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戰力只能算二流的晉綏軍,為何在防守上卻很頑強?

雨田觀史海 發佈 2022-02-21T13:09:39+00:00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在1945年早就被劉鄧給打趴下的晉綏軍,為何要拖上三年,直到1949年才被我軍徹底在太原戰役中殲滅。

在解放戰爭初期,閻錫山的晉綏軍是最先被我軍擊敗的國軍,在上黨等戰役結束後,基本就只能龜縮在晉中和太原附近苟延殘喘。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在1945年早就被劉鄧給打趴下的晉綏軍,為何要拖上三年,直到1949年才被我軍徹底在太原戰役中殲滅。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軍事愛好者將其歸納於兩個字——防守,確實,別看晉綏軍在作戰中處於「外戰(出省作戰)外行」,但在防禦這個領域晉綏軍還是處於第一檔的存在。軍中更有很多防守悍將,比如傅作義就是一個防禦大師。

那麼在解放戰爭中,晉綏軍為何是這麼多軍閥派系中,防守獨一檔的存在呢?

解放戰爭晉綏軍防守

關於解放戰爭中,晉綏軍的防守如何?可以從當時我軍進攻運城、臨汾和太原的作戰中觀其一二。

先說運城戰役。

被稱之為鳳凰城的運城,是當時晉綏軍在山西的南大門,在1947年我軍進攻運城之前,這裡駐紮著3個專署、16個縣政府,以及許多逃亡地主等,兵力數千人。在防禦工事上,除了之前的城牆之外,還有日軍第1軍留下來的堅固堡壘。在解放戰爭開始後,為了鞏固這個堅城,閻錫山還在的外圍以高碉堡、低碉堡、野戰工事組成交叉火力網。在外圍有十二三米高的磚石結構的堅固城牆和深寬各8米的護城外壕。加上城牆周邊構築有大量明暗火力點,構成護城的火力網,這的確是一座具有重兵防守的堅城。

面對著這座堅城,我軍在攻堅的時候就吃了好幾次大虧。

1947年7月陳賡在轉去外線作戰前就想攻取運城,好讓呂梁和太行根據地連成一塊,同時切斷胡宗南與閻錫山的聯繫。不過戰役進行到一半,因為當時的太岳縱隊缺少攻堅武器,因此只能圍點打援,殲滅胡宗南援軍一個團就草草了事。

第二次進攻則是在太岳軍區分家後,王新亭帶領太岳軍區留守部隊進行攻堅,就戰鬥力上來說還不如第一次。而且在作戰中,王新亭的8縱缺乏重武器,只能是以突擊隊+坑道作業的方式進行進攻,但運城戰役正值,隆冬季節,土凍地堅,又在敵城牆火力下作業,部隊傷亡很重。突擊隊突擊得手後,後續部隊又不能及時跟上導致進攻缺乏延續性。

雖然這一仗靠著坑道部隊用10噸的炸藥破壞敵人攻勢得手,但整個戰役殲敵4000餘人,我方卻付出將近6000人傷亡的代價,不得不說,晉綏軍防守還是有一套。

再來說臨汾戰役。

如果說運城只是晉綏軍防禦體系的冰山一角,那麼臨汾戰役這是晉綏軍城防體系的集大成者。

當時的臨汾有多重要?

按照閻錫山的話來說

為了守衛臨汾,閻錫山派出了悍將梁培璜擔任臨汾城防司令,並派遣日本專家對城防工事進行的加強。

當時的臨汾一共4條防線。

第一條防線是外圍警戒陣地,以城東、南、北各2.5公里,城西7.5公里內的較大村鎮為據點構成。並在區域內設置明暗碉堡和獨立作戰的主堡,每個主堡的可容下100-300人在其中,並有生活物資和彈藥讓其獨立作戰。

第二條防線則是三碉一組的護城河陣地,並有交通壕將其溝通,在明堡之下還有暗堡、鐵絲網、地雷等防禦物,第三條防線是城牆上的攻勢,配有輕重機槍堡壘從臨汾城牆居高領下。第四條防線是城內縱深陣地和地道工事,專門用於打巷戰,累計有11個巷戰據點。

這樣立體化的防禦,也無怪梁培璜極為得意地說:「八路軍作戰,向來是以多勝少,我們把臨汾城周工事築成法國的『馬奇諾』,來個以少勝多。」

在臨汾戰役中,我軍進攻的還是王新亭的8縱。不過我軍在作戰中依然只能依靠土行孫的戰法,鑽到地下去,用坑道破城。但有了運城的失敗晉綏軍也不是傻子,他們設置T字型壕溝,同時還往坑道灌水,並利用炮火他們一面以炮火攔阻,用步兵連續向外反撲,在坑道內,設有監聽設備,發現動靜即實施對挖,臨近時炸毀對方坑道。甚至雙方還在坑道內進行肉搏戰。

整個臨汾戰役我軍付出了一萬五千人的傷亡,才終於攻克。傷亡可謂不小。

最後是太原戰役。

作為我軍的晉綏軍副本的最後一關,太原的守軍防守更是臨汾的PLUS版,光碉堡就有6000多個,而且種類繁多。

光一個太原外圍作戰我軍就進行了半年之久,本來我軍還想通過之前坑道作業進行,但奈何太原城有梯次的防禦陣地,而非一座孤城,最後還是靠著東野炮1師和華北野戰軍炮兵師的助陣,集結將近30萬兵力才將其攻下,可見當時太原城有多堅固。

晉綏軍為何善守

那麼為何在野戰中戰力羸弱的晉綏軍,為何防守會這麼強,讓我軍每一次攻堅都異常艱難呢?

