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

小素淘愛分享 發佈 2022-02-17T17:15:13+00:00

《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是李安早期的三部電影, 三部電影的核心均在於家庭關係,也都有一個由郎雄飾演的父親形象,因此也被合稱為「家庭三部曲」「父親三部曲」。

《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是李安早期的三部電影, 三部電影的核心均在於家庭關係,也都有一個由郎雄飾演的父親形象,因此也被合稱為「家庭三部曲」「父親三部曲」。

雖然合稱為三部曲,但三部電影的故事情節是完全獨立的,相互並沒關係。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觀後感,下面的內容有劇透。


01《推手》

《推手》是李安最早的一部作品,1991年上映。

影片的情節梗概:朱老是太極拳大師,退休後被兒子接去美國養老。在美國舉目無親的朱老、與在家寫作的兒媳婦每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作息、思維習慣都完全不同,語言也不通,發生了一系列的誤會和矛盾。朱老在教拳時認識了陳太太,陳太太隨女兒從台灣來到美國生活,朱老心生好感。


面對父親與兒媳婦的一系列衝突,朱老兒子曉生唯有計劃讓朱老搬出去住。為了這個計劃更加順利地進行,曉生和陳太太的女兒對兩老進行撮合,被陳太太識破。為了維護自尊,朱老離家出走,到一家中國餐館打工,因手腳不夠麻利被餐館老闆挖苦謾罵。因老闆出言不遜,朱老在餐館後廚施展絕技, 任人推拉,沒有挪動半步,中國的流氓、美國的警察傷了十幾個,也無法挪動朱老。曉生看到新聞,趕來警局,朱老只是要求一間公寓獨立生活。最後,老朱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教太極拳,陳太太也另租了公寓單獨出來住,兩位老人再見,一番感慨。

作為李安導演早期的一部影視作品,這部影片的前後節奏承接略顯青澀,但這部影片內容很硬核——直面現實矛盾,客觀呈現父輩與子女、中國與美國的生活方式等諸多差異,也不試圖對這些矛盾和稀泥。曉生不是一個不孝的兒子,例如堅持將父親接到美國為了更好地照看父親,在父親不小心走失後,焦灼地尋找甚至和媳婦爭吵,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讓人更為唏噓。朱老和曉生的兩次對話,也發人深省,從以前的艱難困苦到現在的豐衣足食,可以共艱苦卻難以共富貴,物質生活不缺了,但老人所需的精神關懷卻越發匱乏。

影片最後,在這系列重重矛盾中,兩位老人都搬出來住,也說不上一個圓滿的結局,更像一個對現實妥協的折中方案。在陳太太主動來找朱老,最後朱老追出大門,兩位老人站在陽光下,一翻對話更是意味悠長:

陳太太:「你怎麼出來了?」

朱老:「我出來看看你走沒有。」


陳太太:「我看今天太陽這麼好,反正一個人,回去也好,不回去也好,想著想著,站在這兒就發起呆來了」


朱老:「...下午有事嗎?...」

陳太太(猶豫):「嗯... 沒事...沒事....」


不愁吃穿,有大把閒余的時間,只是,好像沒什麼要做的事,沒特別記掛的人,也沒有被別人特別的需要。

好像什麼都有了,又好像什麼都沒有。


02《喜宴》


首先選材就非常大膽。

定居美國的高偉同是一個同性戀者,和他的戀人西蒙住在紐約。高偉同的父母遠在台灣,不停地催促兒子結婚。為了應付父母,在西蒙的建議下,高偉同決定和租住在自己公寓裡的一位大陸非法移民顧威威假結婚,除了安撫父母,也順便解決顧威威拿綠卡的問題。

偉同的父母聽聞喜訊堅持來美國操辦喜事,三人本想從簡,但隨著一系列意外事件的發生,事情超出了控制。在大肆舉辦喜宴後,顧威威在鬧洞房後主動發生關係,懷上了偉同的孩子。最後,高偉同選擇向父母坦白同性戀身份,顧威威決定留下孩子,這場鬧哄哄的《喜宴》,電影在看似圓滿的結局中結束。

在影片之外,非常多發人深醒的地方。對同性戀者的接受是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即使是身處美國這樣思想開放的國家,在影片一開始,從一些鄰居異樣的眼光中,可以看出同性戀者身份的坦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受身邊有同性戀者的存在,跟接受兒女是同性戀者,又是另一回事,尤其對於對傳宗接代有著根深蒂固期盼的父輩來說。影片隱藏著的暗線——高偉同的父親也是一名同性戀者(從影片中多處出現的張師傅,推測是其相愛的對象),但受困於生活環境的影響,最後也是和常人一樣結婚、生子。也因此,影片得以換來一個看似圓滿的結局,父親理解高偉同,也默許了和西蒙的戀情,並送上了祝福。

