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愛情》觀後感,兼談趙本山和郭德綱

董狐筆 發佈 2022-02-12T16:24:08+00:00

十幾年來,我從來沒有一次正兒八經坐下來,一集一集地看過《鄉村愛情》。看了幾次以後,我就明白這部劇為什麼會有大批觀眾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這部劇不費腦子,無論你什麼時候看,都能很快代入劇情,看幾個片段你又不想看了,回去睡一覺也無妨,反正再看的時候還能在三分鐘之內代入。

1、

十幾年來,我從來沒有一次正兒八經坐下來,一集一集地看過《鄉村愛情》。

老實說,其實我並不喜歡這樣的千篇一律,劉能和謝廣坤都不是我的CAI。

但我不能干涉我父母的喜歡,每次見他們圍坐在電視機前嘻嘻哈哈,而且十幾年都樂此不疲,我都會從心底里升起這樣的疑問:真有這麼好看麼?

這樣的疑問多了,我就開始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陪父母一起看看,好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有一些共同話題,探討一下文藝,而不總是聽他們說村裡的家長里短。

看了幾次以後,我就明白這部劇為什麼會有大批觀眾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這部劇不費腦子,無論你什麼時候看,都能很快代入劇情,看幾個片段你又不想看了,回去睡一覺也無妨,反正再看的時候還能在三分鐘之內代入。

謝廣坤,劉能,趙四,宋曉峰輪番上陣,十幾年不變地掐架,胡鬧,作妖,總有一次能把你逗得捧腹不止,發出不可思議的笑聲。

象牙山是一個露天的舞台,觀眾看得實際上是一部情景喜劇。

2、

至於這部喜劇是不是符合現代農村的實際情況,是不是對廣大農民有什麼教育意義,就是另一個討論範疇了。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也看過一些反映農村生活的影視作品,個人最喜歡的還是陳雨田的農村三部曲,即《轆轤女人和井》,《籬笆女人和狗》,《古船女人和網》,同樣是以遼寧農村為背景,卻演出了北方所有農村最真實的情形,很久以後仍讓人回味無窮。

越是優秀的作品,越不好把握尺度,既能發人深省,又不陷入說教和歌頌之中拔不出來,農村三部劇做到了。

農民不需要靠電視劇教育,想端著架子教育農民的電視劇,一定不會受農民歡迎。

農民的優良品質,與農村存在的問題一樣,都是系統性存在的,片面地強調農民素質問題,歌頌農村幹部,或者片面地站在農民的立場,給農村陋習辯護,結果都會適得其反。

說真話,上面不會喜歡,說假話,下面也不會喜歡。

於是,便有了像《鄉村愛情》這樣的農村喜劇片,應市場需求而生,說俏皮話,說笑話,在大方向上不會出現問題。

3、

因此,我雖然不喜歡《鄉村愛情》,但不會批評這部劇,它的長盛不衰自有它的道理,導演和編劇都是高人,能夠避開農田裡的所有高壓線,讓觀眾隨時隨地看到的都是象牙山的美麗,收穫廉價的快樂。

廉價的快樂也是快樂,總比看了讓人沮喪強吧。

何況每過一段時間,《鄉村愛情》就會拋出幾個瓜給大家吃,比如長貴得罪師傅了,比如趙四出軌了,......,象牙山的那點事,一點都不比我們村少,在浪漫主義故事之外,給大家貢獻一堆現實主義談資。

最近幾年,《鄉村愛情》越來越懂得觀眾的小心思了,演員化妝越來越洋氣,關于帥哥靚女的情節占了大量篇幅,還加盟了不少演技派。這些人物有的惹人討厭,有的招人喜歡,比如筆者本人駐足電視機前,十有八九都是因為楊曉燕和小李秘書。

還有,13和14加盟了蘇大強,我一直在等待南大強和北廣坤決戰象牙山之巔。

4、

劇中並不是完全沒有虐心情節,其中尤以王大拿和王木生來回折騰楊曉燕為最,比謝廣坤折騰王小蒙還要讓人憤憤不平。畢竟王小蒙是本地人,有那麼多叔叔伯伯維護,人人都知道錯的是謝廣坤,象牙山的輿論一直站在王小蒙一邊。而楊曉燕是外嫁來的媳婦,受了王地主家的委屈無處訴說,除了自己的閨女秋歌,沒有任何說理的地方。

我愛人也是遠嫁到我們這裡來的,每次看到楊曉燕被欺負,都會語重心長地教育我的兩個女兒,用親身經歷告訴她們遠嫁的各種壞處。

不知不覺,趙某在我家人的心目中,印象越來越壞,最近我的小閨女已經學會用蒼蠅拍子,在電視屏幕上拍王大拿的腦袋了。

老趙至少是兩代人心目中的春晚代言人,自從趙某離開春晚後,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不再把春晚當成春節的必需品,我們寧願在除夕夜打一場麻將,都不想再為那些能夠猜到情節的語言類春晚作品浪費時間。

