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界,行者無韁」,旅行家侯仕賢,腳踏車旅行世界

壤駟銳澤 發佈 2022-02-17T11:30:10+00:00

80多年前,中國一位25歲的青年,隻身徒步和騎自行車旅行於東南亞各國和中國各地,歷時13年,行程4萬多公里,沿途拍下了千餘張各地名勝古蹟、風土人情等照片,許多知名人士亦為他留下「墨寶」紀念。

80多年前,中國一位25歲的青年,隻身徒步和騎自行車旅行於東南亞各國和中國各地,歷時13年,行程4萬多公里,沿途拍下了千餘張各地名勝古蹟、風土人情等照片,許多知名人士亦為他留下「墨寶」紀念。

在漫長的旅行中,他克服了地理、語言、飲食、疾病等方面的障礙,經受了大自然對他的嚴峻考驗,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結束這一壯舉,返回自己的家鄉。

這位傳奇式的旅行家,就是當年風靡海內外,並被譽為「世界青年單車旅行家」的侯仕賢。

1911年,侯仕賢出生於梅縣白土堡梅塘鄉橋頭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家住梅江河畔,祖父、父親均系撐船擺渡的船工。艱苦的生活環境使他從小就鍛鍊成具有堅韌剛毅、勇於探索和富於進取的性格。

侯仕賢少年時,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到相當於初中補習學校的城內公學半工半讀。

當時國文課中的太史公遍游四海名山大川、張騫通西域、哥倫布在美洲發現新大陸等,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和幻想,並萌發了效法前人,立志當一名「探險家」的志向。

1929年,侯仕賢18歲時結束了半工半讀的學習生活,以積攢的錢,投考進省立第五中學讀高一。半年後,突然接印尼表兄來信,要他去印尼幫忙做生意。

經過反覆思考,他認為這是自己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的良機。在徵得家人同意後,於當年農曆九月隨「水客」離開了鄉梓去「闖世界」。他跟隨「水客」到廣州辦好出國護照後,又到香港乘「芝順大利號」客輪,在海上航行了七天,來到了千島之國印尼。

在印尼表兄處,侯仕賢度過了四年多的店鋪生活。日間,他幫表兄做生意,空暇時間則請表嫂輔導印尼文及英文。與此同時,他還努力學習各種旅遊知識和地理知識,為遨遊世界作準備。

一天,侯仕賢看見印尼華文報紙《天聲日報》登載了一則美國女郎駕車遊歷世界的新聞,引起了思想共鳴,並開始醞釀一個大膽的計劃——徒步旅遊世界,準備將來把遊歷中的所見所聞,寫成一本旅遊手冊和遊記,貢獻於世人。

侯仕賢徒步環遊世界的消息,在當地華人中不脛而走。當地華人教師、商會知名人士,紛紛前來鼓勵,這一切更加堅定了他旅行的信心。

1936年農曆八月,侯仕賢到雅加達中國總領事館辦理了旅行護照。領事館的官員們對他這一行動給予極大支持,鼓勵他堅定意志,百折不回,為中國人爭光。

農曆九月,商界代表100多人和一些學校教師,在展玉中華小學開了個隆重的歡送會。他的表哥還特地送來200荷盾幣及一架阿克華單鏡頭相機。

侯仕賢背上裝有帆布床布,氣枕、照相機、紀念冊和日常用品的背包,踏上了漫長旅途的第一步。印尼《天聲日報》以顯著的位置,首先報導了這一消息。

開始步行時,他每天走30多公里。幾天後,平均每天以40公里的速度前進。在旅途中,侯仕賢櫛風沐雨,風餐露宿,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麵包、香蕉和水是他最基本的飲食,一張帆布就是他的床鋪。他還必須隨時作好與人、獸相搏,與自然條件抗爭的準備。由於風、雨,疾病的阻隔,常常無法在天黑前趕到預定的都市、城鎮住宿。

這時,他只得選擇野外有樹林的地方露宿。為防野獸侵襲,晚上休息時把所帶的帆布用繩索將四周的環孔串起來,凌空拴在樹上,然後再爬上樹,躺在裡面休息。

侯仕賢得泗水僑商古漢忠、傅可英先生熱情幫助,捐贈英國產「三槍牌」自行車一輛。這年年底,他騎著第一輛自行車返回了雅加達,向總領事匯報了幾個月來旅行的經過。

在雅加達,侯仕賢總結了旅行中遇到的問題,再作了一些準備。

他印製了名片,用中文、英文、印尼文三種文字印上「爪哇華僑:單車環遊世界旅行者侯仕賢,(粵)梅」字樣,自行車前輪水甲上則嵌上黑底白字的鐵皮,兩側各用中英文書「中國青年世界旅行者」,自身穿中國童子軍服式,腳打綁腿,一身跋涉者的裝束。

1937年春,侯由雅加達騎自行車出發,平均每天行程約80公里。先渡海過蘇門答臘,這裡是山區地帶,道路崎嶇不平。一天傍晚,侯仕賢途經一人跡稀少的山區,突見一人光著上身。

下身圍著「沙龍」,站在他面前四五米的地方攔住去路,打著手勢命侯下車,明顯要進行攔劫。

侯仕賢下車後,急中生智,一手扶著車把,一手插進口袋,用手指撐起口袋裝成掏槍勢,並用英文和印尼文交替喝令這土人立即離開。土人懼怕離去後,侯仕賢急蹬自行車離開這個地方。

