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背後的人性誤區:信己勝於信人

說文說事 發佈 2022-02-17T11:03:18+00:00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名言,出自東晉初年琅琊王氏家族首領、一代名臣王導之口,這裡面所說的「伯仁」,不是別人,正是王導的好朋友汝南人周顗。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名言,出自東晉初年琅琊王氏家族首領、一代名臣王導之口,這裡面所說的「伯仁」,不是別人,正是王導的好朋友汝南人周顗。

這句話一聽就是有酒有故事的話,雖然明面上就一個意思:我雖然沒有親手乾死伯仁,但伯仁卻是實實在在因我而死的。但是,大家細細品一品,這話背後是不是有很多不同尋常的意味在裡面?

你不殺伯仁,伯仁為什麼會因你而死?伯仁因你而死,你為什麼又要強調你不殺伯仁?

總之,這句話看似只隱含著一個簡單的故事,實際上背後隱藏著極為複雜的人性邏輯,具體有什麼異常之處,還需要層層深入地去抽絲剝繭!

」伯仁之死「的故事概況

周顗,字伯仁,生於西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出自汝南郡望的周氏家族,家在汝南郡安成縣(今河南省汝南縣王崗鎮一帶)。雖不能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也算是出生在名門望族了,這種人只要正常生長,一般地,往後餘生都差不到哪裡去。

咱們也不羨慕妒忌恨,運氣本身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投胎這種技術活,我們改變不了,也強求不了!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出生都是上帝派給我們的一手固定的牌,怨天尤人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接受客觀現狀,然後竭盡全力去打好自己手裡的每一張牌,才是積極的活法。

周顗沒有躺平!他自幼刻苦勤學,博覽群書,知書達理,把自己的人生軟體不斷地升級,而且他的自身硬體也相當不錯,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小帥哥,所以很快便脫穎而出了,成為了家族和社會上的有為青年。

鳳凰男周顗很自愛,從不和周圍的渣男、紈絝子弟們攪合到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一路人,絕不跟你一起玩!所以周圍很多公子哥都說周顗不合群,說他裝清高!吃喝玩樂、欺男霸女,這種生活不香嗎?

但一個人只要你堅持做真正的自我,總會有人能識別你的。別人覺得他死板、清高的周顗在族中長輩以及社會名流心目中的印象卻日益高大上起來了。君子不器,這孩子能夠克己復禮、慎言慎行,將來一定能成大事!

當時的士族名士賁嵩、戴淵等人也慢慢成為了周顗的粉絲。特別是戴淵,被舉秀才後,即便要到京城洛陽謀取前程,也不忘藉機到汝南來拜訪一下偶像周顗,從廣陵郡到汝南郡,路有多遠,戴淵的心就有多虔誠!

兩人見面後,互相恭維背後肯定有互相試探,結果一向能言善辯的戴淵在面對偶像周顗時,只能被教育得像個小學生一樣,插不上話呀!

所以,戴淵離開後,逢人就給偶像打廣告,說周伯仁是天下英才,年輕有為,將來必是一代賢能之士。言下之意,崇拜這樣的優質偶像,也不丟自己的份。

家世有了、才學有了、品貌有了、名聲也有了,周顗進入仕途的機會自然也不會缺!

少年時期,州郡政府就屢次徵召他,想讓他出仕為官,這可是難得一遇的活招牌呀!但是,周顗認為自己還年輕,需要繼續讀書,增長才幹,充實知識,就一再拒絕。

一直到他弱冠之年,他自然地承襲了其父武城侯的爵位,他認為時機也差不多了,便出任了朝廷的秘書郎,管理圖書經籍。利用國家圖書館的資源優勢,繼續充實自己。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晉武帝司馬炎病逝,兒子司馬衷繼位,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晉惠帝。白痴干領導,不出么蛾子幾乎是不可能的!皇后賈南風攬政,把外戚和皇族宗室的矛盾點得青煙滾滾。