人都有年輕的時候,都有不計較個人得失為國舉才的時候,而今人人都在非議姜先生,但在我看來,姜的相聲雖然不值一提,但曾經向央視舉薦趙,算得上功德無量,這個功德絕對可以比肩侯收徒郭。

5、

不管有沒有春晚,一說小品我都會想起趙某,一說相聲我都會想起郭某。

趙和郭不僅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而且手下還各自有幾百號人吃飯,在舊社會這都是戲班的老闆,光會表演是不行的,還得懂經營。

《鄉村愛情》這部影視作品,就是趙的德雲社,是趙家班所有人吃飯的傢伙,在劉老根大舞台走下坡路的情況下,《鄉村愛情》仍然能夠一枝獨秀,相當不容易。

如果宋曉峰,徐會計不在《鄉村愛情》頻頻露臉,各種綜藝節目誰認得他們是哪根蔥?

和體制內旱澇保收的文藝工作者相比,我一直認為,自力更生的藝人們更加可敬。

沒有群眾基礎的文藝作品,沒有百姓捧場的領工資藝人,其本質上都是被豢養的寄生蟲。

有些寄生蟲連吃飯問題都需要財政解決,卻整日裡不務正業地研究「俗和雅」,批評踏踏實實做事情的好藝人。這些寄生蟲共同的特點,就是不出作品,別說好作品了,次品也出不來。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頭腦里天天裝著是非,正經工作就一定會荒廢。

6、

趙和郭的徒弟,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並因此而常常被人詬病。

但縱觀中國文藝史,我沒有聽說過哪一朝哪一代,對搞曲藝的人們有什麼文憑要求。清北畢業生能夠去搞曲藝,曲藝界當然歡迎,但如果誰要求每一個搞曲藝的人都是清北畢業,那就比小品和相聲本身還要滑稽。

何況文憑高不一定素質高,不一定水平高,科班出身的很多藝人,往往比民間曲藝團出來的藝人緋聞更多,道德更低。反倒是趙家班和德雲社的徒弟們,一舉一動都代表著整個團體的榮譽,日常受到趙和郭的約束較多,不敢輕易胡來。

但人們對於趙和郭來說,一直都很不友好。一年都見不了幾面的徒子徒孫離個婚搞個外遇甚至生個娃娃,都能被狗仔隊扯到幫主的頭上。照這個邏輯,學生犯了錯誤老師都得挨板子,孩子犯了罪家長也得坐牢,總之就是教導無方。

十幾年來,關於趙和郭的緋聞,沒有一件可以實錘,但很多人還是在盼著他們趕緊倒霉,認為他們遲早得玩完,真不知道應該反省的是趙和郭,還是心裡有病的那些社會人。

7、

曲藝本來就是民間的腔調,是民俗民心在曲藝形式上的實際反映。換句話說,如果曲藝脫離了俗,開始一昧地追求什麼雅,那曲藝的形式越好,就會消亡得越快。

因為「雅」這種玩意,古今中外都是奢侈品,老百姓一聽就會酸的牙疼,註定只是少數人在少數時間段所追求的遊戲,而埋單還得靠人民群眾。

我們現在看到的絕大多數文藝作品,都是俗的產物,如果按照「反三俗」的調調推而廣之,那麼影視劇中那麼多男歡女愛,四大名著中那麼多香艷片段,都得被割一刀了。

侯寶林大師在解放以後,和一群相聲同仁一起,祛除了相聲作品中不登大雅的部分,並廣受相聲同仁稱頌。但在我看來,侯大師之舉也不過是只利於一群說相聲的人抬高了社會地位,而不利於相聲行業的發展,直接將這個行業帶入了死胡同。

侯寶林在相聲界的作用,類似於《四庫全書》之於紀曉嵐,他固然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集大成者,但同時也閹割了相聲這門曲藝形式,使得後人難以為繼,硬生生把相聲搞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花費納稅人的錢,開會保護。

8、

趙沒有走侯寶林的路,一方面是他知道曲藝的根扎在民間,一方面也因為他也沒有侯大師那個影響力。

這對趙來說,其實並不是什麼壞事。那些年他受過的苦,受過的委屈,老百姓都知道,他曾經讓我們一代人在大年夜快樂地笑,他自己則在表演之後扎在化妝間裡像一個孩子一樣哇哇地哭。那個時候,他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發泄。

和周星馳一樣,趙是一位天才喜劇演員,他的人生底色是悲涼的,無論他的內心有多麼多愁傷感,只要一上舞台,就會把自己化身為一顆取悅全天下的開心果。

不信各位上了年紀的朋友,可以再翻出趙以前的春晚小品看看,他的眼睛裡經常含著淚水,那是一個民間藝人的情不自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