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貌不揚的陳璧君如何追求顏值逆天的汪精衛?又如何淪為漢姦夫妻

文史不假 發佈 2022-02-08T02:47:31+00:00

汪精衛是中國近代史上繞不開的一個人物,其前半生滿懷熱血,為了推動民主革命不惜以身犯險刺殺攝政王載灃,還在獄中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言壯語;

汪精衛是中國近代史上繞不開的一個人物,其前半生滿懷熱血,為了推動民主革命不惜以身犯險刺殺攝政王載灃,還在獄中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言壯語;其後半生卻沉溺於權力爭奪,被蔣介石擊敗後竟然背叛了國家和民族,成為了最大的漢奸賣國賊。

俗話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有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同理,一個失敗的男人,背後似乎也有默默坑害他的女人,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就是這樣一個推波助瀾的女人。

作為「民國四大美男」之一,汪精衛的外形和氣質都是出類拔萃的,徐志摩就曾說過「要不是男人的話,自己一定會愛上對方」。而作為他的妻子,陳璧君即便不是沉魚落雁之容和閉月羞花之貌,最起碼也應該是大氣端莊和楚楚動人才對。可實際上,她卻是一個又矮又胖的醜女,而且脾氣還不好。

近年來,公眾對於陳璧君的評價可謂是每況愈下,甚至還有人認為她就是「汪精衛淪為大漢奸的始作俑者」。對於這個論斷,您會作何評價?

本著尊重和還原歷史的態度,文史不假帶您走近汪精衛和陳璧君的爭議人生。為了抵制網易和搜狐等平台的惡意抄襲,本人只得在來源於網絡的圖片中附加水印,實屬無奈之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汪精衛生於1883年5月,字季新,原名汪兆銘,「精衛」只是筆名。他從早年間就開始追隨孫中山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為己任。之後,長期作為國民政府的「二把手」,卻在日本侵華期間投敵叛國,成為了最無恥的漢奸和賣國賊。

汪精衛出生於廣東省三水,其父汪瑎正在當地擔任官員的幕僚。天資聰慧的他自幼就特別爭氣,肩負起了通過科舉入仕以再現家族輝煌的重任。不過,隨著父母親的相繼過世,他的未來和前途都變得暗淡起來,只得跟隨同父異母的長兄汪兆鏞生活。

或許,正是這種寄人籬下的經歷,使得汪精衛的內心極不健全,在英俊瀟灑和才情出眾的背後卻是深深的自卑怯懦和優柔寡斷。而這種性格缺陷,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劇。

1902年3月,汪精衛參加廣州府的科舉考試,輕而易舉就考取了第一名的秀才。同時,他的二哥和侄子也緊隨其後,分列第二名和第三名,成就了當年「汪家兩代三秀才」的佳話。

從1872年開始,清政府為了推行洋務運動開始組織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前往國外學習,之後就成為了一種定製。憑藉優異的成績,汪精衛成功取得了留學日本的名額,從此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在日本留學期間,汪精衛迅速接受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理論,成為了一名意志堅定的革命黨人。通過「三才」暨口才、文才和詩才,他逐漸贏得了孫中山的賞識和器重,還積極參與起草同盟會的綱領和章程。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將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等多個革命團體進行了改組,整合成為統一組織以領導反清革命運動,簡稱同盟會。除了制定《軍政府宣言》、《中國同盟會總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外,還決定在國內外建立支部和分會,以求成為更具代表性和全國性的革命組織。

1909年春,孫中山派汪精衛前去南洋籌備同盟會的分會,還擔任了《中興日報》的主筆。在此期間,他開始使用「精衛」的筆名與保皇黨的康有為和梁啓超等人進行論戰,聲嘶力竭地宣傳自己的革命主張。

汪精衛在南洋期間,每到一處必定發表公開講演,而且慷慨激昂、口若懸河、聲情並茂、感人肺腑。對於他極具鼓動性的言辭,華僑領袖陳嘉庚為之擊掌稱絕,就連日後的政治對手胡漢民也由衷地稱讚:

