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一周軍評:新時代軍人榮譽體系為何重要

觀察者網 發佈 2022-02-13T12:50:39+00:00

本周最重要的軍事新聞,無疑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軍隊功勳榮譽表彰條例》。作為一份關於軍人榮譽制度建設的頂層設計條例,正如《解放軍報》在專題社論中解讀的那樣,《條例》的頒布施行,對完善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制度體系,增強軍事職業吸引力和軍人使命感、榮譽感,教育引導官兵發揚我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激勵全軍官兵奮力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世純】

本周最重要的軍事新聞,無疑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軍隊功勳榮譽表彰條例》(以下簡稱為《條例》)。代表我軍下一代勛表體系的軍隊勳章、獎章、紀念章,包括「八一勳章」「紅旗勳章」「紅星勳章」「和平勳章等,也同步亮相併啟用。

作為一份關於軍人榮譽制度建設的頂層設計條例,正如《解放軍報》在專題社論中解讀的那樣,《條例》的頒布施行,對完善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制度體系,增強軍事職業吸引力和軍人使命感、榮譽感,教育引導官兵發揚我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激勵全軍官兵奮力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個人觀感,紅旗勳章和四等功勳章之間差別較小 圖源:中國軍網

勛獎體系細分化、條例化是正規化建設的重要一步。對於我軍而言,經歷過數次改革,尤其是經歷過「軍改」重塑後的我軍,已經是世界正規化制度建設最完善、最徹底的軍隊之一,但在勛獎制度上,尤其是在平時著裝中反映軍人榮譽功績的勛表制度上,我軍出於歷史原因則長期存在著不足。

我軍是一支講究歷史傳承的部隊,我軍勛獎體系的形成需要追溯到我軍建軍之初。和其他軍隊不同,我軍是在先進階級領導下建立的並為人民群眾利益而戰鬥的人民軍隊,是一支進步的軍隊。由於自身的進步屬性,我們軍隊重視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很早就形成了一套符合鬥爭需求、切實可用的勛獎制度。

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軍就開始向有功的部隊授予榮譽番號,例如,在1930年第一次反「圍剿」時期,紅軍第一方面軍3軍9師27團1連在團長李聚奎,政治委員鄺文龍的帶領下,攻入敵18師指揮所並活捉了敵師長張輝瓚。為了紀念這次戰鬥,毛澤東揮筆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這支「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的連隊,當時就被第一方面軍3軍授予「戰鬥英雄連」稱號,開創了我軍給有功部隊頒發功勳稱號的先河。

這一慣例隨後伴隨我軍渡過了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並延續至今,創造出我們熟悉的一個個英雄集體,活捉張輝瓚的「戰鬥英雄連」目前仍在我軍戰鬥序列內,為83集團軍某合成旅3連。

83集團軍紅軍老部隊較多,除了戰鬥英雄連以外還有「紅一連」 圖源:中國軍網

在集體榮譽番號以外,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軍也注重個人勛獎,建立了以「一、二、三等獎」為劃分的個人榮譽勛獎體系。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我軍軍事家開始翻譯學習蘇聯正規化建軍成果,我黨我軍進一步制定了最初的勛表制度:1933年 7月9日,時任中央軍委代主席的項英簽發《關於制定、頒發紅星獎章的命令》,仿照規定了頒發一、二、三級紅星獎章的功績標準,這也是今日「紅星勳章」的前身。不過,由於革命形勢惡化,紅軍被迫放棄根據地長征,這一命令隨即未能被貫徹執行。初步建立的勛表制度未能得到徹底實施,但這方面的制度建設,為之後抗戰時期乃至後來的《紀律條令》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雖然我軍的榮譽獎賞細分制度因為長征的緣故被迫中斷,但由於我軍「政治建軍、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的根本原則,我軍的榮譽獎賞儘管之後很久都沒有進一步細分,這一套初步建立的勛獎體系依舊在日後具有較好的權威性和激勵性。

自古田會議後,我軍對立功官兵授獎的實施流程主要有民主推薦、支部會議研究、上一級組織審定等多個民主流程。其中,支部會議研究立功對象,從源頭上對榮譽授予對象進行一次篩選,不會出現同時期中國各路軍閥出現的「濫賞濫發」情況。對於三等功以上的獎勵,政治機關還需要進行審查核實,保證了黨組織的公正、權威。

這樣的榮譽獎賞制度擁有公正性和權威性,有助於提高我軍革命鬥爭的士氣和能動性,我們耳熟能詳的黃繼光、董存瑞等特技戰鬥英雄,都是這套制度下篩選出來的英雄模範,並授予了相應的革命英雄稱號。