司馬家那些王爺忘記了自己司馬家是怎麼從人家老曹家巧取豪奪這花花江山的了,內心很堅定地認為,這江山搞得再烏煙瘴氣也必須是我司馬家的,我司馬家的人怎麼折騰,那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你賈南風一個外姓的女人必須給我滾到涼快點的地方去。於是,晉武帝分封到各地的司馬家族的藩王們紛紛出來作亂奪權,這便是前後持續十六年之久、造成深重國家災難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時,周顗先是遷任了尚書吏部郎,後為東海王司馬越之子司馬毗屬下的長史。雖然司馬越先後擊敗了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諸王的軍隊後,廢掉晉惠帝,改立晉懷帝,獨掌大權。但是周顗看出司馬越這個老頭子志大才疏,成不了大事,為了避免禍及己身,所以就偷偷溜走了。

果然,「八王之亂」搞得中原空虛,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進入了中原,引發了歷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亂華」

中原沉淪、漢室黯淡,很多北方大族不得已,只能紛紛南遷避禍,歷史上稱之為「永嘉之亂」。周顗也隨著族人逃奔到江南。

在歲月靜好的江南,周顗逐漸被琅琊王司馬睿賞識,因為司馬睿當時迫切地需要人才幫他在江東立足。一來二往,周顗又與東晉政權的總設計師王導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的東晉政權正式在江東建鄴城(今江蘇省南京市)開張營業了,司馬睿繼位為晉元帝,周顗因功擔任了為東晉王朝的尚書左僕射、吏部尚書,成為國之重臣。

但是,像司馬睿這種靠人扶持上位的皇帝,其實心裡是不踏實的。王導背後的琅琊王氏是東晉政權的實際控股人,哪是那麼容易好相處的呢?司馬睿管不住王家,心裡覺得很憋屈;王家覺得司馬睿心裡沒點逼數,心裡也很不爽。「王與馬,共天下」的背後,時時都有擦槍走火的危險。

司馬家和王家這份敏感而又脆弱的革命友誼終於說翻臉就翻臉了。王家的王導倒還好,場面上過得去就行,但是手握重兵的王敦卻表示不想再裝了,在司馬睿政府種種防範的刺激下,於永昌元年(322年),舉兵殺向京城建康。

王敦這一造反,作為王敦堂弟的王導就尷尬了。大哥,你這麼徹底撕開臉皮,打著是咱王家的旗號呀,可老弟我根本就不想造反,但是老闆司馬睿他會相信嗎?

為了讓司馬睿相信王敦造反是個人行為,而不是家族行為,王導就率領族人跪到宮門前請罪。咱感動天感動地,怎麼也要感動你!

恰巧,備受司馬睿信任的周顗這天入宮找老闆有事,王導便順勢請求他無論如何要幫自己在司馬睿那裡美言幾句。鹽多不壞菜,人情多了不壞事,多一個人求情總是好事。

但這是牽涉到了造反的大事,你王導說得再老淚縱橫,周顗他也不可能拍著胸脯給你保證「哥們放心好了,這事包在我身上了」呀!這事他擔不起,沒把握!所以周顗雖有心幫助王導,但依然選擇一言不發地入宮了。

進宮後,周顗實事求是地給司馬睿分析,目前這情況,不管王敦造反與王導有沒有關係,既然王導說與他沒關係,就都應該相信與他沒關係,總不能為了較真,把王敦造反逼成王家造反吧?司馬睿想了一下,覺得很有道理!患難之處見真情,於是,司馬睿又把好朋友周顗留在宮裡喝酒了。

周顗本來就好酒,既然老闆請喝御酒,那還不得多喝兩杯,結果就喝得有點大了。出宮時,王導還在跪在那裡等消息,一見周顗,便趕緊問消息。周顗心想,皇上雖然願意接受你沒有造反的事實,但內心裡相不相信還兩說,咋回答你呢?於是,又一言不發地走了!