出詞氣動容貌,聽者任其擒縱,餘20年來未見有公演說過於精衛者。

憑藉出眾的口才,憑藉倜儻的外形,汪精衛不僅征服了陳嘉庚和胡漢民,還征服了無數的少男少女。其中,一位名叫陳璧君的華僑後裔就成為了他的死忠粉和愛慕者,並且達到了癲狂的程度。

陳璧君是一個標準的富二代,1891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父親陳耕基是著名的橡膠商人。目睹汪精衛的風采後,她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不顧對方已有婚約在身卻瘋狂發起追求,數次碰壁都無怨無悔。

面對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溫和的提筆論戰已經不能滿足汪精衛。而且,從1904年起,已經發生過數次針對滿清皇室的刺殺行動,每次都慘遭失敗。在此背景下,他不顧孫中山的勸阻,執意要求進京實行刺殺。對此,孫中山也不無感慨地表示:

由黃岡至河口等役,乃同盟會幹部由於直接發動。經六次失敗後,精衛頗為失望,遂約數人入京與虜酋拼命。

聽聞汪精衛想干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陳璧君欣然答應與之同行入京,二人的關係也因此而增進不少。不過,他們的最初目標並不是攝政王載灃,而是慶親王奕劻。

經過幾天的暗中觀察,汪精衛和陳璧君皆認為刺殺慶親王奕劻的難度太大,此人除了行蹤不定外,每次出行都會前呼後擁。於是,就把目標換成了剛從歐洲考察回來的載洵和載濤,最後又確定為更具影響力的攝政王載灃,地點就在他每次上朝必經之路的一座小橋上。

古語有云「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句話用在汪精衛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由於缺乏經驗,刺殺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簡直漏洞百出,第一次是因為夜間安裝炸藥時引起狗叫而放棄,第二次是因為炸藥的引線太短而沒有成功,第三次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就被清廷抓獲了。

對於刺殺自己的「逆賊」,載灃自然不會輕饒,很快便下令進行處決。但是,在肅親王善耆等人的勸說下,清廷最終為了向革命黨人展現自己「寬容仁慈」和「民主法制」的一面,將他改判為無期徒刑。

在獄中被關押期間,汪精衛依然保持了樂觀的心態,還創作了一首《被逮口占》以表明自己的心跡,以鼓舞革命黨人再接再厲。為了營救自己的愛人,陳璧君始終沒有放棄,甚至還試圖挖掘地道。

1911年春,就在汪精衛被關押的那段日子裡,多地都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為了籌措軍費以鎮壓革命,在郵政大臣盛宣懷的建議下,清政府突然宣布「鐵路國有」,強行將已歸民辦的川漢鐵路和粵漢鐵路收回。

在此直接影響下,湖北、湖南、廣東和四川等地都相繼爆發了「保路運動」。9月25日,吳玉章和龍鳴劍等人率先宣布四川榮縣獨立,成為第一個脫離清廷的地方政權,也將保路運動推向了高潮,孫中山盛讚「首義實先天下」。

到了10月10日晚,蔣翊武和孫武等革命黨人率領新軍工程第八營起義。隨後,起義軍的實力迅速擴張,成功掌控武漢三鎮後成立了湖北軍政府,一舉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大幕。

武昌起義後,全國的革命形勢一片大好,許多省份都宣布獨立,滿清政權已經處於苟延殘喘之際。為了繼續維持統治,隆裕太后一步步被袁世凱掌控了朝廷的軍政大權。

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後,袁世凱便不再繼續裝腔作勢,將湖北前線的軍務交給馮國璋等人負責,自己則親率衛隊北上進京。此時,他已經做好了取而代之的打算,基本策略就是一面向清政府「施壓」,一面向革命黨「示好」,而釋放汪精衛就成為了他最好的手段。

由於對袁世凱充滿了幻想,充滿了感激,汪精衛出獄後開始勸說孫中山主動讓出臨時大總統之位。為此,他還參加了「北上迎袁」專使團,希望對方能前來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表現得非常活躍。

和陳璧君結婚後,汪精衛不顧國內的革命形勢,帶著妻子就去了法國留學。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接連推行了一系列的倒行逆施之舉,甚至與宋教仁遇刺也難逃干係,終於引起了革命黨人的強烈反彈。

