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調整學習方法,從容應對中高考命題的「新」與「活」

北京四中網校 發佈 2022-02-12T00:38:06+00:00

去年高考和中考題目大家應該早就看過了,不超綱,但是新。今後中考、高考的命題趨勢,是增加開放性、靈活性的題目,把日常生活中的內容融合到考題中,從「解題」轉向「解決問題」。

去年高考和中考題目大家應該早就看過了,不超綱,但是新

今後中考、高考的命題趨勢,是增加開放性、靈活性的題目,把日常生活中的內容融合到考題中,從「解題」轉向「解決問題」。

比如,去年北京高考數學概率部分,放到了核酸檢測的情境中考查,而物理最後一道答題,則是我們都熟悉的盪鞦韆情境。


高考命題專家組成員楊振峰指出:

如果用老題目考,再難學生操練過也能做對,這不符合教育公平原則。


考試評價正在改革,第一要創新,第二要真正從能力導向命題。

那些在學習中習慣「死記硬背、盲目刷題」的考生,未來考高分會越來越難。

命題方向的調整,給大家釋放出一個信號:

只有提升學科思維的品質,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才可以適應新中考、新高考。

而只要及時調整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就不必再為普職分流焦慮。

01
新學期如何調整學習計劃

新學期如何給自己進行準確定位並及時調整學習計劃?

原來,大家可以通過大大小小的考試來確立自己的位置並及時查漏補缺。

「雙減」之後,考試次數減少,課後自主學習的時間增多。

缺少了老師監督和考試評價,學習效果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如果家長再缺少正確的引導,學生就極易陷入看似努力的假學習狀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不少家長看到孩子坐在書桌前,就認為孩子在學習;

也有家長看到孩子捧著書本,就認為孩子學進去了;

還有家長聽到孩子在朗讀課本,就覺得孩子在認真學習。

可實際上,你的孩子用這樣的方式學習,花了很多時間和力氣,卻始終在淺顯的學習區徘徊,根本沒有開啟真正的主動學習模式!

什麼才是有效學習?

以高中數學學習為例。

知識和概念課本上都有現成的。如果只是學習結論,而忽視了由條件到結論的過程,就等於喪失了一次有效的培養探究、歸納和邏輯推理能力的機會。

而恰恰數學學習的探究過程,才是最真實的創新,才有助於發現數學的本質,才能最終促進數學學習,提升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

真正的優秀學生,從來不是嗷嗷待哺的嬰兒,老師餵一口,自己吃一口。他們會拿出足夠多的時間,用於思考、質疑和探究。

簡而言之,就是經過充分的思考過程,使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內涵和技能。

這個深度思考的過程,一是消化、理解、掌握知識的過程,二是培養學習習慣的過程。經常這樣做,大腦會越來越靈,越用越活。

綜上,新學期課後學習計劃,要從以看書、看筆記為主,轉到課後自測、總結歸納上來。

02
課後自測學習法

課後自測運用得當,是一種很好的提高學習效果的方法。

它可以更充分地調動大腦,提升學習效率。

這種學習方法也被稱為測試學習法。

測試學習法不僅可以鞏固舊知識的記憶效果,還能提升新知識的學習效果,讓孩子融會貫通,實現新舊知識的遷移,促進綜合理解和應用能力,這種效應也被稱為測試增強效應。

把做題加入學習過程,能顯著降低知識遺忘的速度。

做測試,比重複閱讀課本和筆記,更能將知識遷移到新背景或新問題中。

新學期再看到孩子坐在書桌前盯著書本、筆記看或者讀,還不如讓他動筆做幾道題。

做題的真正意義,在於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幫助孩子從簡單的概念記憶,升級為在不同環境下進行評估、綜合分析和應用。

每一次做題,都相當於一次知識點實踐活動。所謂的答題套路、答題技巧和學科思維,其實不是靠老師硬塞給你,而是靠你自己在經年累月的練習中,一點一點領悟出來的。

很多人說考試是衡量學習成果的標尺。但我認為,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所以,我更傾向於把考試當作查漏補缺的學習工具。

「雙減」之後考試少了,自己就要給自己多加幾次考試,多找一些練習題來做,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儘早解決問題。


03
什麼題適合課後自測?

你可能會問,提倡課後自測,是在鼓勵刷題嗎?

當然不是!

高效做題 ≠ 機械刷題

為什麼同樣做課後練習,有的學生有頓悟,有的學生沒收穫?

