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島合戰:日本戰國時期的龍爭虎鬥

鴞胖文史 發佈 2022-02-16T12:47:40+00:00

如果我提一個曲子,《天與地》,知道的朋友可能不多。這個編曲,就是日本花樣滑冰運動員,羽生結弦。越後,是日本戰國時期的一個國家,大致位於現在的日本本州島新潟縣一帶。

如果我提一個曲子,《天與地》,知道的朋友可能不多。但我提這個曲子的編曲之一,相信知道的朋友會成十幾倍的增長。這個編曲,就是日本花樣滑冰運動員,羽生結弦。這首曲子,也是他參加今年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比賽時,放的背景音樂。

他為什麼會放這首曲子呢?按照他自己的話說,是和這首曲子相關的主人公觀念相合,都希望自己能不斷戰鬥。這首曲子所描述的主人公,就是被稱為「越後之龍」的上杉謙信。越後,是日本戰國時期的一個國家,大致位於現在的日本本州島新潟縣一帶。上杉謙信,的一生,就是不斷戰鬥的一生。如果要選出一場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戰爭,那一定是川中島合戰。合戰,是日本人在冷兵器時代,對於硬碰硬戰爭的一種稱呼。放眼整個戰國時期,這場戰爭的激烈程度,也是很少的。勢均力敵的雙方,以毫無保留的覺悟,銳意一戰了結戰局,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特點。那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場讓日本人津津樂道的戰爭。


龍虎之爭

咱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對陣雙方。上杉謙信,本名長尾景虎,是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的小兒子。因為出生的享祿三年(1530年)是虎年,所以取名景虎。守護代,是本國「守護」的代理職,就是代理負責國家事務的官職。所以長尾為景,是當時越後國的一把手。

雖然長尾為景有實力,但內部並沒有做到統一,而且紛爭還很頻繁。這種動盪的局勢,一直持續到長尾為景去世。據說他去世的時候,長尾景虎是穿著鎧甲送葬的。

當時日本的規矩,沒有繼承權的幼子常常被送去出家。於是長尾景虎被送去春日山麓的林泉寺出家,師從名僧天室光育,學習禪與文武之道。

長尾為景去世後,繼位的是他最喜歡的兒子長尾晴景。但這個人沒有服眾的本事,所以經常被國內的其他勢力輕視。這個時候,他就想到請自己的弟弟,也就是長尾景虎回來。長尾景虎確實有才華,幫助哥哥穩住了地位。哥哥地位穩住的同時,自己的聲望也水漲船高,儼然要超過哥哥。這時候,長尾晴景坐不住了,他聯合其他勢力準備討伐長尾謙信。但被人打敗了。協商之後,長尾晴景隱退,長尾景虎上位,國內的亂局,也逐漸平定。

當時長尾景虎所在的越後國,屬於關東地區管轄的範圍。當時關東地區的總負責人,叫上杉憲政,屬於徒有虛名,沒有實權的人物。那會兒的上杉憲政被人打得抱頭鼠竄,求助長尾景虎。但上杉憲政也不傻,他知道得給長尾景虎一些好處,於是收長尾景虎為養子,並且答應把關東地區負責人的位置交給他。長尾景虎答應了,出兵相助,並且改名為上杉政虎。

那上杉謙信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這是川中島戰役結束很長時間之後,上杉政虎出家所得的法號。也就是說,謙信是他的法名。所以上杉謙信這個名字,可以說是拼湊出來的,並不是他的本名。

介紹完上杉謙信,接下來咱們說說武田信玄。他被稱為「甲斐之虎」。有上面越後之龍的介紹,這甲斐,您肯定知道指什麼了。沒錯,就是甲斐國。它大致位於日本本州島的山梨縣。與上杉謙信不同,武田信玄一家,一直就是甲斐國的負責人。武田信玄本名武田晴信,是家裡的嫡長子。為啥後來改名武田信玄了?和上杉謙信一樣,也是出家了,「信玄」是法名。

這武田信玄不愧是「甲斐之虎」,他是真的虎。因為老爹武田信虎為政暴虐,他一氣之下,直接給親爹給流放了,然後自己繼承了老爹的職位。他這麼做,自然引來了眾人的不滿。經過一番波折,他平定了不滿的勢力,在甲斐算是站穩了腳跟。

因為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在川中島合戰的時候,都不叫這個名字,但為了方便,咱們下面就用這兩個名字進行講解了。

那這個一龍一虎,為什麼會打起來呢?從剛才對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介紹我們不難看出,這兩個國家離著不近不遠。別看不近不遠,但他們之間,還是有很深的牽絆的。這個牽絆,就是二者中間的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就是信濃國。