在此背景下,孫中山緊急將汪精衛從法國召回,還對其委以重任,具體負責國民黨的改組工作。不過,他對於聯俄、聯共和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並不是十分的贊同,只是為了權位才表現出一副左派的樣子。

1924年1月20日,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民黨的全面改組會議,認真總結了民主革命以來的經驗和教訓,史稱「國民黨一大」。汪精衛不僅被指定為主席團成員,而且還成功當選中央執委和宣傳部長,從此走入了國民黨的權力核心。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直系將領馮玉祥受張作霖拉攏而變節,趁機發動了「北京政變」推翻了總統曹錕。之後,他與奉系和皖系組建了過渡政府,電邀孫中山北上入京共商國是。

為了珍惜這難得的契機,孫中山不顧個人病情堅持北上,很快就病倒在了北京城。1925年2月24日,宋慶齡、孫科、宋子文和孔祥熙等人來到病榻前,由汪精衛親自執筆記錄遺囑,更被視為是政治接班人。

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以擁護「三大政策」的左派形象自居,還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會議。不過,由於遺囑中並沒有明確指定或者推薦接班人,使得國民黨內的派系矛盾趨於明朗化,繼任者的角逐主要在胡漢民和汪精衛之間展開。

1925年7月1日,汪精衛出任了國民政府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表面看起來已經成為了新的領袖。不過,這場角逐還遠未到結束的時候,由於胡漢民在黨內擁有巨大影響力,二人的權力爭奪依然還在繼續中。

為了贏得軍隊的支持,汪精衛和胡漢民都在積極拉攏蔣介石,使得原本名不見經傳的他迅速崛起。最終,汪精衛雖然擊敗了胡漢民,可也造成了蔣介石的尾大不掉之勢,從此開始了持續數十年的「蔣汪之爭」。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以「反共」為名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從此成為了公開的反革命者。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也步其後塵,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導致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

「寧漢合流」後,蔣介石藉助英美等國支持和國民黨內的派系矛盾,再度擔任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之後,他打出了「二次北伐」的旗幟,與李宗仁、馮玉祥和閻錫山等實力派暫時握手言和,而汪精衛則一直處於尷尬的「二把手」。

「九·一八事變」後,面對一系列的內憂外患,蔣介石與汪精衛再次達成了合作意向,由其出任了行政院長。不過,他對待日本的態度甚至還不如蔣介石,充分暴露出了投降的傾向。

1932年5月,汪精衛代表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使得上海成為了日本下一步侵華的前沿基地。與此同時,他在華北地區也不斷向日本妥協退讓,甚至還同意「華北自治」,引起了全國民眾的軒然大波。

由於汪精衛的賣國求榮,他在1935年11月1日遭到了王亞樵鋤奸團的刺殺。雖然,經搶救脫離了生命危險,但一顆子彈卻卡在脊柱里無法取出。

1936年12月初,蔣介石親赴西安督戰,不料卻遭到了張學良和楊虎城二將的兵諫,史稱「西安事變」。眼見有機可乘,汪精衛火速從海外回國,還在途徑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時發表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談話,更加引起了蔣系人馬的警惕。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由此開始。為了提振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和決心,蔣介石發表了著名的「廬山談話」:

戰端一開始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我們只有犧牲到底,只有抗戰到底,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在抗戰前期,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的大型會戰,比如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等,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卻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在此期間,汪精衛和陳璧君夫婦雖然不以為然,但在大勢面前並沒有公開牴觸。

1938年10月,在廣州、武漢等地相繼失陷後,抗日戰爭進入到了相持階段。此後,日本迅速調整了對華策略,由之前的「積極進攻」轉變為「積極勸降」,尤其是針對蔣介石和汪精衛展開。

在蔣介石的長期提防和打壓下,汪精衛早就心存怨恨,只是苦於沒有軍力才不得不繼續隱忍。如今,他眼見日本拋來了「橄欖枝」,更在陳璧君和周佛海等人的極力勸說下,終於下定決心去充當漢奸。