因為,學霸刷題是「更上一層樓」,學渣刷題是「驢拉磨轉圈圈」。

那些簡單的題目,那些低水平的重複練習,要少做或者不做。

什麼題適合課後自測?

題目在難度適中的基礎上,最好是踮起腳尖剛好能摸得到的難度。

題太簡單,會讓你從偽勤奮,最後真的變成機械刷題,懶得動腦。

題太難,花再多時間也做不出來,就是純粹浪費時間。

怎麼找到踮腳尖難度的題目?

學習控建議,從期中、期末真題,中考、高考真題里找。

現在網上資源這麼發達,你很容易找到近幾年的各學段試卷。即便找不到,也一定可以找到同省重點中學各學段的測試卷。

課後通覽全卷,你很容易發現試卷的重點內容是什麼、簡單題出在哪裡、難題出在哪裡。

以高考數學試卷為例,最後一題是導數題。

高二的你剛剛接觸導數,倒一自然做不出來,但你心裡會建立這個印象:導數作為壓軸倒一,這個章節一定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絕對值得花費大量時間深度探究。

接下來,你每天在認真完成作業的基礎上,就要有意識地通過做題,加深對導數知識的理解。

當然先從簡單題目開始。

簡單題哪裡來?

可以從網上下載章節練習。這些題目有一定的綜合性,比作業難一些,屬於踮腳尖難度的題目。

剛做導數綜合題時,做不出來很正常。

思考之後仍然不會,看解析,模仿答案是怎麼求解的。

如果解析里出現「由上易得」「由此可知」等字樣,而你就是想不明白上式是怎麼推導出下式的,這時不妨再次藉助強大的網絡力量,上網搜一搜,這道題目有沒有其他解法,或者詳細的解析。

如果答案看了半個小時,還是不明白,這時就不必再糾結,第二天拿著題目問老師。

做了一個月的導數章節練習後,你的水平提升了,就可以嘗試去做高考模擬題和真題里的導數。

這時不會做還是沒關係,不用糾結,先把題目放在一邊。等你接觸導數兩個月後,回頭再看這道題,也許就豁然開朗了。

參加學校考試是被動的,自己考自己是主動的。

與老師出題相比,自己找題最大的優勢在於針對性強,自己還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控制做題的時間和進度。

似懂非懂的,狠抓概念;理解好的的知識點,做幾道題即可;屬於中考、高考重點、難點的版塊,儘早下大力量攻克。

這樣有的放矢,很快就可以把一個章節的知識學得扎紮實實。

有針對性地大量練習

中考、高考考什麼,課後練習你就練什麼。

如果某個板塊是中高考重、難點,你就要重點對待。

以高考數學為例:

數學大題的類型整體穩定,無非是三角函數、數列、立體幾何、圓錐曲線、導數、不等式、坐標與參數方程等,審視自己的薄弱章節,找出自己的薄弱知識點。

集合只考選擇題,平時做一些集合選擇題就足夠了,不用鑽得太深、太難;導數、數列考大題,你就要在前期,多分配課後時間給這兩個版塊,提前多練習、多思考,多分配學習時間。

相信我,一個專題模塊的綜合性題目,只要刷夠了30道,你就會出現頓悟,解題的自信心和能力都會倍增。

以考試為導向的自測方法,其精髓在於,注重知識的運用和應用價值。簡單章節簡單學,難題章節深入學,合理分配時間,集中火力猛攻考試重、難點。

由於此種學法從做題入手,當你憑一己之力攻克一道又一道題目時,學習的獲得感和成就感,簡直無與倫比。

04
自測之後還要做什麼?

除了找題自測,還要養成整理習題,訂正錯題的習慣。

整理習題

你可能會問,真題模擬題這麼多,為什麼還要自己整理?

自己整理出來的知識,才是自己的。大考前,你手上得有自己看家護院的複習寶貝。

先把試卷的題目分類整理,打散重做,再把這些題目組合起來,再做一遍。

適合你難度的中高考真題,每道題最好能做四遍,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題目、把題做透。