侯仕賢離開蘇門答臘後,經高打峨眉,抵達巨港,然後用一天的時間,驅車直達汶島,創造了一天走141公里的最高紀錄。

神秘的大自然給旅行者豐富了許多知識。侯仕賢離開巨港後,經勿里洞到達彭占蘭。這裡當地華僑向侯仕賢介紹,在山區有一種奇特的「食人花」。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與當地華僑一起,由一個土著居民帶領,來到彭古蘭山區采觀。當同行六七人到達長有參天古木的原始森林時,只見「食人花」長在一處充滿霉腐氣味的樹下,花瓣呈紫黑色,花萼卷長,呈米黃色,無葉無根,酷像菌類,直徑長約2米。

侯將帶來的兔子丟在花內,只見花瓣自動合起,大約兩小時後,才見花瓣慢慢打開,這時花內毛、血全無,侯仕賢這才相信,浩大世界,無奇不有。

旅途中,他還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由彭古蘭途經巴東前往占卑的旅途中,一次自行車漏氣無法行走,侯仕賢雖隨身帶有修理工具,但要有水才能檢查漏氣的地方,而恰好水又用完,周圍亦無法找到水,侯只好尿點小便沾濕手帕,然後用手帕沿鼓足氣的內胎擦一周,以確定漏氣的地方,然後進行修補。

旅途中雖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侯仕賢在旅行中也不斷得到社會上的許多平民百姓、有識之士的鼎力相助和鼓勵。如沖曬照片、修理自行車、吃、住等很多都給予免費。

一天,侯仕賢途經一路邊小店飲咖啡小憩,卻被店主認出他就是報中所載的「單車旅行家」,大喜過望,堅持不收錢,並找來當地華僑前來聚會,使侯仕賢深受感動。

侯仕賢旅行至婆羅洲的坤甸時,一位叫順姊的素不相識的華僑婦女,特地到侯仕賢的住地求見,當她得知侯的旅行完全是自覺自愿,並非他人驅使時,便深為敬仰,一再鼓勵侯要堅持始終,完成自己的理想。

直至後來侯仕賢旅行至緬甸時,還接到她的來信鼓勵:「你的路程是艱巨的。但有苦不要在人前訴,有淚要往肚裡流,立志做一個偉人,總有一天,會走完你的路,達到你的目的。」

經過艱難的跋涉,侯仕賢由占卑到達了日裡。受到了中國領事張步春的熱情接見。張告訴侯,國內抗日戰爭已爆發,億萬人民正為祖國的生死存亡而浴血苦戰。

侯仕賢嚴肅地聽完張的介紹,深深感到自己的旅行應該負有更加重大的責任,便從此開始,運用自己的特殊影響,一面旅行,一面沿途向各華僑社團、群眾集會發表抗日演說,還接受新聞記者採訪,在報紙上發表抗戰文章,積極為祖國的抗日戰爭奔走呼號。

1937年9月,侯仕賢渡海到達馬來西亞的檳榔嶼,受到領事黃延凱的熱情接見。他對侯仕賢此行作了一番鼓勵後,便沉痛地說:「現在日軍侵占了我國東三省,祖國處於危難之中,希望你多關心華文報紙,及時了解國內抗戰動態。你現在每到一處便宣傳抗日的做法很對,僑胞們都認為你擔負有祖國的使命。」

在黃延凱的幫助下,侯仕賢在檳榔嶼四處奔走,鼓動華僑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持中華民族的抗日事業。

在檳榔嶼逗留20多天後,侯仕賢繼續旅行,不久即抵達吉隆坡。到達當天,受到吉隆坡客屬總會會長胡文虎的熱情接見,當晚即下榻於百城街的客屬總會。

此後,陳嘉庚以及福建省籍的僑領侯西反、胡崇一,梅縣籍的僑領梁星南、梁亞典等紛紛接見。在吉隆坡尊孔中學,侯仕賢還為當地華僑、師生舉行了一次大型抗日講演和沿途攝影照片展覽。

侯仕賢在吉隆坡逗留了20餘天,又取道新山,穿過泰國到達緬甸。在緬甸,侯仕賢和上海的另一位青年單車旅行家潘德明不期而遇。

兩位志同道合者暢談旅遊經過後,侯仕賢來到緬甸首都仰光,在中國領事館見到了領事蔡涵章,遞交了黃延凱所寫的引薦信,還前往各處看望了準備回國參加抗戰的華僑青年。

在仰光逗留時,適逢當地最隆重的「潑水節」。是日,侯仕賢以一位貴賓的身份被邀參加了這一節日活動。

離開緬甸之後,侯仕賢橫渡印度洋到達印度加爾各答、孟買等地。按計劃,他準備穿越南亞次大陸,進入歐洲旅行,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無法實現這一計劃。

這樣,侯仕賢遂又折回緬甸,準備取道滇緬路返回祖國。途經八幕時,侯因旅途勞累突發高燒被送進醫院。他在醫院治療期間,醫生關懷無微不至,住院20多天全部免費,甚至出院後,醫生還三天兩頭來複查、送藥,誠摯之至,感人肺腑。

歡迎閱讀完文章的今日頭條讀者,針對文字中表象背後的人性與運作規律,分享您的寶貴見解,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