這就讓王導的內心很受傷了:平日裡都是好朋友,咋在這關鍵時刻,你就這麼擺譜呢?你這是要絕情絕義地和我劃清界限呀!太特麼不夠兄弟了!

可是,周顗回家後,為了進一步幫王導洗清嫌疑,再次寫下了替王導一家求情的奏疏,派人送進宮去,呈上御覽。

不久,王敦率軍入京,晉元帝成為傀儡,接下來便是清除政敵的時刻到了。

當王導見到周顗的名字出現在被清理的名單時,一想到他之前對自己的絕情,也沒有向王敦替周顗講情。結果,周顗被王敦叛軍所殺。

不久,王導在宮中發現了周顗寫給皇帝的為王導一家求情的親筆奏疏,在奏疏中,周顗說願意以周家數百口性命擔保,王導不會謀反,奏請皇帝刀下留王導一族人身家性命。

如此以來,原本並不複雜的事情,終於真相大白了。

人家以全家數百口性命為自己擔保,自己卻眼睜睜地看著他被自己的哥哥殺死而無動於衷,王導心中有愧,所以以後逢人便懺悔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伯仁之死」的邏輯分析

估計伯仁同志臨死之前也很迷惑,咱老周家對你們老王家問心無愧,咱周顗對你王導一片赤誠,咋還被你王敦一刀給砍了呢?蒼天啊,大地呀,這還有王法嗎?還有公道嗎?

但是,存在即是合理,伯仁之死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可理解,但實際上既然發生了,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首先,你周顗就不應該讓世人覺得你就是司馬睿的人!政治場、名利場中,抱大腿永遠都是一門技術活,也是一把雙刃劍。你抱對了,雞犬升天;抱錯了,雞飛蛋打。

司馬睿是什麼人?是「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撿漏子的人!其本人並沒有很強的政治能力,也沒有深厚的政治實力。他能登上皇位,是北方士族和南方門閥在政治上的共同需要。也就是說,他這個大腿其實是一個偽大腿。

不管你周顗是出於個人情懷還是其他利益,其實你都不應該和司馬睿綁得太緊。因為司馬睿一旦登上皇位,他就不是司馬睿了,而是皇權的象徵,是利益的焦點。只要你被貼上司馬睿的標籤,你想置身事外就很難了。

有時候,人就是這樣的,別老說自己並不想沾惹是非,只要陷入是非之中,你就無法保證自己的清白了,各種是是非非會源源不斷地來找你。

王導為什麼苦苦哀求你?那是因為他認為求你有用呀!你若是一個普通人,王導會對你寄予極大的希望嗎?

王導為什麼會在你一言不發之後深深地記恨你?那是因為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呀!你若是一個平頭百姓,你就算是隨波逐流地罵他幾句,他也不一定會恨你恨得要你死。

王敦為什麼會把你列入死亡名單?不還是因為你一直都是司馬睿身邊的紅人嗎?

司馬睿是利益是非的焦點,但是他卻沒有穩定和改變局勢的能力和實力,這種人其實是不應該和他走得太近的。大家想一想,如果你身邊有一個能力一般、實力一般,但是每天都在想著幹大事的老闆,你天天和他搞在一起,你的最終結局能好到哪裡去?

其次,周顗要學會正確的表達。有很多人都聽過「但求問心無愧」這句話,也有很多人將之奉為圭臬。但其實,很多事情和情感,表達和溝通比實施更重要。

周顗進宮的時候,王導拉著你苦苦哀求,你覺得心裡沒把握,不願意隨意允諾,所以選擇一言不發,這個還可以理解和接受。畢竟,給人幫忙的事情,沒有把握的前提下,絕不輕易答應,這是對的。

