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擔憂的戰爭,是一些背包客嚮往的樂園

虎嗅app 發佈 2022-02-12T21:08:24+00:00

最具代表性的人,大概就是去年戰亂喀布爾時,出現在各大媒體的英國網紅@Lord Miles Routledge - 邁爾斯勳爵了。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題圖|reddit,2013年日本戰爭遊客Toshifumi Fujimoto正在敘利亞前線拍照。

本文首發於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對於絕大多數朋友而言,每逢大節,大傢伙兒都會好好規劃:甭管是去陽光海岸,還是就往床上一癱,圍繞的中心主旨就一個——趁此時機,度過一個安逸且愉快的浪漫假日。

但對於另一些人來說,面對這種日子,安逸地度假實在不夠勁,唯有去全球熱點衝突地區旅趟游,才夠爽快。

最具代表性的人,大概就是去年戰亂喀布爾時,出現在各大媒體的英國網紅@Lord Miles Routledge - 邁爾斯勳爵了。

現在,這位小伙又跑去了全球戰雲密布的烏克蘭,因為他想親眼目睹戰爭:I want to see the war。

像@邁爾斯勳爵這種,哪有戰亂就往哪跑的旅遊模式,在學術上被稱作:

War tourism——戰爭觀光。

你或許會覺得,像@邁爾斯勳爵這種玩的就是心跳的旅行者,只是孤例。

但只需在社交平台上隨便一搜,這種硬核遊客並不少,比如,現年56歲的英國人Andrew Drury,就是一名有30年戰場旅行經驗的老大哥。

他曾多次乘坐著恐怖分子同款Toyota,在危機重重的摩加迪沙尋找電影《黑影墜落》的現實遺蹟。

也在幾年前跑到了敘利亞戰場上參觀、採訪,在過程中甚至還跟著庫爾德武裝一起躲避過ISIS狙擊手的子彈。

「我喜歡去這種地純粹是好奇心驅使,記憶最深們這邊(庫爾德武裝)當時跟ISIS距離只有500米,對面子彈跟瀑布似的……我們這邊陣亡了一個小伙子,對面也死了幾個……我能清晰地看見子彈穿過土牆,這可能是我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他回憶道。

Andrew Drury是一位建築公司的老闆,但現在,他更願意稱自己為戰地記者與製片人,由於經驗豐富,Netflix特意跟著他拍了一部紀錄片《暗黑旅遊》

全球各國幾乎都有這種狂人。

日本卡車司機Toshifumi Fujimoto為了逃離枯燥的生活,在2013年時就從土耳其偷渡去了敘利亞,而且還專挑前線戰事最激烈的地方拍照探索。

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他一邊哭一邊解釋自己的動機:「我自費出遊是因為我離婚後,既沒有家人也沒有朋友,我跟我的孩子們已經三年多沒見了,所以我給自己買了一份巨額人壽保險,期望自己能死在敘利亞,這樣我的孩子們就能過上好的生活了。」

事實上,去戰區旅行早就成為了新時尚。

直到2016年,12名歐美戰區遊客在阿富汗遭遇塔利班武裝襲擊的新聞登上了頭條,才讓世界見識到了一個正在崛起的旅行市場。

2016年8月,由3名美國人、6名英國人、2名蘇格蘭人和1名德國人組成的12人戰地旅行團,在前往巴米揚省的路程中遭遇襲擊,造成至少7人受傷,登上新聞頭條。

洞悉這一消費趨勢的聰明人也早就在這個領域開始了布局。

前NYT記者尼古拉斯·伍德離開報社後開了一家名為政治旅行的公司,專門為這些消費者提供戰區旅行服務:

從常規的去以色列戈蘭高地看敘利亞戰爭,到花上7000美元的「利比亞·卡扎菲之旅」,伍德的公司專門為這些尋求特別旅行的遊客提供各類定製方案。

正在戈蘭高地上遠眺敘利亞戰爭的遊客

從外媒信息來看,戰爭旅行作為泛暗黑旅行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在已經成為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

暗黑旅遊研究所的研究員菲里普斯認為,讓人們心甘情願地冒險前往危險地帶度假的原因除了刺激,更重要的是好奇心。

戰爭旅行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

在美國內戰時期的馬納薩斯戰役中,戰場附近有錢人在山坡上一邊野餐,一邊笑看南北軍打仗;而滑鐵盧戰場,更是在19世紀成為了歐洲旅行行業的財富密碼,幾乎那時所有的旅行社都安排了滑鐵盧戰役的經典路線。

事實上,戰爭旅行是一直以來都存在並在小眾群體流行,從有史料記載的克里米亞,到之前的敘利亞、阿富汗,再到現在的烏克蘭,人類對於暴力場所的追逐一脈相承,熱情高漲。

而現在的烏克蘭,更像是一座暗黑旅行的勝地。

一副諷刺戰爭旅遊的插畫,名為:新時尚。畫面描述的是1995年波士尼亞衝突,一堆西歐遊客路過前線。

烏克蘭是怎麼變成暗黑旅遊勝地的呢?