此外,顧威威決定生下孩子,也圓了父輩對傳宗接代的期盼。顧威威從一開始就喜歡高偉同,在知曉高偉同是同性戀者後,雖然放棄但依然心有不甘,從高偉同上門催房租時的引誘舉動、到看到高偉同和毛妹相親時的生氣攪合、以及在鬧洞房後主動的發生關係,顧威威心裡始終是存著「也許我能讓他喜歡我」的幻想的,這一想法在她跟高偉同媽媽歸還之前贈送的禮物時,也承認了這一點。

在現實生活中,同性戀者能擁有圓滿結局的應該很難,大多應該也是向普通人一樣,結婚生子,又或者男同戀人和女同戀人相互結婚,以此來應付長輩的催促、滿足期盼。

影片中還有個彩蛋,在高偉同舉辦喜宴時,台下的嘉賓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面對中國人喜氣盈盈鬧哄哄的場景,一些外國人也很是不解,這與他們印象中的中國人很是不同——「我以為中國人都是柔順沉默跟數學天才」。

這時李安出演宴席中的嘉賓之一,說出了最經典的一句台詞——「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 。結合這句話,影片中的很多細節都非常值得玩味。

這無疑是李安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有人評價說,這是李安走向世界的開始。


03《飲食男女》

我覺得《飲食男女》是一部需要些耐心來觀賞的影片,因為內容比較瑣碎。

影片的一開始,是老朱在廚房忙活的場景,老朱是一名手藝精湛的大廚師,退休後和3位女兒住在一起,妻子已經去世。每天老朱早起,習慣性到三個女兒的房間逐個叫醒她們,外出跑步鍛鍊,在廚房忙活做菜餚。

再說三個女兒。大女兒家珍年紀漸長,自從大學談了一次戀愛受傷後(儘管後來家倩發現這是她的臆想),就一直沒有談過戀愛,保守刻板,篤信基督,直到後來遇上學校的體育老師,才終於打開心扉。二女兒聰慧漂亮,事業能幹還有一手好廚藝,買房卻被騙,談戀愛又遭遇渣男,喜歡的同事偏偏也已婚。小女兒還在上學,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人小鬼大,搶了好友的男朋友,還懷上了孩子。

怎麼說呢,這些情節雖然瑣碎,甚至有點「狗血」,但影片中的細節捕捉、節奏都處理得很好,一點都不顯得爛俗。例如在影片開頭,例行每周日老朱都要做一桌好菜,要求三個女兒都齊齊回家吃晚飯。面對美味佳肴,四人卻各有心思,談話也總是很難聊到一起去,說不上太大的衝突,但也不是其樂融融一團和氣。明明知道各有心思,但朱老還是要求例行一起吃晚飯,感覺就是團團圓圓一家人,這樣的聚餐,也是萬千家庭中的一個常態的縮影吧。

再來說大女兒家珍,臆想自己和愛慕的男生談過戀愛,並且以此為理由,一直不談戀愛,一副「我不是沒人愛,不是不想談戀愛,是我曾經受過傷還沒走出來」,極度的自尊,也極度的自卑。身為教師,沒收同學寫的情書時,念叨著「誰沒有收到過情書?」隔壁鄰居戀人對唱情歌,自己就要拿出大音響,開唱革命老歌.....

如果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可能會覺得對方挺討厭的,但從成長環境中理解她,體會到她在母親離世後,自以為是地覺得自己要承擔起母親的角色,要陪伴父親到老的心理,從而一味對自己對愛情需求的壓抑,甚至信仰基督教一副清心寡欲的模樣,倒也不覺得那麼討厭了,當然也說不上可憐,就是可以更「理解」她。

最後一次聚餐中,老朱在鼓起勇氣坦白和錦榮的黃昏戀時,說得這段話,我覺得是可以拿小本子記下來,細細回味的。

既然親如一家,就沒什麼話不能說的。我心裡有幾句話,憋在心裡很久了。

我之所以不說,不是想故意隱瞞什麼,我只是覺得,不想讓我個人的事情連累家人,變成一種負擔。

其實一家人住在一個屋檐下,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心裡產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其實我不說也沒對不起誰,說了,只是不想委曲求全。我這一輩子,怎麼做,也不能像做菜意義,把所有的材料集中起來才下鍋,當然,吃到嘴裡是酸甜苦辣,各嘗各的滋味。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而家的意義,朱老這段話說得特別通透而實在了。

結語:

說實在話,在看完這部片後,我都對自己跟父輩的日常相處反思甚多,一些思維和習慣,難說對錯,別總說父輩不懂不好伺候,換個角度看,自己也很多不好伺候的地方。

可以成為一家人,就是緣分,多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