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適可而止,就會遠離危險

丁小悟典 發佈 2022-02-10T05:50:31+00:00

意思是知道停止就可以沒有危險。在這句話中,關鍵的詞就是「止」,它的本意是停止。過頭,就會物極必反,走向反面。

老子說:「知止可以不殆。」意思是知道停止就可以沒有危險。

在這句話中,關鍵的詞就是「止」,它的本意是停止。那麼怎樣停止才能沒有危險?就是適可而止,就是到達適當的程度時就要停下來,也就是說任何事情不要過度地發展,不要過頭。

過頭,就會物極必反,走向反面。

常言說,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做事要見好就收,這樣做可能得到的不是最多的,但能讓我們不會有大問題,更不會因此而受到傷害。

做人不知收斂,得寸進尺,一味爭名逐利,兇險和災禍也會隨之降臨。


蠡和文種輔佐越王勾踐打敗了吳國,稱霸天下,立下了大功後,二人選擇完全不同。范蠡急流勇退,隱名埋姓,經商致富,成為天下富賈,得以善終,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而文種貪戀功名,不聽范蠡勸告,最終被勾踐賜劍自盡。

老子告誡人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人的成就達到一定的程度後,功成名就後要及時退隱。

《菜根譚》:「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華,盡華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滅。」意思是官爵不要達到鼎盛的地步,太鼎盛了就危險了;得意之事也不可以過度,否則就會轉為衰敗;行為不要過於張揚,張揚就會招來誹謗,甚至招來滅頂之災。

知止,就是知道在什麼地方應該停下,就是再走下去了。如果不停止,就會有危險。

俄國著名的作家托爾斯泰寫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有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收成很少,不能養家餬口。天使看到他很辛苦就特別可憐他,對他說:不斷地往前跑,跑過的所有地方都歸他所有。農夫一聽,撒開兩腿地向前奔跑,他很累了想歇一歇,可一想到要有更多的土地,就拼命奔跑,終因他體力不支摔倒而亡。

如果農夫在自己體力不支的時候停下來,就能擁有一部分土地的時候,足可以養家餬口,也可能成為一方的富戶,更不可能因拼命奔跑而死亡。他死了,擁有再多的土地,他也無法享用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要的越多,付出的代價也越大。必須清楚地達到一定程度時就要適時收手,如果不知止,結果便會萬劫不復。

《紅樓夢》智通寺的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身後已經有多餘的財富了,已經衣食無憂,甚至可以把它遺留給子孫後代,但依然不知滿足,還不想罷手,直到碰得頭碰血流,這時候才想要到回頭,為時已經晚了。

老子告誡人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教育人們在得到足夠多的東西的時候,不如適可而止。

儒家也提倡「知止」,《大學》:「知止而後有定。」知道了應該在什麼地方停下來,就定下心來,安心做事。

「止」也是邊界、界線,不能超越,一旦超越了邊界,就會出問題。到了邊界就要停止,不能超越。這個底線可能是道德的底線,也可能是法律的紅線,一旦超越,就違規違矩。

知止,就會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進退有度。做人要行有所止,順應事理才能有所得,令行禁止的就不能違背,否則,就要受到懲戒。

在人生中,「知止」就像開車一樣,不能只踩油門,不停地加大油門,就會出現車毀人亡的慘劇。所以,要隨時控制速度,隨時知道踩剎車,「知止」便會遠離危險。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真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