這事得從2013年的烏克蘭廣場革命說起:那時,數十萬烏克蘭人走上街頭,抗議當時政府中止與歐盟簽署協議,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導致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流亡。

烏克蘭國內局勢的變化,引發地緣震盪,很快俄羅斯便以「保護俄裔人口」為名,將克里米亞納入版圖並介入烏東的軍事衝突。

2013年11月的基輔,正在參與所謂「廣場革命」的民眾

在動盪的變局中,烏克蘭東部成為戰場,在長達近8年的談判中,這片土地上的戰火從未消散:

親俄武裝和烏克蘭政府軍,仍然在漫長的頓巴斯戰爭中消磨著彼此的生命,除了超過萬人的死傷,中間還穿插著MH17被擊落的慘劇。

2021 年 11 月的烏東地區局勢:紅色地區為親俄武裝控制的地區;黃色及藍色地區為原先曾被親俄武裝控制,但隨後被烏政府軍重奪的地區;橙色地區為雙方當前交戰及對峙的地區。

而這種悲慘的遭遇,卻讓烏克蘭成了一塊戰爭旅遊勝地。

英國《dailymail》在2015年曾報導一家名為Мегаполис курорт的俄羅斯旅遊公司,專門就組織了戰爭旅行套餐,烏克蘭戰區4日游:

只要繳納300英鎊到2000英鎊,就可以在安保人員的陪同下,和其他的乘客一起坐在坦克里,在人間煉獄逛上幾天,拍上一些「戰爭靚照」。

在某著名國際旅行網站上,你甚至能訂到烏東前線一日游的席位,花上385美元即可帶你到世界上目前最危險的火線上轉一圈,跟那些士兵們聊聊天。

倘若戰場背包客們,還是覺得這些公司出的「項目」太貴,那麼大可以向現實生活取經,去戰場旁邊跟著小廣告兒,去找「黑導遊」。

這種玩法最大的優勢就是便宜,你只需要花上50美元,就可以穿著防彈衣在導遊的帶領下,去戰區逛上一圈。

頗具黑色幽默的是,招募文案大多並非是開業大酬賓之類的商業話術或是看見更大世界的理想主義標語,而是充滿時代誘惑的樸實號召:「用一張戰場終極自拍,打動你的朋友!」

對於遊客來說,烏克蘭能成為黑暗旅遊勝地的原因不只是這裡正在打仗;它還有一個最具特色的「景點」——車諾比。

這種戰場背包客的「1+1」旅遊模式,聽上去就像是一場名叫「烏克蘭的血與淚」盛宴:主菜是血腥戰場,而甜點就是車諾比。

車諾比非法紀念品,含輻射的蘋果酒;在HBO《車諾比》大火後,該地區的旅遊越來越火。事實上,作為人類史上最大的核泄漏地區,車諾比早就成了一個流行文化符號。

如今當烏克蘭再度戰雲密布,機靈的人又尋見了發財的機遇。

前兩天,一條烏克蘭旅遊廣告引發了外國社交平台的討論,名為「保持冷靜,前往烏克蘭旅遊——Keep calm and visit Ukraine」廣告的精緻網頁和下方的logo,一度讓外國網友以為這是烏克蘭官方發布的消息。

而到最後他們才發現,製作這則信息的並不是烏克蘭官方,而是一家旅行保險公司。

儘管戰爭遊客訴說自己旅行的理由千人千面,但對於烏克蘭民眾來說是種冒犯。

在某些旅遊網站的頓巴斯之旅(烏東衝突地區)的評論下方,很多烏克蘭用戶因為戰爭遊客們建立在自身苦痛上的好奇心而感到憤怒。

最終,在一些烏克蘭人的舉報中,官方下線了各類頓巴斯旅遊項目。

烏克蘭人的憤怒不無道理。

打開正在前線旅行的@邁爾斯勳爵社交平台,你會發現它在談論的事物永遠都充滿著一種抽離感——這場戰爭與我無關,我只是一個局外人,他們的緊張、衝突與廝殺只是我人生經驗的養料。

以@邁爾斯勳爵為代表的戰爭遊客群像,美國學者瑪麗塔·斯特肯在其著作《歷史的遊客:從俄克拉荷馬城到世貿遺址的記憶、媚俗和消費主義》中早就為他們做了總結:

「這是一種安全消費主義,同時也是一種身份消費。把自己置身於一個政治不穩定的地方或者是有暴力爆發可能性的地方,本身就是對人和人的一種區分。」

而在旅遊之外,回到烏雲密布的烏克蘭,他們的命運在多方勢力的介入就像是時代大河的水上浮萍。

在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關口,他們決定積極準備,而當我看見那些烏克蘭預備役正舉著木槍,為可能的戰爭進行演練時——相比較政治的孰是孰非,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人是否能安詳地過完自己的一生。

在這種情況下,期待戰爭的戰爭遊客和國際政治的審視的畫面,就像是把一個國家裝進了動物園的籠子,供人參觀、遊覽。

在和平年代裡,人們總以為戰爭是浪漫、是機遇、是藝術。以為是幾部電影、幾部書里的凌雲壯志,是馬革裹屍的大豪情。

但,這種甜蜜幻象,只屬於那些從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而對於那些經歷過家園破敗、槍林彈雨的人來說,沒人願意再體驗一遍。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