做第一遍時,你可能急於查看答案,有時候思考過程還有些模糊;做第二遍的時候,你對答案已經有了印象,做題的重點就會放在理思路、找規律上了。

訂正錯題

建議你把理科錯題留一個星期再整理,這樣相當於重做一遍,可以加深印象。

同時,整理時要分辨哪些題目是有價值的,這樣可以避免錯題本太厚,失去了看第二遍的勇氣。

當然,在學習新知識的階段,一定要隨錯隨改。

珍視好題

好題不多,所以才要格外珍惜。

好題第一遍沒做出來的,除了把答案看明白,還要自己把題謄寫到好題本上,再重新演算一遍。

因為,不少答案寫的都比較簡明,什麼「由上可得」,「由歸納法可知」等等,當你真正深入思考,自己重新做一遍時,你可能發現,一步一步之間的邏輯關係,你並沒有完全搞懂。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題講三遍舉一反三。

不少學習好的學生,都是講題講出來的。

能明明白白地講授一道題,既是對這道好題最高的禮遇,也是學習者最大的收穫。

深度學習,深度思考,你學過的知識才會留在腦子裡,養成的品質才會刻在骨子裡,而努力的過程,也會印刻在生命里。

05
給閱讀提速

為了應對新中考、新高考,除了通過做題提升學科思維的品質,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另一個值得培養的技能就是——快速閱讀能力。

大家應該發現,中考、高考試卷的頁數變多了。並不是題目多了,題量大了,而是增加了大量需要閱讀理解的素材和文本。

一道解答題,配上補充材料,常常滿滿當當一頁紙。

閱讀速度跟不上,會在中考、高考吃大虧。

幸好,閱讀速度可以練習。

培養快速閱讀能力,可以從1天看完一學期課本開始。

是的,你沒有看錯。

1天短時閱讀,快速通覽全書,利用大局觀思維,建立知識框架。

以高一數學為例。

新高一的學生開學前一天拿到數學《必修一》的新書,大概率會習慣性地從第一章《集合》開始慢慢讀起。

嗯,子集、全集、補集、交集、並集的概念懂了,剛開始看《集合的基本運算》,就發現時間不多,要洗洗睡了。

而用快速閱讀法是怎麼學習的呢?

仔仔細細看全書目錄,甚至是背下目錄,書中內容只看基本概念、公式和描述,不看例題,不做課後練習。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對全書的知識點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學期之初,在腦海里對一學期要學的內容,有個粗略的認知。

讀完全書,你會對全書有個整體的把握,也會大約清楚各個章節在書中所占的地位。

這種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閱讀方法,與諸葛亮「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的大局觀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就像畫一棵樹一樣,你先畫出樹幹,再畫樹枝,最後才是樹葉。

當你迅速瀏覽了全書的知識點之後,閉上書,想一想以下這些問題:

你理解了什麼,還有什麼根本沒看懂?


哪章的哪個知識點,可能是關鍵點、難點?


哪些知識相對獨立,哪些知識具有關聯性,可以如何連接等等。

例如,這一章學指數函數,下一章學對數函數,再有一章學冪函數,為什麼要學,大多數學生很少去想。

但如果你通過詳看目錄,略看內容,仔細思考之後,你就有了自己對每章知識價值的理解。

再聽老師講課時,你學到的知識就不再是碎片化的,你之前心裡的那棵「知識樹」的枝幹就會變得清晰、完整起來,學科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繫,就建立起來了。

快速閱讀的關鍵,在於你要阻止自己想要探究知識運用和習題解法的欲望,只抓大的內容框架,記錄下自己一遍根本沒看懂的部分,然後嘗試對整本書的知識結構進行梳理,並挖掘它們與已學知識間的關聯。

只有自己把知識形成體系,把新知識內化、嵌套到原來的知識體系當中,你的學習才算真正完成。

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這個學科,學好這個學科。

快速閱讀速度可以讓你在中考、高考大量的文本閱讀中占儘先機,而且這種整體上的知識梳理,學科預習效果會出乎意料。

到了大學,你還可以用這種方法自學課程,大量閱讀各類書籍拓寬知識邊界。

新中考、新高考將會越來越注重對於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無論是理科還是文科類的考試,均會設置開放性、靈活性較強的題目。

反覆練習、機械刷題,不再匹配現在的命題趨勢。

只有通過對個體而言相對較難的題目,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並提升閱讀速度,才能活學活用,輕鬆突圍。

新學期就要來了。再次提醒大家,「雙減」減去的是機械性和重複性的作業,增加的是培養學科思維能力的課後自主練習時間。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兒,輕鬆學習往往最後都不輕鬆。

這個新學期,用於嘗試有難度的題目,多思考多總結,有意識培養快速閱讀和快速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就是大家最好的選擇。

向前奔跑,才能抵達;擁抱變化,才能最先抵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