日本土地累積的資本收益高達1420萬億日元。1990年,日本土地資產總額為2400萬億日元,而美國全國的土地資產額約為600萬億日。如果把日本賣掉,可以買4個美國。

1986年年初,日本股市的日經指數為13000點,到1989年年底飆升到39000點。1987年,東京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超過了有百年歷史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到1988年中期,前者已超過後者50%。在東京證券市場上排名第一的日本電話電報公司的股票市值竟超過西德證券市場所有股票的總市值。隨著股票的持續上漲,使得日本企業通過股票和債券的融資成本非常低,企業通過大量發行股票和債券籌集了巨額資金,這些資金在滿足了企業設備等固定資產投資需要外,還有大量剩餘資金。這些剩餘資金一方面用於銀行還款,其餘的就是投入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由於企業融資渠道從銀行轉向證券市場,使得銀行的優質上市公司貸款客戶減少。同時,上市公司不斷從證券市場融資來歸還貸款,造成銀行資金大量閒置,於是銀行也將大量資金注入資本市場。

僅僅從經濟與金融角度來看,當時的日本已經能夠決定美國經濟的生與死。1987年,日本的銀行占世界所有跨國銀行資產的35%。在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10家大銀行中,有7家屬於日本。在倫敦金融市場,日本的銀行擁有所有非英鎊貸款的36%。1988年日本對美國的證券投資金額為360億美元,約占美國財政赤字的23%,美國個人儲蓄總額的25%。如果日本大規模減持對美國的金融投資,則美國利率將急劇上升,美國股票市場和國債市場會暴跌,美國經濟將再次陷入大蕭條之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