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六安為什麼這麼拼?

決策雜誌 發佈 2022-02-07T21:43:31+00:00

「跟進重大項目時,政府部門加班到深夜是常態,白天工作晚上開會,以至於樓下的保安都知道,不到夜裡12點沒法鎖門。」「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要追求這樣一種高效率。」

「跟進重大項目時,政府部門加班到深夜是常態,白天工作晚上開會,以至於樓下的保安都知道,不到夜裡12點沒法鎖門。」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要追求這樣一種高效率。」


「如果覺得下達的任務努把力不是問題,那說明目標是失敗的。」

在安徽省六安市,這些當地幹部口中的話語,字裡行間充滿著加快發展的拼勁與渴望。

六安為什麼這麼拼?因為痛定思痛。

慢不起、等不得

「六安的步伐,慢了!」

在當地群眾的心中,這個聲音曾縈繞多年。

中國經濟列車高速運行的這些年,相比沿海發達地區,乃至安徽省內兄弟城市,六安面臨著「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重大挑戰。

六安是一片有著光輝歷史的土地。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軍民在黨的領導下,二十八年紅旗屹立不倒;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六安主動向國家申請建設淠史杭灌溉工程,在政策支持極為有限的條件下,靠著數十萬百姓的艱苦奮鬥,讓豐富的水資源澤被千里,惠及周邊億萬百姓。

昔日的輝煌,凸顯出今日發展的落差。

從安徽省內來看,六安經濟總量居全省第10位,人均生產總值居全省第14位;從皖鄂豫三省毗鄰地區來看,六安與河南信陽、湖北黃岡的經濟體量均有較大差距;從長三角地區來看,六安後排就坐、欠發達特徵更是明顯。

「面對發展的『六安之痛』,我們要發憤圖強,敢與同自己過不去;拉高標杆,敢與強者比高下。什麼是紅色精神傳承?在發展上不服輸就是體現。」六安市委書記葉露中的話語透露著堅定的決心。

要想改變唯有實幹!六安全方位拉伸標杆,發力起跳,以「敢同自己過不去」的精神狀態,推動各項工作提標提質。

2018年以來,六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加速趕超,從過去不足全省平均水平,到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2020年,六安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實現全面小康,迎來了發展新的里程碑。

2021年,六安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居全省第2,創歷史最好位次。

更難能可貴的是,地處大別山區的六安,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保持了綠水青山的良好生態。2021年,六安市空氣環境質量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綠色生態的標籤,正不斷提升六安的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

一座城市的奮進勢頭,也在這一連串變化中悄然換擋。

2021年5月13日,六安在新冠肺炎疫情「清零」400多天後,出現新增確診病例。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六安一天時間理清疫情來源和傳播渠道,三天時間完成第一輪百萬人員核酸採樣,七天時間遏制住疫情蔓延勢頭。一時間朋友圈刷屏,「六安太快了」!

六安的「快」,不僅體現在突發事件的應對,更體現在推動趕超發展的加速狀態。如今,全市上下凝聚了一股共識,六安的發展,已「慢不起、等不得。」

但六安為何能夠起飛,時機又為何在當下?

入局,與強者共舞

從地理區位看,六安地處省際毗鄰區,過去曾是經濟上的窪地。然而,隨著近年來長三角一體化和中部崛起兩大國家戰略的加持,合肥都市圈的壯大,極大提升了六安的發展格局,昔日區位上的劣勢正在成為優勢。

六安東鄰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向西則是連接國家中心城市武漢的重要樞紐,以六安為支點,將更好地推動安徽發揮連接長三角、輻射中西部「兩個扇面」的作用。

與強者共舞,首先自己必須成為強者中的一員。對於六安而言,入局的關鍵就在於合六同城化。

六安與合肥車程60公里,兩地地緣相近、人文相親,可以說,牢牢綁定在合肥市萬億級經濟體的戰車上,是六安的不二選擇。

2020年3月,安徽省發改委發布《合六經濟走廊發展規劃(2020-2025年)》,成為合肥、六安兩地同城化的綱領性文件。

推進同城化,交通是首要保障。2022年底,六安到合肥的312國道將全線完成快速化改造,預計車程將由目前的一個半小時縮短至40分鐘。往南10餘公里,連接合肥濱湖新區的南部通道329省道也已具備通車條件。未來,兩地之間還規劃了城際軌道,交通大動脈的貫通,將刷新兩地同城化新的速度。

