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分鐘的《無人知曉》,是我看的第一部是枝裕和的電影

在影視的邊緣行走 發佈 2022-02-13T04:13:18+00:00

2004年8月7日在日本上映的《無人知曉》,據說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東京一個單親家庭,四個兄弟姊妹被母親拋棄後,獨自生活的故事。

2004年8月7日在日本上映的《無人知曉》,據說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東京一個單親家庭,四個兄弟姊妹被母親拋棄後,獨自生活的故事。

男主柳樂優彌,因此成為第57屆坎城電影節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141分鐘的電影,是我看過的第一部是枝裕和電影。

早就聽說導演是枝裕和的風格是非常克制,非常隱忍,在這部電影裡,他將生活本來的面貌,生活本來的殘酷一一很自然主義地展露出來,像將一把藏在刀鞘里的刀抽出來,寒光必現。

故事正式開始,先是一場貌似愉悅的搬遷——小雪和小茂,兩個最小的孩子,像物品一般蜷藏在箱篋中屏息靜氣,此處便宣告了她們無人知曉的生活,

我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這個媽媽好溫柔啊,以為是一家五口溫暖生活的劇情,根本沒想到後面劇情發展走向——因為看海報是清新明快的,絕不會想到電影是如此的悲傷......

這位媽媽說話和神態都很有90後風範——惠子雖然是四位孩子的母親,但她的為人處世,就像她的聲線一樣,帶著不食人間煙火純粹和自私,也就是,有種少女和老婦結合體的感覺。

一開始,家裡很整潔,小孩子都挺乖的。但這媽媽真的特別不成熟,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四個孩子都是同母異父。

為了不讓別人發現幾個孩子的存在,母親只允許大兒子外出——她平時上班,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就落到大兒子明的身上。其他都是黑戶。

他們不敢告訴別人自己的處境,應該是被媽媽洗腦——你們不能出去哦,不能讓別人看到哦……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影響了他們的心理。長期被禁錮的家庭教育,沒有成熟的思維,沒有工作能力,對未知的恐懼,找不到可靠的人尋求幫助等等,導致他們找不到一條出路。

據說真實事件比電影要慘更多,反觀電影,覺得導演真是太執著於表達溫情了。

很多畫面沒有台詞,鏡頭裡面就是最自然的表現(除了兩個大點的,兩個小的根本就沒明白什麼,還是和普通孩子一樣天真的活著,也沒表現出難過的地方)。

從媽媽離開,家裡越來越亂——但是小孩其實不在乎什麼貧窮,在家裡仍然還能玩得那麼開心。

注意到了很多腳的特寫!小明一年四季幾乎只有一條九分褲,他腳上的鞋從乾乾淨淨到逐漸變髒,最後終於變成了拖鞋——他長大了,鞋子穿不下了。

小小年紀,還要照顧三個更小的弟妹,想要隨時保持乾乾淨淨的——根本不可能,沒有媽媽的孩子,就會變成這樣。

一開始孩子還會每天洗衣服的,也會收拾家,等著媽媽回來,後來大概是覺得媽媽不會再回來了,生活也沒有期待了,那就湊合活著吧——而且飯都吃不上,哪顧得上收拾家呢?

——沒了媽媽,孩子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在孩子眼裡,媽媽就是一切…

生活越來越窘困,沒水沒電,吃超市過期的食品。人生的無奈,無助,絕望,殘酷………一切都慢慢嚴峻起來。孩子在能力範圍之內努力生存,兩個大的,也是在努力讓自己正常地活著——他們在成人的世界裡「無人知曉」,這是電影表達出來的意思。

小雪的死是有預兆的,小女孩在椅子上努力踮起腳,下一個鏡頭就死了——這並不是意外。在這樣的環境下,能活下來才是意外。

小雪昏死了,阿明不知所措跑去電話亭打電話給媽媽,等待著媽媽來接電話。

時間一秒秒的過,硬幣一枚枚的投,最後因為沒有能繼續投幣,電話被掛斷了,阿明終於沒能聽到媽媽的聲音。

不過,不管是自動掛斷還是媽媽掛的,都可以看出媽媽不願意接電話。

一方面明很期待再聽到媽媽的聲音的吧,也很想媽媽知道自己的處境,他想要一個大人來擔回那些沉重的責任。但是一方面又害怕得到一個自己難以承受的答案,媽媽還會關心我們嗎?

沒有媽媽說要放棄他們的明確的答覆,媽媽選擇了逃避,或者說媽媽不敢做任何決定。一切的苦痛都留給了明。

是枝裕和對社會最深最隱忍的批判,來自於阿明這一通最後無人應答的電話。就在這一刻,世界不是無人知曉,而是他們被世界拋棄了。

很多人無法原諒如此自私的母親——回顧媽媽在離家的那個早晨起床前靜靜淌了眼淚,也說自己想擁有幸福。

按說,人生該有一次奮不顧身的愛情和說走就走的旅行類似語錄,但對照她拋棄孩子的行為,說到底,這些話明明就是把愚蠢的莽撞當做勇氣,把自私不負責任當做灑脫。這樣的性格也會導致她不可能擁有幸福。

尤其是最後,看到她寄來的一句話信件和一點兒錢,真是......無語!

退一萬步說,你好歹也去找那些男人要撫養費啊!

把孩子像養寵物一樣養著,但又不忍心扔掉,直到實在受不了了,就眼不見為淨,打包清除出自己的生活,任孩子自生自滅——她那張臉本身就適合這種飽受生活摧殘但內心長不大的人物啊,真是莫名厭惡演媽媽的這個演員。

殘酷的現實,攫奪了小雪羸弱純潔的生命,那嬌小玲瓏的靈魂,毫無反抗地安詳離去了。

哥哥把她抱回昔日囿於她的衣篋,葬在每天都能望見飛機的戶外,回歸了清新的大自然。曾經宿命般的箱篋,成了她最終的棺柩。

現在還可以去公園提水用水,之後就會被房東驅趕。要麼流浪要麼被福利院收養,或者在這之前就已經死掉。

兒童跟成年人一樣,同樣無法逃避生存的考驗。


導演大概沒有想過給明確的結局。鏡頭一直都是非常冷靜的記錄風格。

這些孩子在影片最後仿佛組成一道彩虹,畫面把他們定格在一個灑滿陽光的街頭。

我覺得結局是導演故意留白的設計——結局就是這樣,繼續生活吧……是枝裕和的殘忍與溫情。

阿明這個角色也是整部電影的核心。我覺得年僅14歲的柳樂優彌的表演不能說演技很高,他應該是本來就有那種氣質,非常契合本片。尤其是堅韌的眼神,給人印象深刻!始終以一種獨特的生命節氣,直面難堪悽愴的人生。

電影看不到一半,便使我特別不舒服 ——那種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適,因為沒有情感的爆發點,只有隱忍,壓抑。電影只是很平靜地表述著,讓人真的感覺好像現實就是這樣。我們身邊到底還有多少悲劇或者潛在的悲劇,仍無人知曉呢。

平淡的形式對激烈的故事反而有天然的壓制效應,可以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來打動觀眾。電影裡的孩子,一個都沒有哭,我也沒掉一滴眼淚,但是絕望感從頭至尾沒有停止過——這就是影片的厲害之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