但是,你在宮裡,事情做了,效果也有了,王導急急忙忙地問你消息時,你還一言不發就顯得有點不可理喻了。

你還指望王導有讀心術,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你還能奢望什麼都交給時間老人嗎?時間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因素,它能改變的東西太多了!還是你想給王導一個驚喜,讓他忽然之間覺得你幫他把問題都解決了?要知道,人家當時是火燒眉毛的急!又或者你想做一個東晉時代做好事不留名的道德模範?好事在不被理解和認同的情況下,往往就是一件壞事。

不管你周顗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你讓王導三番五次地用他的熱臉貼了你的冷屁股,這就是你的不對!別扯問心無愧那一套,誰都不是誰肚子裡的蛔蟲,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他永遠會首先把怨氣撒到別人身上的。

所以,只要周顗這麼做了,王導心裡就必然會懷疑他、記恨他。

然後,王導不應該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相信,不管自己多麼牛逼,但我們永遠無法看到所有事情的真相,所以遇到大事的時候,一定要有「大膽懷疑,小心求證」的謹慎。

你王導可以因為周顗之前的冷漠態度,懷疑周顗不把你當兄弟;也可以因為周顗和司馬睿的關係,懷疑周顗是你王家的政敵。這些都合情合理!關鍵是,你王導真的把周顗當朋友了嗎?

可能在情感上,王導確實是把周顗當朋友,愛之深恨之切嘛,不拿周顗當朋友,他對周顗的記恨就不會那麼深。因為報復往往是來自於失落和失望的愛。

但是,在理智上,王導並沒有把周顗當朋友!如果王導真正把周顗當朋友,朋友的生死這並不是小事,為什麼不能提前去確認一下呢?況且,周顗就算沒幫你,也算不上什麼深仇大恨,你就要見死不救?再退一步講,如果僅僅因為周顗是司馬睿的人,你就要殺了他,不還是說明你把利益看得比朋友重要?

王導在利益和情緒面前,還是陷入自己的視角誤區,過於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毫無心思去照顧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了解真相後的他,痛哭流涕地追悔莫及,何嘗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也何嘗不是大多數人經常幹的事情。

總而言之,通過對伯仁之死的邏輯分析,我們要相信,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我們要時時刻刻地保持自己邏輯上的清醒,不要隨意地行差踏錯。有些時候,一些小錯在無形之中會將自己引向追悔莫及的深淵的。

「伯仁之死」的現實思考

其實,把「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歷史故事總結和提煉一下,它就是朋友之間的誤會導致了一方受到了致命的傷害,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實在太常見了,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去規避這樣的事情呢?這其中有什麼重要的生活智慧呢?

我想,以下幾個方面是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的。

1、只要對等的人才能相互識別。

當下很多人其實都生活在一種浮躁的情緒之中,什麼兄弟、朋友、閨蜜、死鐵,張口就來,感覺他們就是搞情緒批發的一樣,只要高興了,誰都是他們患難與共的親人!

這種情緒的背後,是很多珍貴的情感變得越來越敏感和脆弱,越來越不值錢!另一方面,往往是這些隨便呼朋引伴的人最容易遭受到友情和愛情的背叛!

人這一輩子,其實真正能和自己心心相印的人其實並沒有幾個!我們要相信也要接受,我們在精神上遠遠沒有我們自以為的那樣富有。

當然,我們需要朋友,需要各種靈魂伴侶,所以我們必須要小心地去辨別、去篩選,去謹慎地做決定。

當我們決定和一個人走得很近,並不抗拒和他產生利益關係時,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和對方是否是同氣相求、志同道合,別和他講什麼東西就像是在雞同鴨講,他和你講什麼東西你雲裡霧裡,然後,幾杯酒、幾根煙、幾個照面之後,就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了。

不對等的人是很難形成水乳交融的關係的,也是很難做到心有默契的。你想闖蕩燈紅酒綠的大城市,他卻喜歡靜謐祥和的小村莊,你們之間的情感靠什麼維繫?光靠為愛鼓掌嗎?你為了朋友可以傾盡所有,他卻只想著死道友莫死貧道,你們的關係能維持長久才怪?