與經濟體量大的中心城市做鄰居,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近年來,滁州背靠南京,通過承接產業轉移,迅速將經濟體量做大。南京2016年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合肥2020年加入萬億俱樂部。從城市發展歷史規律來看,萬億是一個節點,意味著對於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六安將迎來重要的機遇窗口。

此前制定的六安市「十四五」規劃和地方國土空間規劃中,六安都將自身的規劃與合肥充分銜接,在交通建設、產業布局等方面做到與合肥一體化。地處城區東部的「六安新城」,與合肥西部的「運河新城」遙相呼應。未來隨著交通進一步改善,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合六黃金廊道」將釋放出無窮的潛力。

當然,中心城市對於圈群中的兄弟城市,不僅有溢出效應,也必然存在虹吸效應。大樹底下好乘涼還是大樹底下不長草,關鍵在於相互間如何配合協作。

翻開六安市「十四五」規劃,在產業布局上,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與合肥進行錯位互補。六安深知,只有將自身嵌入合肥產業鏈,參與萬億級經濟體大循環,才能在產業布局上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除了合六同城化,六安還迎來一個長三角一體化的「政策大禮包」。2021年12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重磅文件,推進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8市,由上海市松江區對口結對合作幫扶六安。

這是一盤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棋,誰能爭得先手,就有望在發展中率先跑出加速度。

2022年1月28日,六安與上海松江區完成合作幫扶簽約,成為8市中動作最快的一個。雙方將圍繞《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明確的7項重點任務,從探索產業合作、支持資本對接、加強農業協同、優化文旅合作、提升民生水平、搭建人才平台、開展互派掛職、擴展合作領域等8個方面推動具體工作,努力打造結對合作幫扶的「松六樣板」。

栽下一棵樹,積樹成林

過去的六安經濟弱,弱就弱在產業的「體量不大、龍頭不強、集群不多」。

橫向比較最能說明問題。近年來,滁州是安徽省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六安與滁州在2010年經濟總量相差並不大,但到了「十三五」末,總量卻拉大到一千多億。

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也是六安實現趕超必須補足的短板。2010年,滁州市工業生產總值298.51億元,六安是233.06億元,但到了2020年,滁州為1189.35億元,而六安則為429億元。差距可見一斑。

儘管底子較弱,但當前六安工業經濟的勢頭已加速抬升。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5%,居全省第3位。

六安的工業經濟為什麼能迅速崛起?除了區域戰略紅利的疊加釋放外,更重要的是找准了工業發展的穴位

這個穴位,就是千方百計壯大經濟體量,因為區域經濟發展沒有一定的規模和速度,就沒有競爭力和影響力。

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市,六安過去具備一定的加工製造業基礎。建國初期,在大力開展「三線建設」的年代,一批工廠落戶六安,為當地注入了最初的工業血液。改革開放以來,以應流集團、迎駕集團等為代表的一批本土製造企業的崛起,也讓六安在安徽製造的版圖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經營受市場規律影響,必然存在波動。新經濟時代,如何推動傳統產業「二次創業」,政府「有形之手」推動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六安如何發揮好政府「幫助之手」作用的。六安連續多年組織企業家赴發達地區考察,幫助他們拓展思維眼界,運用新思維,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千萬不要小看這項工作,一旦做好,對於地方產業提升的效應是巨大的,這就叫做「老樹發新枝」。

除了壯大存量,提升增量對於六安而言更為重要。

產業發展,關鍵在項目,招商引資是一步關鍵棋。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六安的態度是務求實際。正如六安市委副書記、市長潘東旭所言,大項目是各地競相爭奪的香餑餑,不管是大中小項目,只要是好項目,就要積極爭取。

