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能置身事外,那就《置身事內》吧

西西習習嘻嘻 發佈 2022-02-11T01:02:26+00:00

關注財經新聞以來,看到產業政策、土地招拍掛、招商引資、產業引導基金等案例時,常理解不了很多行為的邏輯。於是,遇到了這本《置身事內》。

前言

關注財經新聞以來,看到產業政策、土地招拍掛、招商引資、產業引導基金等案例時,常理解不了很多行為的邏輯。


想著如果有一本書能夠很快地告訴我這些行為的大致邏輯和知識來源,那簡直是太好不過了。於是,遇到了這本《置身事內》。


工作生活中遇到卡點,大概率意味著到了知識盲區,這時有針對性地讀書,療效顯著。舉個例子:我現在的盲區有人情世故上的,有政治經濟上的,於是,每每在這些領域發現好書,就能獲得豁然開朗的清晰感。


作者蘭小歡接受採訪時這樣說:


「老百姓儲蓄,是因為他要擔心的事情太多,子女教育、養老、看病等等,政府過去注重生產性投資,而在這些民生方面支出不足,那麼老百姓就只有自己存錢來應對。」


談到不少年輕人「低欲望」、「低消費」,他說:「如果你是年輕人,認為自己的未來一片光明,並且認為自己的前途和努力是緊密相連的,那你肯定會努力奮鬥。如果你覺得怎麼努力都很難在你想生活的那個城市立足,怎麼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你想做的工作收入不及預期,跟房價比起來更是讓人卻步,尤其是在大城市。中小城市房價可能低很多,但沒什麼合適工作。現在很多年輕人想在大城市工作,但又負擔不起生活,回去的話又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卡在中間就比較焦慮。」


截然不同於白岩松式的「不會吧?」,也不是某教授「養老金領取額度與子女數量掛鈎」的懸浮發言。


書中也屢次強調:擴大城市化,以人為本,增加民生投入。


能感受到作者的同理心和站位。


看完書,我最大的收穫是以下兩點:


  • 對經濟歷史的新認識

  • 對工作生活的再認識

1. 對經濟歷史的新認識


書中一再強調,「發展目標不等於發展過程,改革方向不等於改革過程,經濟理論不等於社會現實,價值追求不等於實踐程序,對岸風景再美也還是要摸著石頭過河。」


「成功的政策背後是成功的協商和妥協,而不是機械的命令與執行,所以理解利益衝突,理解協調和解決機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礎。」


介紹1994年分稅制改革的前因後果時,引用毛主席的話,「手裡沒把米,叫雞都不來。中央財政要是這樣的狀態,從政治上來說這是不利的,當時的財稅體制是非改不可了。」


「財政體制改革決定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提法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財政是國家行政能力、國家辦事的能力,你沒有財力普及義務教育、救災等,那就是空話。」


作者還提到《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兩部劇有個共同點:「開場第一集中,那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們,出場都沒有半點慷慨激昂或陰險狡詐的樣子,反倒都在做世上最乏味的事——算帳。大明朝的閣老們在算國庫的虧空和來年的預算,李鴻章、慈禧和光緒則在為建海軍和修頤和園的費用傷腦筋。然而算著算著,觀眾就看到了刀光劍影,原來所有的政見衝突和人事謀略,都隱在這一兩一兩銀子的帳目之中。」


這兩部經典劇我也牆裂推薦啊喂。如果沒空,可去B站看up「木魚水心」和「塵隱」的解說。


在經濟起步階段,能利用的資源主要就是人力和土地。過去幾十年的很多重大改革,大都和盤活這兩項資源、提高其使用效率有關。與人力相比,土地更容易被資本化……是過去數年城市化和工業化得以快速推進的重要資金來源。


作者把重心放在「是什麼」和「為什麼」的描述上,對讀者來說,了解政策打算怎麼做,遠比了解「我」認為應該怎麼做重要得多。


經濟發展遇到挑戰,應當多向發達國家過去的歷史討教經驗,看看他們當年在危機中是怎麼做的,而不是看他們幾十年後說的那套理論。就和看名人傳記一樣。

2. 對工作生活的再認識

這是一本重新認識體制機制的書。


「因為上級權威高於下級,所以越往基層分到的錢往往越少,但分到的任務卻越來越多,出現了「財權層層上收,事權層層下壓」的局面。」


因為信息差,不可行信息比比皆是,「權力和責任高度個人化,所以體制內的規章制度無法完全取代個人信任。上級在提拔下級時,除考慮工作能力外,關鍵崗位上都要儘量安排信得過的人。」


「獲取和傳遞信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上級要不斷向下傳達,下級要不斷向上匯報,平級要不斷溝通,所以體制內工作的一大特點就是文山會海。作為信息載體的文件和會議也成了權力的載體之一,而一套複雜的文件和會議制度就成了權力運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當然文件、會議這些載體的存在具備其合理性,但是其中也存在巨大優化空間。籌備會議、起草文件的人員深受其苦。


同時,書中說到的「鞭打快牛」,想必也讓悶頭幹事的「老黃牛」苦不堪言。這些年我總結出的最有效對策就是:「事緩則圓」和藉助「文山會海」進行宣傳。


看完書,提煉思維模型,改變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處理信息的方式:


  • 換位思考,而不是站在上帝視角開噴

  • 逐本溯源,遠離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