在本州島中,信濃國的地理位置算是非常不錯的。南部有以諏訪湖為中心的諏訪盆地,中北部有以千曲川、鹿曲川、布施川經過衝擊而形成的大平原。由於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美,自古以來就是皇家欽定的牧場,信濃「十六牧」所產地馬匹,乃是全日本屈指可數的良馬。

按說地理位置好,就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政治方面應該有所建樹才對。但因為許多原因吧,信濃國非但沒有成為本州島中號令群雄的角色,相反,信濃的守護,早早地就被消滅了。

沒有守護了,基本就是群龍無首了。信濃國出現了貌合神離的情況,因為地理環境,分為南北兩部。南信濃主要的領導者是小笠原家族,而北信濃,就熱鬧了。主要領導者有七個家族,分別是村上、高梨、須田、屋代、島津、栗田和井上,這七個家族,被稱為「北信濃七將」。

因為咱們要講的內容,是和北信濃有關,所以南信濃的事情,在這就不多說了。

別看北信濃是由七家控制,但關鍵時刻,他們是真的抱團。眾人拾柴火焰高,七家抱團之後,實力也不容小覷。

但打別人還行,碰上甲斐國的武田信玄,就只有認慫的份兒了。

那武田信玄為什麼要打信濃呢?很簡單,就是和他們相比,信濃國富得流油。甲斐國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不高。當時國內在搞釜無川治水工程,只不過還沒有完工。為了武田家的存續和發展,武田信玄必須要把富產大米和戰馬的信濃給拿過來,這樣才能保住甲斐國生存的最低線。

這其實就和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國家性質一樣,都是為了生存而搶奪生產資源。

既然北信濃七將打不過武田信玄,那就找援兵吧。所以他們找到被譽為「正義的化身」的上杉謙信,希望他能幫助他們奪回信濃老家。

那為什麼去找上杉謙信呢?有人說謙信一生是為了正義而戰,在自己一生的征戰中,幾乎都是為了幫助別人。這就和春秋時期的霸主很像,小弟有需要求助大哥,大哥自然會出手相助。

但如果詳細分析當時武田信玄的進攻路線的話,不難看出,上杉謙信這場仗,也是為自己而打。武田信玄攻占了信濃國大部分地區之後,繼續向西北方向的川中島進發。那裡距離越後國的春日山城,也就是上杉謙信的老家,僅六十公里左右。為了防止武田信玄進攻越後國的最後防線,必須全力抵制。

武田信玄也知道北信濃七將投靠上杉謙信的事情,如果上杉謙信控制了川中島,那對他統治信濃國十分不利。

所以川中島,成了雙方拼死相爭的地方。


互相牽制

川中島合戰,主要發生了五次,其中第四次,最為激烈,所以咱們這次要說的就是第四次。但前三次,咱們還是要簡單說一下。在川中島之戰之前,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雙方,沒有發生過交鋒。所以第一次川中島合戰,是雙方的第一次接觸。那一次,武田信玄見識了越後國騎兵的厲害,而上杉謙信的部將,也認識到了武田信玄的謀略。

第二次和第三次,雙方基本是堅守不出的態勢,最後有人從中調和,雙方才罷兵撤退。

如果細緻分析川中島的前三次戰爭,可以看出兩人用兵的特點。日本戰國時代的軍事書籍評價兩人的用兵特點:

武田信玄以正兵作戰,而上杉謙信則以奇兵當正兵。所謂正兵,就是光明正大的派出隊伍。所謂奇兵,就是不讓對方知道的部隊。《孫子兵法》中有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對於熟讀《孫子兵法》的雙方,這點是最為清楚的。武田信玄雖然擅長用正兵,但也不是一股腦的衝殺,搞一個大力出奇蹟。而是會避免正面硬碰,選擇讓敵人露出破綻之後,再給予毀滅性打擊。那面對上杉謙信這樣強大的對手,武田信玄自然會打起十二分的警惕。所以前三次戰爭,是雷聲大雨點小。但這個結果,可不是上杉謙信能接受的。這會打仗,不是過家家,沒人能陪著他這麼耗著。

信濃的爭奪沒有結果,戰爭肯定不能結束,這是雙方都心知肚明的。所以第四次川中島合戰,雙方戰意十足。

這次爭奪的目標,是信濃國中部的,海津城。這個不是信濃國原本有的城池,而是武田信玄占領信濃國的部分區域後,為了牽制上杉謙信而建立的一座城池。這座城池,處於上杉家族和武田家族勢力的交界處。