歡樂場的關係為什麼永遠是說崩就崩?因為都是在求利!利字當頭,一旦不平衡、不對等,就會產生埋怨和報復,就會分道揚鑣!

為什麼親情永遠是這個世界最穩定、最可靠的情感關係?因為但凡是親情關係,都知道對方是什麼人,都能容忍和包含對方的一些小缺點,不會那麼計較。你弟弟妹妹罵你兩句,你一般都會視為他們不懂事就完了,要是你一個普通朋友罵你幾句難聽的呢?不翻臉才怪!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沒有必要把自己裝扮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萬人迷,那樣的幻境很美麗,但也很不真實!

2、維持情感關係最重要的永遠是溝通

有很多人都會覺得,朋友之間、夫妻之間最重要的不就是默契嗎?既然有默契,何必需要溝通和解釋?還有一些人會引用一些什麼「懂你的根本不需要你的解釋,不懂你的人解釋也是多餘的」心靈雞湯。是的,默契是很美好,但是你和他之間有嗎?

世間大多數的情感關係都達不到「確認一下眼神就可以了」的程度。沒有經過充分的溝通和交流,我們往往不一定了解自己,也不一定了解別人。反過來,別人對你也是如此。

實現情感價值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情感一直處於流通狀態。愛要大聲說出口,別老是玩什麼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的遊戲!若是能直接得知答案,誰願意天馬行空地猜來猜去呢?老是猜錯怎麼辦?猜著猜著不願意再搭理了怎麼辦?

又有人會說,不是說夫妻關係中有一句話叫做「家庭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嗎?既然都不能講道理了,那還如何溝通呢?親,這句話不是勸我們不溝通,而是勸我們不要認死理、不要過於較真。

家庭關係,其實是更需要溝通的。不論是夫妻關係還是父子關係、母子關係還是兄弟關係,凡是能有事沒事地保持聯繫和溝通,互相了解一下彼此的近況和想法的,幾乎很難有關係不好的。反而是,那種啥也不願意和對方說的人,家庭關係想好也好不到哪裡去,即便表面上很平和,那也一定是對方在極力遷就。

不講道理,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沒有道理可講了,不願意和對方講道理了。這是感情破裂最後一層薄窗戶紙了。

朋友之間、親戚之間也是如此,常年不聯繫,經常不溝通,你還能指望一見面就兩顆火熱的心迅速融合在一起?感情不是磁鐵!

3、理性的感情關係永遠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

殘酷一點地說,人在情感關係之中都是自私的。利己主義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所以大多數人一般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我們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會相信別人的聲音;又比如,多種選擇的情況下,我們一般都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王導對周顗就是這樣!我都親眼見到你對我如此絕情絕義了,事實勝於雄辯,你周顗這樣的人就是不值得我救!結果呢?

人總是過於迷信自我,這種誤區一定要走出來!走不出來往往會耽誤大事的!

如果你真的重視和對方之間的感情,即便你不可能時時刻刻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但是一定要在重要關頭、緊急大事上去換位思考,去慎重、客觀地研究、調查。千萬不要大事小事,全憑自己的情緒說了算。

生活很多時候都是公平的,如果你一直都把自我看得超越一切,你一定會發現,你的自我在別人心中越來越不值錢。「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良心債很有可能就是你永遠的心理負擔。

世事洞明即文章,人情練達皆學問,這世間的一飲一啄皆是有因果緣由的!所以,也不可能就「伯仁之死」這麼一件事,就把所有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都講通透的,但是,希望大家能夠舉一反三,藉由其他的歷史和生活,努力活成一個通透的人。

末了,總結一句,人性之中,相信自己永遠是勝過相信別人的,但是,我們真想做到遺憾少一點,很多時候還是要學會拋棄盲目的臆斷,大膽懷疑,小心求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