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選粹」張抗抗:柏林圍牆消失

新課標大語文 發佈 2022-02-17T01:45:05+00:00

新課標語文課題組:周秀義。中學高級教師,河北省高考語文優秀閱卷員。曾參編《智慧背囊》《滿分作文》,為《中學生語文報》撰稿。

新課標語文課題組:周秀義

中學高級教師,河北省高考語文優秀閱卷員。曾參編《智慧背囊》《滿分作文》,為《中學生語文報》撰稿。

主編:王濤

欄目主編:楊文慧 / 責編:左佐

審校:張婷 / 美編:張新雨


編者寄語

「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不准他們離開我們。」——甘迺迪《柏林圍牆下的演說》於西德市政廳柏林圍牆前。由此,我們想到了當初被柏林圍牆限制的柏林人,想到了所有被「牆」限制的牆內人。柏林圍牆消失了,東、西柏林人可以自由來往了,但人們都能都拆除心牆、和諧相處嗎?讓我們一起品讀欣賞《柏林圍牆的消失》,拆除「心牆」,暢想人生快樂。


披文入情

背景介紹:

柏林圍牆,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所屬的西柏林之間人員的自由往來。

柏林圍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柏林圍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柏林圍牆被迫開放。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消失

①那牆初看上去,其實並不怎樣的讓人覺得恐懼,甚至一點兒也不猙獰。那牆就那麼靜靜地蹲著,似乎並不顯得高大厚重,表面只不過是一層薄薄的水泥,塗著灰白色的油漆。(用白描手法。寫柏林圍牆的普通。)上面有五顏六色的粗筆留下的圖像、一串串不規則的德文字母連成的句子、還有怪誕的符號和各種圖形……

列舉牆上的內容。寫出了柏林圍牆的奇特。


②它絕不像我想像中的柏林圍牆那般森嚴、那般威武、那般雄奇,牆上牆下沒有鐵絲網、沒有炮樓、沒有憲兵。

用排比句。作者從西柏林角度看柏林圍牆給人的感受及周圍的布置,反襯下文東柏林的牆下隱藏的危險。


③也許我就可以輕易地從上面一躍而過,或者穿越它。(照應第一句。作者將自己想像的柏林圍牆和眼前的柏林圍牆對比,虛實結合,極力突出它的普通,反襯下文它給人們帶來的恐怖和災難。)

第一部分:概括柏林圍牆既普通又奇特的特點。照應標題,為下文寫「柏林圍牆」的倒塌和消失做作鋪墊。


④它僅僅是一個象徵?

設問句。探究柏林圍牆存在的意義,引起讀者的思考,引出下文作者的參觀和感悟。


⑤牆,向著城市的兩邊小心翼翼地延伸過去,如同一根碩長而又彎曲的巨楔,插入那些從廢墟上重建的高樓之中。時而同那條幽幽然環繞全城的施伯列河無聲交匯,矗立並鋪陳了這充滿蒼涼歷史感的界標,一瞬四十幾載,劃開了東西方兩個世界。

親見柏林圍牆。用比喻句形象地描繪了柏林圍牆的長度、形狀及位置,突出其堅固、綿長;交代其「界標」的功能和歷史,表明東、西柏林長期以來分裂嚴重,為下文插敘的恐怖事件做鋪墊。


⑥面對寂寞空曠的施伯列河,我愕然。

河為什麼「空曠」?作者為什麼「愕然」?設懸念,引出下文的災難事件。


⑦聽說曾經有一個土耳其孩子落入河中,但沒有人能夠跳下水去救他,他就那樣活活淹死了。因為雖然河岸的一邊在西柏林境內,但河卻屬於東柏林所有。任何人如跳下水去,都會構成「越境」的「罪名」。

無辜的小生命死在政治的「河裡」,「任何人」強調了柏林圍牆的政治化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⑧我站在河岸上,不,確切地說,我站在岸邊的牆下,我肅然。牆下有小小的墓碑,砌得十分精緻的水泥墓地,上面安放著一隻只鮮艷的花環,是鮮花,很嬌嫩很繽紛的鮮花。


⑨墓碑上寫著:越牆者。


⑩沒有姓名,只有年、月、日。


⑪是一個個年輕的生命被留在牆下的日期。柏林圍牆上血跡斑斑。

「血跡斑斑」的柏林圍牆上的血跡,是對恐怖政治的控訴和批判。


⑫但儘管曾有許多人倒在柏林圍牆下,還是不斷有新的勇敢者,用熱氣球或挖地道的方式設法越牆,一年年總未間斷停止……

點面結合,先寫土耳其男孩被淹死,蘊含著對他的同情;後寫許多年輕生命倒在柏林圍牆下,寄寓了作者對勇者的哀思和讚許。


⑬我開始懷疑自己對於牆的最初感覺。

承上啟下。照應「它僅僅是一個象徵?」,引出下文「牆原來並不是一個象徵。」


⑭後來我登上布蘭登堡凱旋門下的一座木台,從上面跳望東柏林。氣勢宏大的石砌大門頂端,聳立著一輛覆蓋青苔的金屬馬車雕塑,馬車上站立著一位衣裙飄逸的天使,似欲乘風歸去。從矮牆至那些建築物,中間有一大片開闊的空地,除了幾個來回巡視的帶槍警察,杳無人蹤。

視覺上強烈對比。東柏林雕塑「衣裙飄逸的天使」和開闊空地上「杳無人蹤」,與前文恐怖事件相映襯,使讀者內心產生「天使」和「魔鬼」強烈衝突,為下文介紹「真空地帶」做鋪墊。