項目落地後,要像栽培一棵樹,從培土到灌溉,一步一個腳印,直到呵護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市場主體多了,未來就是一片森林;創業者多了,未來就是一眾企業家。

這就是產業發展「積樹成林」的思路。

無論是「老樹發新枝」還是「積樹成林」,折射出的都是「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務實思維,更體現出一種發展的毅力恆心。

除了工業經濟,六安的農業和文旅業同樣如此。

過去,六安的特色農產品種類多、質量優,但規模不大;旅遊單體資源雖然豐富,總收入卻不高。

六安另闢新路,沒有用高投入、重資本去拉動產業,而是選擇了精耕細作。

農業方面,從產業帶頭人、三產融合、提升產業集聚度等角度切入,逐步擴大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文旅方面,圍繞紅色文化、綠色生態,講好文旅「六安故事」;強化城市承載力,推進「暢循環、強功能、補窟窿」行動,讓外地遊客到六安來不僅看著很美,生活一段時間也由衷感到舒適。

當一系列量變匯聚一起就會形成質變,六安正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和休閒度假後花園,有效帶動了居民增收。

產業發展有其規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步入快速軌道,久久為功,速度和效益自然會顯現出來。

與長三角發達城市在一個頻道上

透過六安經濟發展速度、位次、規模的變化,一些更深層次的改變不斷顯現。

「過去研究工作時各部門往往只提出問題,現在要求不僅要提出問題,更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以前抓經濟工作往往『上熱下冷』,現在是所有的部門都要『動起來』。」

六安的這些變化,源於體制機制的激活效應,從一項改革舉措就能窺見。

2022年,六安發布「賽馬」計劃,圍繞擴投資、增動能,面向全市8個縣區政府(管委會),開展月度監測、季度小考、半年會考、年度大考。

對年度考評前三名,頒發「年度奔馬旗」,除進行資金激勵以外,還予以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進行激勵。在新增項目產能、能耗、排放等指標要素上,全市優先調配支持,在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中予以適當加分,真正讓幹了的和沒幹的不一樣。

六安的變化,還在於幹部的工作作風不斷向長三角發達地區看齊。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企業需要的不是淺層次的服務態度,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解決問題的速度和能力。過去,人們普遍認為長三角是這方面的標杆。

辰宇科技是六安一家「鳳還巢」企業,企業在辦理房屋證照時遇到困難,相關部門了解後立即登門對接,商討解決方案。效率之高讓企業負責人感慨,六安的幹部越來越有江浙滬地區的作風了。

位於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財管道是一家招商引資落戶的企業。過去短短數年間,企業產值就從投產當年的3.68億元發展到近40億元,創造了「中財速度」。

「企業投產後,政府始終一路同行,給予關心支持,我們一再追加投資,就是對六安的營商環境有十足的信心,來六安投資不會後悔!

儘管從地理區位來看,六安處於長三角的西部末端,但對於當地幹部而言,早已習慣把自身工作放在長三角視野下對標對表。

2021年10月,一篇題為《江蘇、浙江的幹部是如何突破常規的?》文章,在六安全市廣大幹部中引發熱議。

「沒有辦法想辦法,沒有方案出方案,把應該辦又『行不通』的事變成『行得通』。」「標準降了就不是問題,標準抬高就能看到問題。」

長三角發達地區的先進思維,已在六安廣大幹部的腦海中紮下了根,成為日常工作的參照系。

此前,六安常態化組織幹部到滬蘇浙「拜師學藝」,並要求各級幹部在交流學習中,將所見所聞轉化成自身的作業題,讓心得體悟成為工作中的「破難之法」。

幹事創業,首先就要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六安樹立起的中心思想,就是千方百計抓發展,實現趕超。幹部們明顯感受到,與過去相比,如今在「消耗性工作」上浪費的時間少了,投身「發展性工作」的精力更多了。

相信有這樣一股蒸蒸日上的勢頭,站在發展風口上的六安,必將在不遠的明天,捧出一個「驚嘆號」。

指導:張道剛、王運寶

撰文:胡磊、陳成誦

編輯:紀海濤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決策雜誌」(微信ID:juecezazhi)。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