政治建軍,軍事民主保障了勛獎制度的公正權威性,發揮出勛獎制度的激勵性 圖源:社交媒體

抗戰爆發以後,為了滿足鬥爭需求,我軍的勛獎制度進一步制度化,但由於鬥爭條件的局限性,我軍未作進一步的細化,包括勛表制度在內的一系列勛獎制度都是缺位的。

1939年,我軍第一部《紀律條令》頒布,初步細化了榮譽獎賞制度,各個根據地隨後將原來的「規矩習慣」落實為制度,開始依照規章制度獎賞有功人員。與此同時,我軍也初步建立了勛表制度,1940年,中央軍委發布《八路軍獎勵問題的指示》,要求各根據地和部隊給部隊予以明確的獎賞。

由於抗日根據地分散在全國、條件有限和鬥爭形勢的需要,各部隊和根據地自己製作了各種獎狀、勳章,這些勛獎制度未能統一。鑑於國民黨軍隊有濫發勳章獎章的惡習,有些部隊乾脆用更加貼合鬥爭需要的實物獎勵——比如一頭牛、一支鋼筆等替代了相關勳章獎章,即便發放的獎章與相關的榮譽,不少也未能延續到建國的勳章制度上,沒有發揮勛表制度的榮譽延續性,實屬可惜,但「有功必獎」的勛表獎賞習慣則延續了下來。

各地建立的不成體系的勛獎系統,雖然未能延續到後世,但「有功必獎」的勛表獎賞習慣延續了下來 圖源:社交媒體

經歷了抗戰血與火的歷練後,我軍在抗戰時期建立的榮譽獎賞制度延續到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我軍相繼頒布《部隊立功運動概則》、《立功運動暫行條例》和《立功運動條例草案》等規章制度 ,對部隊立功的組織、方式、定義和相關制度進行了規定。1948年,我軍對火線記功進行了規範。解放戰爭時期的立功標準,為後續我軍建立具有我軍特色的制度性勛獎體系建立了框架。

隨後在抗美援朝時期,我軍進一步細分了解放戰爭時期確立的立功體系,設立了《志願軍立功條例草案》。我們熟悉的各個英雄連也是這一條例草案制度性執行的結果。隨著革命鬥爭的勝利,這一時期的制度證實了其有效性:在這樣的制度運行下,雖然我軍榮譽獎賞細分建設雖然不夠細分,但部隊立功受獎的公正權威性卻得到了貫徹,極大地調動了指戰員們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了革命戰士們「立大功」的戰鬥熱情。

70周年閱兵的百面戰旗,就是我軍榮譽體系延續至今,部隊紅色基因延續至今的證明

雖然注重集體和個人榮譽,但在勛表體系上,各個野戰軍、解放區自行設置的勛表未能延續下來,實屬可惜 圖源:社交媒體

然而,由於其特殊的歷史地位,這一不夠完善的制度為日後勛獎制度的正規化帶去了巨大的歷史慣性。我軍的勛表獎賞習慣未能上升到制度性建設這個層面上,勛表建設也僅僅停留在「有功必獎」階段。對於廣大指戰員而言,勛表制度重要的是建立功勳後受獎的過程,而不是勳章本身,因此勳章獎章承載了較少的榮譽。我們熟悉的解放戰爭時期的「大功獎章」、「勇敢獎章」和「毛澤東勳章」等一系列勛表就是這一時期勛獎制度的產物,而和抗戰的勳章一樣,這些勳章也並未延續到建國以後。這些勛表建設上的習慣延續,也為建國後我軍在勛表制度建設上的反覆,乃至軍內不少團體輕視、反對軍人勛表制度性建設埋下了一定的伏筆。

建國後,我國開始著手進行正規化建設,但是出於革命鬥爭歷史慣性和正規化建設相對停滯等一系列原因,功勳榮譽體系的制度建設長期缺位,甚至在特殊歷史時期出現過的倒退。在50年代中期「以蘇為師」的正規化建設時期,我軍在1955年《關於頒發勳章獎章工作的指示》,同年我們對全軍有功人士進行的大規模的授勳。平心而論,「55條例」中的勛表條例有很多不足,未對解放戰爭、抗日戰爭乃至1952年解放西藏等革命鬥爭中頒發的獎章勳章進行延續,不過在這次授勳中,我們熟悉的「三大獎章」對參與過革命鬥爭的官兵大量頒發,也部分彌補了革命鬥爭時期的老榮譽未能延續到「55條例」上的遺憾。

