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要活出生命的意義來

丁小悟典 發佈 2022-02-09T11:32:45+00:00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從生到死,只不過短短的百十年,這是自然規律,每個人都要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往往用人生在世的時間來計算人的壽數,活得時間越長,壽命越長,我們就說這個人長壽。然而,有的人生命結束了,但他的聲名沒有隨著他的生命的消失而消失,繼續流傳後世,雖死猶生。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從生到死,只不過短短的百十年,這是自然規律,每個人都要面對這樣的問題。

我們往往用人生在世的時間來計算人的壽數,活得時間越長,壽命越長,我們就說這個人長壽。

然而,有的人生命結束了,但他的聲名沒有隨著他的生命的消失而消失,繼續流傳後世,雖死猶生。

老子認為,這種雖死猶生的人才是真正長壽的人。他說,「死而不亡者壽。」「死」,死亡;「亡」,消亡;「壽」是長壽。一個人的肉體雖然死了,但他並沒有消亡,這種人才叫長壽的人。

老子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人的壽數不是以他在世上活了多久計算的,而是以他留給後世的影響來計算的。

人的出生與死亡,我們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力,無法掌控,不管願不願意,必須接受,但由生到死這個過程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如何完成這個過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不同人人生選擇,死的影響也不同。

有的人有所作為,一生有可圈可點之處,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被人念念不忘,雖然死了,他的英名還留存人們的記憶里,被不斷地傳誦。

在這一類人中,可能有的人生命很短暫,但人們卻永遠記住了他。如革命先烈,有的人才活了二三十歲,甚至十幾歲,但他們為正義事業而獻身,永遠令人敬仰,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這樣的人,即使生活短暫,但他們是「死而不亡者壽」。

有的人庸庸碌碌一生,沒有給世人留下什麼,很快就被人忘記了,那就是徹底死亡了,活得再長也是短命的。

還有的人作惡多端,在他活著的時候就被人們所詛咒他早早死亡,他活著,在人們的心目中,他已經死了。

著名詩人臧克家的詩歌《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辯證地講述了「活著」與「死了」的關係,有的人的身體雖然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卻是永存的,雖死猶生;有的人雖然活著,但他活著與死了沒有什麼區別。

老子同時為我們提出一個命題,就是人生是有意義的,人活著要追尋生命的意義,要有超越死亡的價值。

人生應該是有意義地活著,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即使短暫的也是有意義的;而無價值的人生是苟活,是苟延殘喘,是行屍走肉。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看來,「道」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遵循,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有一天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即使很快地死去,也是生得值得,死得無憾。

無論是老子,還是孔子,他們告訴我們,人生不只是吃飯然後活著,而應該有比生命更重要的追求。

關於如何實現生命的不朽,《左傳》中關於「三不朽」的論述,是對老子「死而不亡者壽」的一種詮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最高的是立下德行,成為後代效仿的典範;其次,建功立業,奉獻社會;再次,是留著述立說,傳於後世。

「三不朽」,極為鮮明地體現出中國古代有志之士是如何追求人生的不朽,就是通過切實的作為,對人生的有限性做出積極的超越,讓有限的生命成為一種永恆。

有些人認為,追尋人生的意義太高大上了,是那些傑出的人物才能做得來的事,而與芸芸眾生的普通民眾無關。

人生的境界有高低之分,傑出的人物可以做出常人難以做到的成就,驚天地,泣鬼神,可流芳百世,讓一代代的人敬仰;而作為普通的人也應該有最低標準的活法,就是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要做個好人,不要做個惡人,遺臭萬年,遭到世代之人的唾棄。

世上所有的偉大皆從平凡而來,用心做好一項平凡的工作,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在平凡之中演繹精彩的人生。

「死而不亡者壽」,告訴我們要認真把握生命的每一天。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是一個極其短暫的過程;人既然來到了世上,就要對生命的這個過程好好把握,要認清自己,堅定目標,矢志力行,讓精神生命與思想生命充分展開,活出生命的意義來,實現其「死而不亡者壽」的人生意義。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真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