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電影《橡樹,十萬火急》吸引而來,這部片名本身就有旋風功效

在影視的邊緣行走 發佈 2022-02-06T07:56:30+00:00

1974年放映的羅馬尼亞電影《橡樹,十萬火急》,是一部獨具一格的二戰反法西斯老電影。七十年代末在我國火了一段,這也是社會主義的電影特色。

1974年放映的羅馬尼亞電影《橡樹,十萬火急》,是一部獨具一格的二戰反法西斯老電影。七十年代末在我國火了一段,這也是社會主義的電影特色。

上譯國配的精修彩色版,我對這片名印象深刻——這部片名就有旋風功效。

主角為羅馬尼亞愛國軍官——烏德雷亞上尉,奉命去找他在德國留學時的老同學維爾諾,設法獲取秘密計劃。

一出場,這男一和男二就像照鏡子一樣,長相都有點兒像。

反派維爾諾,比男一小5歲,形象很豐滿(電影裡更顯演技一些)——朝鮮同時期的電影都是極力醜化對手,但是這位德軍少校的形象塑造沒有臉譜化,而是非常立體,頗有內涵。

當時德國駐羅馬尼亞高官整天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而威爾諾,作為狂熱的德國利益維護者,始終保持著冷靜和清醒。

在他的身上,反映出了一個窮凶極惡的敵人的內心複雜性,悲劇的宿命感——在那個年代影片來說,非常難得。

當他在劇場裡,面對著光怪陸離的跳舞場面,他面無表情,在餐廳里,靚麗的舞女在他面前賣弄風姿,他完全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他的身上也不是沒有人情味——熱愛音樂,恪盡職守,也非常機智。在道德品質上,這個德少校是無可挑剔的。

還有這位扮演小提琴的演員——劇團的柯琳娜,(電影《多瑙河之波》也是她的作品),至少應該32歲,面容瘦俏,骨骼清奇,雖然容貌不夠美,但身材玲瓏有致,對人物的掌控也顯得老道精幹,她把小提琴身上的那種藝術氣質表現得頗為到位精準。

這部電影裡,男性幾乎都是比較沉默迷人,女性也是少言但堅韌。除了這個糾纏她不放的豬頭三男爵,簡直討厭死了,只有男爵死了,她的束縛似乎才能解除。

柯琳娜很快就和男主走上了共同戰線。

這時德少校懷疑女小提琴手有參與行動的可能,當晚緊接著打電話,打探女小提琴手是否在家。正在千鈞一髮之時,柯琳娜回到家裡,成功地證明了她沒有外出,逃過了一劫。

整個《橡樹,十萬火急》的情節,就是獲得這把通過膠印配取的鑰匙。

中間偷鑰匙和打開保險柜那一段還讓我小小著急了一下。

羅馬尼亞的諜戰劇也是驚心動魄,險象環生的。敵我雙方都是聰明人,都在鬥智鬥勇,反派維爾諾很有《潛伏》中李涯的味道,除了站錯了陣營,他確實把軍人的職責履行到底了。

他沒有放過女小提琴手,通過查詢她的檔案,了解了她的身世,立刻採取私下動刑的手法,逼迫她說出真相。

但是當他發現這一切徒勞無功的時候,卻說:「逃吧!」顯現出他的身上還是殘存著一絲人性未泯的善意,一點慈悲。

我很喜歡維爾諾對科琳娜說的這句「逃吧」,他應該是真的希望她能逃掉,至少她能不死——但她最終還是沒能逃掉,誰都逃不掉,他自己尤其逃不掉。

珂琳娜沒有逃過德國人的子彈,倒在一片薔薇花叢中(簡直就是一片花海),構成了電影裡的一個悲劇性的悽美段落。這個倒在白色花群中帶著藝術家的仙氣的慢鏡頭,很能看得出鏡頭水平。

對於女主的死,我當時曾感到奇怪:維爾諾已經命令士兵不能對女提琴手開槍,但那傢伙還是開槍了,不知道是士兵不聽指揮,還是後來軍官改變了主意,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但到後來,我想明白了,珂琳娜,這個全片最無辜的人,就像是羅馬尼亞的一個美麗象徵,她最後的死是為了升華——她必須得死,最後被法西斯以掃射悲劇收場,她與男主的愛情線也戛然而止,令人唏噓。

愛情段落是戰爭大背景的陪襯,決戰時,朋友相殘也凸顯了戰爭的殘酷——最後的坦克對決,令封閉貧窮的國人們大開眼界。

「我命令你立即投降」,與其說是命令,不如說更像懇求,大概是哪怕萬一也還是希望對方能活下來,那是真的是「我想要你活下來」的情感。

然而,維爾諾是不可能真的聽烏德利亞的話去投降的——他甚至比珂琳娜更沒有出路,內無所依,外無所倚的維爾諾,除了死在戰場上,真的沒有第二個選擇。

烏德雷亞由於痛失好友而變得黯然神傷,失魂落魄。這一段拍得也好!符合人物當時的心理。

羅馬尼亞人把納粹法西斯攆出了自己的領土——歡慶的場面充滿七十年代的東歐格調,美妙的樂曲演奏,這些因素令人著迷。

潔白的薔薇花無疑喚起了烏德雷亞對珂琳娜的懷念——我非常欣賞劇中烏德雷亞與維爾諾之間的友情,以及他倆對珂琳娜似有若無,點到為止的感情——經典就是拿捏得恰到好處。

非常沒有理由地喜歡那個時代的外國戰爭電影。它們不是憑劇本,而是憑作品本身水準而成的經典——尤其這部電影,讓我了解到了這個國家在二戰的最後時刻所做的決定和付出是怎樣的——從電影了解一段歷史,了解一個國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