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也不看好,不確定「微旅行」能否堪當大任

文旅縱橫談 發佈 2022-02-09T11:58:30+00:00

廣州 - 串聯起海珠區眾多旅遊景點的有軌電車「微旅行究竟能不能成為旅遊目的地乃至整個旅遊業的主體性業務,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在新旅界公眾號日前刊發的文旅大咖厲新建教授《關於文旅行業的五個變化和五大思考》一文中,談及「如何看待微旅行的發展?


「微旅行究竟能不能成為旅遊目的地乃至整個旅遊業的主體性業務,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新旅界公眾號日前刊發的文旅大咖厲新建教授《關於文旅行業的五個變化和五大思考》一文中,談及「如何看待微旅行的發展?」厲教授認為,「微旅行究竟能不能成為旅遊目的地乃至整個旅遊業的主體性業務,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這暗合了文旅縱橫談早前的文章觀點,具體可參看發表於2021年12月26日的《「微旅遊」時代,旅遊業界準備好了嗎》。


下面藍色字是厲新建教授關於「如何看待微旅行的發展?」的部分內容摘錄:


如何看待微旅行的發展?對於無法像2020年之前那樣說走就走進行遠距離甚至跨境旅行的消費者而言,微旅行是釋放休閒旅遊需求的重要選擇;對於無法經營出入境旅遊、國內遠程旅遊的旅遊企業和目的地而言,微旅行是有助於度過難關、維護供給體系的重要舉措。不過,微旅行究竟能不能成為旅遊目的地乃至整個旅遊業的主體性業務,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投資動能下降和預期不確定的情況下,微旅行乃至周邊游能否在所謂高消費能力人群的境外回流、遠程旅遊人群消費在地化的窗口期吸引足夠的增量投資,並最終帶動高品質供給增量,也還值得觀察。如果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對微旅行沒有體系化的支撐、革新性的認知,無論是城市的微旅行還是包括鄉村旅遊在內的周邊度假髮展的持續動能都會面臨問題,微旅行市場的社會化程度也必將受到限制,微旅行的體量規模和經濟效益等方面都只能是補充性的甚至是暫時性的。

以北京為例,2019年京外國內遊客1.9億,花費5306億,人均2793元,市民京內游1.3億,花費559億,人均430元,但到2020年,京外國內遊客9713萬,花費2513.9億,人均2588元,市民京內游8639萬,花費367.0億,人均423元,總量規模下降明顯,人均花費也出現下降(而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2019年國際旅遊人均花費1000美元, 2020年1300美元,2021年估計1500美元,呈上升趨勢)。

儘管本地休閒也是美好生活的必然組成,生活世界與旅遊世界的融合是重要趨勢,本地休閒也需要深耕深挖,而且潛力遠未釋放,但短期看,遠程客流減少後本地消費對旅遊業整體貢獻離「堤外損失堤內補」還有相當的距離,未來一段時間,「堤內」對「堤外」的擠出就如同「國內」對「入境」的擠出,需要通過分層適配、協同推進來緩解。此外,如何在社會效益(包括文化效益)之外提高經濟效益(包括旅遊效益)也還需要摸索。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微旅行」能否成為旅遊業的主體性業務,要從供給和消費兩個維度去觀察:

一是能否吸引足夠的增量投資,並最終帶動高品質供給增量。這是從供給的維度去看的。過去這些年,文旅產業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文旅產業的投資增量、文旅產品及服務的供給增量。過去幾年,每年新規劃、新建設、新開業運營的文旅項目,撐起了文旅產業的繁榮景象。因此,微旅行目的地能否吸引足夠的增量投資,並帶動高品質供給增量,成為觀察微旅行能否發展成為旅遊業主題性業務的維度之一。


二是微旅行的體系化支撐和持續性動能,這很直觀地反映在微旅行的體量規模和經濟效益中。為此,厲教授以北京為例,用數據說明。在2019-2021年間,市民京內游在總量規模和人均消費均呈下降態勢。與此相比較的是,同期國際旅遊人均花費呈上升趨勢。歸根結底,微旅行未能釋放出理想的文旅產業規模經濟效益。短期內仍未能擔當旅遊業主體性業務的大任。


Hello,這裡是@文旅縱橫談喜歡文章就點讚並關注我,對話題感興趣或有話要說不吐不快就趕緊搶沙發留言評論互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