⑮除了牆,還有這塊不可接近的真空地帶。


⑯遠遠地,可以望見薄霧籠罩著的東柏林菩提大街,一條很寬很美的大街,綠陰蔥蘢。


⑰我突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想要去那兒看看的願望。

作者宕開一筆,先不介紹「真空快地帶」,為下文寫「布雷的禁地」充分蓄勢。


⑱但我知道這不可能。


⑲我不能夠越牆而過。否則我將永遠地留在牆下。

照應前文「任何人」,突出了滅絕人性的恐怖。


⑳這牆攔阻了我。牆原來並不是一個象徵。

第二部分:在西柏林,作者感悟到「牆原來並不是一個象徵。」為下文「決意設法去東柏林」做鋪墊。


㉑1985年夏天,我徘徊在柏林圍牆下的那個下午,柏林圍牆似乎還很堅固。我完全沒有預料到,在不很長的五年以後,它竟會那麼輕而易舉地崩塌、破碎,被拆除、被清理,甚至沒來得及讓人再看它一眼。


㉒那天,我決意要設法去東柏林。

用「似乎」來體現柏林圍牆看似堅固實則「易塌」的特點,用「決意」來表明作者去東柏林態度的堅決,可謂耐人尋味。


㉓我對那牆充滿了好奇。


㉔幾天以後,我緊緊捏著護照,穿過那也許叫做海關也許叫做邊境的地鐵站大廳。


㉕…………


㉖東柏林!


㉗天下著小雨,迷濛中,那些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修復一新的古典建築,更顯得莊嚴肅穆,潔淨的大街被雨水洗得發亮,小轎車來來往往。我幾乎沒覺得牆這邊和牆那邊有什麼不同。


㉘快黑下來的時候,我們走到柏林圍牆下。


㉙我久久凝望著柏林圍牆。


㉚從這一邊看這堵牆,牆似乎要比那一邊乾淨些也蒼白些。牆上更多的是一片空白。(與前文的柏林圍牆「血跡斑斑」形成鮮明對比,誰是殘忍的劊子手昭然若揭。)穿著灰色制服的持槍警察如雕像肅立,行人遠遠且匆匆而過,牆和人之間,是一塊荒疏的空白,一片布雷的禁地。

照應前文,交代「真空地帶」的功用,交代為什麼越牆者無一生還的原因。


㉛牆在樹叢和草地間蜿蜒,猶如一條細長又乾瘦的胳膊,將布蘭登堡門下所有的輝煌都緊緊箍在懷裡。更如一道無形的鎖鏈,隔絕了封閉了整整一個世界。

運用比喻和比擬手法,形象地揭示了柏林圍牆對「東德」產生的負面影響,與世界隔絕,積貧積弱。


㉜暮色中,那狹窄而粗糙的矮牆漸漸隱沒於黑暗之中。但在黑暗中,我仍然感覺著牆的存在。


㉝我用手觸摸到它的冰冷、它的堅定……


㉞…………

第三部分:作者去東柏林所見所感。交代柏林圍牆對東柏林的負面影響,為下文對柏林圍牆的追問和思考做鋪墊。


㉟離開東柏林已是深夜,我通過那牆的出口,走向西柏林。牆留在我的身後。幾天以後,我就將飛離這個奇怪的、既相連又相隔的城市,回到我熟悉的那塊土地。


㊱我忽然隱隱地感覺著一種悲哀。

作者的情緒又起波瀾,為什麼「悲哀」?引出下文的更深刻的追問和思考。


㊲人在創造了自己的同時也創造了圍牆。那麼,人類是終究不能夠擺脫圍牆了麼?

運用借喻的修辭手法,由實到虛,豐富了「牆」的內涵。用問句引人思考,表達對擺脫「圍牆」的願望,與結尾的美好願望遙相呼應。


㊳漫長而又短暫的五年過去了。曾經那麼堅固那麼森嚴的柏林圍牆,在歲月的碾磨與撞擊下,終於劇烈地搖晃震顫起來,並正在悄悄地消失隱退。昔日的布蘭登堡門下,開放了的邊界已成為一個自由市場。那兒正在出售有關柏林圍牆的紀念品。堅硬的柏林圍牆的水泥碎片,已被標上價碼,任旅遊者帶到世界各地去……

與前文堅固的柏林圍牆對比,突出柏林圍牆的「消失和隱退」帶給人們的「自由」,引出下文一連串的思考。


㊴柏林圍牆究竟是怎樣消失的?


㊵它消失以後,是否還在原地留著殘存的牆基?

兩個問句表達了作者對柏林圍牆的消失出現和消失後的追問與思考。


㊶人類也許還將不斷地建造圍牆又拆除圍牆……可是這世上原來是沒有牆的。

此句流露了作者對雖然柏林圍牆消失但人心隔閡難以消除的擔憂。


㊷我只能懷著焦渴的心情,盼望著世上那些所謂的「牆」,早早地、快快地消失。(此句寄寓了作者希望人們能都拆除心牆、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

第四部分:作者回到西柏林,對柏林圍牆消失的追問和思考。

來源:選自《張抗抗散文》,有刪節

作者:張抗抗


文章珠璣

人在創造了自己的同時也創造了圍牆。那麼,人類是終究不能夠擺脫圍牆了麼?

柏林圍牆究竟是怎樣消失的?

它消失以後,是否還在原地留著殘存的牆基?

人類也許還將不斷地建造圍牆又拆除圍牆……可是這世上原來是沒有牆的。

我只能懷著焦渴的心情,盼望著世上那些所謂的「牆」,早早地、快快地消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