寧波抗戰老兵的三大獎章 圖源:寧波晚報

不過,「55條例」出於種種歷史原因,很快就被軍隊內部否定了,這也導致了我軍幾十年內的勛表建設混亂,其影響延續至今。回到50年代,蘇聯歷史上就延續了沙俄的勳章文化,在經歷過二戰的戰火後,又設立了一套完善的勳章體系,是我軍可以學習的對象。但蘇軍體系在中國天生「水土不服」,雖然蘇軍在技術和正規化建設上優於當時的的我軍,但由於蘇聯軍隊政治體系和建軍思想和我軍截然不同,尤其是中蘇兩軍在「官兵一致」等要害政治問題上的巨大不同,片面照搬蘇軍條例引發我軍內部上下較為強烈的反對。

50年代中後期,我軍出現了反對「教條主義」的呼聲,並在接下來的歷史時期將這一聲音「政治化」、「上綱上線」。對於「教條主義」政治化的直接結果,就是衝擊了我國剛剛建立的以55式軍服條例為主的勛獎體系。我軍「55條例」的勛表體系隨後並未延續到後世的軍服上,1955年進行的大規模的授勳也未能延續到後世的勛表上。隨後進入65式軍服時代以後,特殊歷史時期帶來的政治爭論讓我軍的勛表體系建設趨於停滯。

60年代,我軍各項正規化進程遭受衝擊,但進入70年代以後,隨著政治環境的穩定以及對蘇對美戰備帶來的軍事需求,我軍正規化建設雖然開始逐步恢復正常。不過,涉及建軍訓練備戰打仗的正規化條例恢復迅速,但在「勛表制度」這樣的事情上,出於種種反對聲音,我軍一直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恢復。

不過,實戰的需求導致我軍在80年代初期開始重新考慮建立勛獎制度。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以後,實戰帶來的勛獎需求讓我軍重新制定了一系列勳章規章制度,1979年,總政治部發布《關於頒發戰時英雄模範獎章和立功獎章的通知》,這一通知基本延續1964年我總政治組織部頒發的《關於授予單位和個人榮譽稱號的規定》,可以視作是抗美援朝和解放戰爭的規定的延續。為了應對對越實戰帶來的需求,我軍設立英雄模範獎章和立功獎章共兩類五個等級,統一為立功受獎人員製作頒發獎章。1981年華北大演習以後,我軍向參演官兵頒發「實兵演習紀念章」,標誌著我軍的勛表制度在停滯近20年以後重新步入規範化。

延續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傳統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湧現出一大批「戰鬥英雄連」和「模範連」,基本滿足了授勳需求 圖源:社交媒體

80年代正規化的復甦,讓我軍重新建立了一套符合現代作戰要求的軍銜制度,同時勳章獎章等軍功章條例的起草也拉開了序幕。我軍在1988年以後終於復興重新建立了一套堪用的勳章勛表體系,也就是《關於授予軍隊離休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勳榮譽章的規定》,同年「八一」建軍節前後,我們開始進行第二次大規模授勳。

不過,87式服裝條例對於勳章的佩戴等基本勛表體系仍然不夠明確,88年授勳之時,不少老軍官甚至是身穿55式軍裝來授勳的,日後在正式場合,官兵們也很少身穿佩戴勳章的87式服裝。就這樣,在80年代,我軍在榮譽體系建設上雖然又往前邁進了一步,但一些不成文的「習慣」則影響了後世的勛表發展。

1955年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的莫春和將軍在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後,身穿55式禮服 圖源:社交媒體

勛表體系恢復的同時,和平年代的建設要求對我軍勛獎體系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出於我軍革命鬥爭的進步性,我軍的勛獎也僅僅粗分為「集體」和「個人」、「一二三等功」、平時作戰的「英雄」和後方保障訓練的「模範」,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細分。這一點在革命鬥爭時期起到了較好的激勵集體,培養標兵的鼓動作用,對於62年、79年的兩場自衛反擊戰的參戰官兵集體也基本滿足了勛獎需求。

但這套制度在和平年代的軍事建設上暴露出不少不足,我軍長期缺乏對於軍事科技、軍事訓練的物質獎勵制度和榮譽制度,缺乏對有關官兵進行引導,制度性地缺乏對「搞好軍事訓練建設」的激勵手段。而由於我軍表彰體系不細分,在基層日常活動中也缺乏相應的激勵手段,直到1979年我軍才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成果獎勵暫行辦法》,隨後歷次對《軍隊獎勵和表彰管理規定》和《紀律條令》做出了修訂。