在陪都重慶時期,汪精衛秘密派遣梅思平和高宗武作為私人代表抵達淪陷區上海,與日本簽訂了《重光堂密約》。之後,他以趕赴成都進行抗日演講為名,帶著陳璧君等人離開重慶逃到了境外。

抵達越南後,汪精衛和陳璧君迅速與日方取得聯繫,更在河內發表了一份厚顏無恥的「艷電」。內容大致如下:

兆銘經深思熟慮,以為國民政府應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中國抗戰之目的在於求得國家生存獨立,抗戰年余卻創巨痛深,倘猶能以合於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事,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即抗戰之目的已達。

面對這份「艷電」,全世界都震驚了,中國的抗日決心也面臨著多國的質疑。為此,蔣介石不得不代表國民政府發表了一封公開聲討:

汪精衛等人從根本上已經自絕於中華民國和全體國民,對此漢奸罪犯,人人得而誅之!

1939年5月,汪精衛親自前往日本東京,就具體的賣國交易進行了磋商。之後,他返回淪陷區上海並且召開了偽國民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公開鼓吹自己的賣國主義言論。

1940年3月,汪精衛經過暗中籌備後終於在南京粉墨登場,自任偽政府的副主席兼行政院長,從此開始死心塌地為日本侵華張目。與此同時,成為「第一夫人」的陳璧君也趾高氣揚,派頭和脾氣也愈發見長,甚至丈夫決定的事情都要向她匯報,否則就會搞得雞犬不寧。

例如,陳璧君想讓弟弟陳耀祖去擔任偽廣東省主席,但汪精衛卻認為小舅子資歷不足,有意讓行政院副院長陳公博去兼任。結果,陳璧君對此事不依不饒,迫使汪精衛改變了任命才罷休。

後來,陳耀祖被軍統特務刺殺身亡,陳璧君又提議讓自己的侄子陳春圃去執掌廣東,汪精衛竟然不敢反對。可以說,當年她有多麼愛他,如今她就有多麼想操控他。

1940年11月,汪精衛在下樓時不幸摔傷,直接引起了脊柱舊傷的復發。之後,他的雙腿已經行動不便,加之中樞神經也受損嚴重,出現了間歇性的大小便失禁,甚至不能正常處理政務。這下,陳璧君愈發的有恃無恐,更加堂而皇之地「輔政」。

面對戰爭機器運轉的吃力,日本政府已經漸漸不支,迫切需要打破美國的海上封鎖,故而決心鋌而走險進行一次豪賭。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成功偷襲了美軍的珍珠港,從而全面引發了太平洋戰爭。

1942年5月,為了營造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汪精衛攜偽外長褚民誼等人親自出訪偽滿洲國,表現出與末代皇帝溥儀摒棄前嫌的姿態。不過,對方卻牢記當年的仇恨,只派出偽滿總理張景惠迎接,有意降低了他的接待標準,導致見面的場景異常尷尬。

中途島戰役後,美軍終於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局勢,美日兩國也實現了攻守易勢。加之,日本深陷侵華戰爭的泥潭而無法自拔,侵略戰爭的敗相已經初現。

到了1944年,汪精衛的病情已經惡化到極其嚴重的地步,只得飛往日本進行緊急治療。3月3日,他住進了位於名古屋的帝大附屬醫院,醫生會診後確認胸椎骨已經嚴重變形,雖經手術但還是於11月9日病逝。

臨終前,汪精衛交待了自己身後事的具體安排,尤其希望死後可以葬回南京並且陪陵孫中山。對此,陳璧君和汪偽高官們在中山陵附近仔細找尋,最終將墓穴定在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頂。

陳璧君深知,日本投降只是時間問題,而南京被光復也是板上釘釘,以汪精衛的賣國罪行,將來墓地被毀是毋容置疑的。因此,她特地命人運來了五噸碎鐵塊,熔煉在混凝土中澆築墓穴,儼然是一座無堅不摧的「鐵墓」。

在抗戰勝利後,國軍第74軍51師的工兵營負責此事,將汪精衛的墓地炸得面目全非。後來,在墓地原址還修建了一座小亭,安置了他和妻子陳璧君的兩尊跪像,就面對著中山陵的方向進行懺悔。