據說,武田信玄一生很少築造城池,因為他堅信一個理念:「人即城,人即垣,人即池。」所以他覺得團結人心,就是最堅固的城池。這也能理解,為什麼他會把自己實行暴政的親爹給流放了。

永祿四年,也就是公元1561年的8月14日,上杉謙信率領大約一萬六千人出發了。把五千人留在善光寺附近作後衛,然後率領另外的一萬多人挺進到妻女山紮營。這妻女山是位於海津城南側的一座山,從這座山上可以俯看整個海津城。

當時武田信玄並不在城裡,但聽聞這件事,他也率大軍進駐海津城。他帶的兵加上城裡的守軍,大約有兩萬人。

一萬對兩萬,雙方就在兵力不對等的情況下,開戰了。


生死相搏

雙方最開始還是互相試探,沒有一上來就出現瘋狂的廝殺。最先坐不住的,是武田信玄。他接受了軍師山本勘助的建議,由高坂昌信率一萬兩千人的別動隊夜襲妻女山,他則帶領剩下的八千人則守候於山前的八幡原上,等到上杉謙信撤退的時候,伺機圍剿。

這個作戰方式,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啄木鳥戰法。這就是根據啄木鳥捕蟲的情景而想出來的。啄木鳥在捕蟲的時候,先在樹的一面啄洞,然後到另一面等著。當蟲子驚慌失措地跑出來的時候,就剛好落入啄木鳥的口中。這種戰法,適合人數占優的一方使用。

武田信玄計劃的特別的好,但在實踐的時候,卻出現了重大紕漏。

這個紕漏,就在城中升起的炊煙上。

9月9日傍晚,上杉謙信站在山頭望著海津城的時候,發現城中冒起濃密的炊煙。當時日本的飲食習慣,其實和古代的中國一樣,基本是吃兩頓飯。上午一頓,下午一頓。這平白無故多冒出來一頓,那肯定就是有事兒。所以上杉謙信搶先把軍隊撤下妻女山,並夜渡千曲川,在黎明時分來到八幡原。

這個時候,天降大霧。趁著霧氣,上杉謙信搶攻剛剛到達八幡原的武田信玄部。

面對從天而降的敵人,武田信玄沒有選擇撤退,而是硬抗。他要等奇襲的隊伍殺過來,自己來個裡應外合。所以他採用魚鱗陣進行防守。這裡的魚鱗陣,我認為應該是方圓陣。因為相較於魚鱗陣,方圓陣更適合防守,而且防禦性更強。

面對武田玄信的防守,上杉謙信選擇用車懸陣進攻。這個車懸陣,是上杉謙信的拿手陣法。陣中間是指揮者,其餘各隊成放射狀擺開,像風車的翼一樣轉動,輪流攻打敵軍。這就是咱們常說的車輪戰。

上杉謙信的前部,是猛將柿崎景家的一千五百人,他率軍沖入武田信繁的陣中。這武田信繁是武田信玄的弟弟。當時的武田信繁部,只有七百人。武田信繁確實頂不住。如果要是派兵增援,那勢必會破壞陣型。所以武田信玄忍痛,犧牲了自己的弟弟。

破壞陣型,是上杉謙信最想做到的。所以他觀察了對方的布陣之後,選擇引誘武田信玄的大兒子武田義信。武田義信確實是年輕氣盛,中了誘敵之計,防守陣型遭到破壞。看到陣型破壞,六十三歲的老將山本勘助,率領兩三百人衝進最危險的越後軍中央,在身受八十六處重傷後壯烈戰死。

陣勢已破,過不了多久,武田信玄就會全軍覆沒。但他沒有放棄,仍舊在等,等最後的希望。

果然,希望來了。奇襲妻女山的一萬二千人及時趕到,扭轉了戰局。由於支援部隊到達,讓上杉謙信軍腹背受敵,只好停止進攻,並向善光寺方向撤退。那裡還留有五千人接應。武田信玄也沒有追擊,第四次川中島之戰,宣告結束。


這場戰爭,雙方基本打了一個平手,在信濃的勢力範圍基本沒變。看似打了個寂寞,但這是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通過這一戰,武田信玄知道上杉謙信不好惹,所以放棄北上的計劃,選擇南下發展,攻打駿河國。上杉謙信呢?他本身的目的就是想不要讓武田信玄再往北發展了,這一仗,讓他見識了自己的實力,保證了自己的安全。那當時求助的北信濃七將呢?上杉謙信扶持這些人上位,作為自己的一個屏障。

雖然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是兩國的負責人,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對彼此的認可。我想,有這樣的對手,也足以慰平生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