時至今日,儘管勛獎制度對於軍事建設的需求相較於幾十年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例如今日的三等功物質獎勵和榮譽程度較幾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卻仍然不能滿足新時代的軍事建設工作需要。

當前部隊內部的勛獎體系對於基層士兵的激勵較好,但社會上對於相關勛獎體系的認知較差,時代呼喚一種頂層設計的勛獎制度 圖源:解放軍報

在獎賞制度出現空缺以外,更大的問題來自於勛表制度長達60年的缺位。進入新世紀以後,我軍在勛表系統上進行過多次修訂,但整體上缺乏國家和軍隊最高層次的頂層設計。這一點帶來的缺陷在07式軍裝上暴露出來:07式服裝雖然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可用的勛略框架,但在勛略、全章的佩戴上長期沒有統一的規定以及廣泛的執行。我軍此前《內務條令》的規定中對於勳章、獎章佩戴的具體位置、排列順序、方式方法,都沒有作明確的規定,尤其是我軍的勳章、獎章和紀念章均設有略章,略章在級別資歷架上如何排列、如何顯示,也缺乏具體的明確和規範。07式服裝級別資歷章最終只有「工資條」的作用。

這樣的規章制度讓軍人同志們不知道「何時穿禮服,何時帶勳章,何時掛勛略」,進一步降低了榮譽勳章制度的社會傳播效應和激勵效能。最近幾年,甚至出現了「因為獨立、自由、解放三大章勛略不符合佩戴要求,所以有關報導員給三大章略章打上馬賽克」這樣的報導事故。此外,由於勛表系統的缺位,很大重大軍事任務,包括重大演習、「98抗洪08抗震」等重要的非軍事戰爭行動勳章獎章,雖然具有較強的榮譽紀念意義,但並沒有相關的佩戴規定,成為了「報導專用章」。此外「衛國戍邊」、「參軍報國」等需要凸顯軍人榮譽的服役經歷,也缺乏相應的榮譽引導。

並非完全是報導員的失誤,而是體系建設數十年缺位的結果 圖源:中國軍網

人民軍隊幾十年來初心未改,但時代需要一種頂層設計的勛獎體系。新時代的勛表體系大約僅有50種勳章,保持了我軍原有的簡潔樸實作風,體現了我軍的歷史傳承性和先進性。新勛表體系在保持原有的簡潔明確榮譽稱號的基礎上,首先加強了軍隊榮譽的歷史傳承性,讓之前歷次鬥爭中的勛表得以延續,傳承歷史作風,同時做到讓新時代軍人、退伍老兵「有制度可依」地在各大場合佩戴勳章獎章,以提升勳章榮譽在社會上的認可度和知名度。

此外,在具體的細分上,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的勛獎體系有助於細分平時建設訓練和戰時作戰之間的榮譽區別。新的榮譽體系可以讓軍人對和平時期獲得勛獎有更強的榮譽感,有助於激勵各軍兵種在和平時期提高訓練水平,狠抓軍事鬥爭建設成果。隨著重大鬥爭時間節點的來臨,新的頂層設計有助於提高全社會對於功勳的認知、在全社會製造崇尚軍人榮譽的濃厚氛圍。

新時代軍隊勳章公開亮相自然會引發爭論,不過,當前的爭論主要來自於對於當前式樣勳章的功能性、識別性的討論,以及更加主觀的「美醜」爭論。但這些勳章還沒有「轉正」,未來設計可能存在修改,也不能就以現在的情況進行討論。而且縱觀解放軍的發展歷史尤其是正規化歷史而言,對於新的勛獎體系的討論肯定不能僅限於個人審美決定的「美醜」爭論,而是要關注其背後較為重大的歷史意義。

新章的設計目前最大的討論點是大功勳章「紅旗」、「紅星」等缺乏識別度

下一階段的軍事鬥爭迫在眉睫,新的勛獎體系非常重要

在「軍改」以後,軍隊重塑組織形態、重整鬥爭格局、重構建設布局、重樹作風形象和軍事力量運用深化、軍隊職能使命拓展對軍人榮譽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體系設計要求。如今,爭議多年的軍隊功勳體系最終成體系、以「條例」的形式頒布實施,確實也解決了一件幾代人惦記幾十年的大事,也為人民軍隊在「正規化建設」上補足了最後一塊拼圖。在鬥爭形勢錯綜複雜的今天,建立一套合理的功勳榮譽體系,也符合人民軍隊下一階段的鬥爭需求。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