日本戰敗後,陳璧君仍然不知悔改,仍然還在叫囂曲線救國的歪理邪說。1946年4月22日,國民政府江蘇省高等法院刑事庭審判長孫鴻霖正式宣判:

陳璧君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 處以無期徒刑並且褫奪公權終身。

宣判後,陳璧君雖然不服但卻拒絕上訴,一直被關押在蘇州的第三監獄服刑。期間,她依然頑抗到底,雖處囹圄卻依然豪橫十足,除了經常與獄警藉故吵鬧外,還口口聲聲抱怨蔣介石是在公報私仇。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發起了渡江戰役,猶如摧枯拉朽一般渡過了長江。國民政府早已經逃往廣州,沒人顧得上被關在監獄裡的大小的漢奸們,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蘇州被解放後,獄中的陳璧君又成為了解放軍的階下囚。組織考慮到上海提籃橋監獄的條件要強於蘇州,而且她還長期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於是將其轉到上海改造並且幫助治療。

陳璧君深知自己罪惡深重,擔心遭到新政府的重審,於是一到提籃橋監獄就開始裝病。本著人道主義的原則,獄方將她安排到最好的一間監室,還安排兩個年輕的女犯人照顧她的生活起居,絲毫沒有苛待之意。

這下,搞得陳璧君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甚至於,她在牢房踱步時還自言自語道:

難道共產黨是想軟化我?還是要先禮後兵? 看這關押條件倒是蠻客氣的,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正當陳璧君不知所措之際,獄方轉交給她一封信,是由宋慶齡和何香凝聯名寫來的。原來,她們曾經是朋友,已經提請組織在適當的時候能特赦陳璧君,在這種情況下來信是規勸她迷途知返,規勸她誠心認罪。

對此,陳璧君卻表現得死不悔改,甚至嗤之以鼻。她不僅斷然拒絕了宋慶齡和何香凝的好意,還向獄方表示:

我固守受審時公開宣布的立場,對日本的和與戰都是為救國,屬於殊途同歸,本就無罪可言,本就無罪可悔。但願,今後能在牢房中送走最後的歲月。

1950年6月25日,韓戰全面爆發了,中國的周邊局勢面臨著嚴重動盪。監獄中的陳璧君卻非常高興,還幸災樂禍地鼓動其她犯人:

馬上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了,美國人有原子彈,新中國不可能打贏的,到時候我們就自由了!

面對陳璧君抗拒改造的態度,獄方並沒有進行體罰,而是多次派人找她談話和教育。對此,她居然還能大言不慚地表示:「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我只有一部革命史」!

1954年1月,陳璧君的心臟病復發,次年又做了頸淋巴腺的切除手術。之後,獄方為她增加了營養比例,還特供了牛奶和魚肝油等稀缺補品幫助她恢復身體。

隨著思想教育的進行,隨著人道待遇的持續,陳璧君對過去的漢奸罪行也有所認識,只是還很不徹底。在改造心得記錄本上,她這樣記載:

我讀了毛主席的《論人民民主專政》後,才知道共產黨能夠取得成功,絕非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看來,共產黨勝利和國民黨滅亡,是鐵一般的歷史規律。

1959年5月,陳璧君再次因為心臟病和高血壓的併發症而住進了醫院,多次手術後依然收效甚微。自知大限之日將至,於5月19日給在海外的子女們寫了一封信,歷來嘴硬且拒不認罪的她,第一次在信中表達了對新中國的暗暗敬佩:

諸兒同閱:

我於本月2日因病住院,蒙人民政府的人道主義待遇,現由中西醫會診處方,但病況較為嚴重。

萬一不幸永別,盼諸兒早日回歸祖國懷抱,以報答人民政府挽救我之深厚恩情。

1959年6月17日,陳璧君醫治無效在醫院去世,遺體火化後被送往香港的子女處,經由子女們撒入大海。不過,她和汪精衛的五個子女汪文嬰、汪文惺、汪文彬、汪文恂和汪文悌都沒有返回祖國大陸,長期居住於美國和香港等地。

或許,汪精衛和陳璧君的子女們也無法準確評價自己的父母,更無法面對世人對自己父母的評價。@文史不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