首先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晉綏軍區人員軍事素養較高。

沒想到吧,在人們印象中戰力較弱的晉綏軍反而軍事素養較高。其實這並不矛盾,正比如《亮劍》裡面被泥腿子李雲龍打敗的常乃超,後面也成為了我軍高級指揮學院的老師。如果論軍官文盲率和軍事技能,晉綏軍甚至比部分中央軍還要高,這其實也要歸功於閻錫山這個人。

閻錫山正經科班出身,少年時期畢業於山西武備學堂,到了青年時期又去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回國後又在軍隊教育系統內任職。成為山西王后又大力興辦軍校,炮,騎,輜和工等兵種一概既全。30年代初,晉綏軍基本上形成從軍士到高級將領兵種門類——步兵、騎兵、炮兵、工兵以及後勤在內的一站式培養培訓體系。

除了自己培養之外,閻錫山還喜歡接納人才,如同老蔣喜歡用黃埔生一樣,閻錫山則是喜歡用保定生,特別是山西籍的。抗戰結束後,他更是接納很多不願回國的日軍第1軍部隊,這些人軍事素養普遍較高。

而軍事素養高的好處就在於部隊戰術執行到位,野戰條件下部隊可能會手忙腳亂,但在刻板的防守中,如何修築工事、碉堡對於這些軍校畢業生來說並非難事,挖壕溝、交通壕、築堡這些都是軍校基礎知識,並不需要動腦。而且日軍在山西的第1軍殘部多是和我軍作戰的老油子,知曉我軍攻堅弱的毛病,常年的縣城防禦經驗,也給晉綏軍帶來助力。而且晉綏軍內部,閻錫山也給這些軍官經常洗腦和以利益捆綁在一起,因此這些人打仗更加賣命,在防禦中,自然也是堅守的到底

當然,晉綏軍作為防禦大師,背後少不了硬體的支持。

在地方派系中,閻錫山的部隊裝備可以說堪稱豪華,在抗戰前才不過10萬人的晉綏軍就裝備了10個炮兵團,幾乎相當於1個軍1炮兵團(晉綏軍是小編制),這個火炮配比密度甚至於比老蔣的中央軍更強,整個晉綏軍口徑在75mm以上的山炮就有300多門。在輕武器方面,晉綏軍也是裝備衝鋒鎗最多的國軍,當年在1937年,晉綏軍消耗的衝鋒鎗子彈就達660萬發,這個消耗有多猛?整個遼瀋決戰我軍這麼多自動火器一共才消耗600萬發子彈,還不如10年前人家晉綏軍衝鋒鎗多,更不要提還有機槍、步槍的消耗。

在野戰條件下火力猛,也可能會被別人打一個措手不及,但在防禦戰雙方拉開架勢打,火力猛的一方守城優勢就很明顯,在密集的火力齊射下,誰敢冒頭來進攻?

而晉綏軍火力強的背後,除了晉綏軍有錢之外,還在於他們完善的軍工體系,當年太原兵工廠可是號稱民國第一兵工廠(瀋陽已經被日軍占領),根據不完全統計,巔峰時期的太原兵工廠的月產量為——山炮以上36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支,機槍15挺,衝鋒鎗900支,炮彈1.5萬發,迫擊炮彈9000發,子彈420萬發。

有了這些裝備閻錫山部隊裝備可是富得流油,以1947年2月的19軍為例,整個軍35000人,裝備有輕武器:

這些裝備是什麼概念?

這相當於同期國軍全美械軍的水平,以及我軍東野和華野頭等主力縱隊水平,從裝備上將晉綏軍1個軍就相當於華北我軍3個縱隊。

除了裝備水平之外,太原作為當時華北地區的重工業中心,有體系化的鋼鐵、煤炭、機械、化學和建材工廠,當時太原有華北最大的——西北實業發電廠。而這些工業材料也為晉綏軍在修築鋼筋混凝土碉堡、路障、鐵絲網等方面提供了絕對的物質基礎。

最後,則還有我軍自身方面的原因。

在1947年隨著劉鄧、陳謝的調走,晉綏軍區解散加入西北作戰,閻錫山的晉綏軍面對的則是我軍野戰軍留守部隊,徐帥帶領的華北第一兵團,除了王新亭的8縱算一支勁旅的之外,很多都是從地方升格過來的。雖然在平日裡野戰和運動戰,還能輕鬆消滅晉綏軍,但在真正的攻堅戰中就暴露出自己火力上的不足。

當年王新亭打運城時裝備有多弱?全縱隊只有兩門舊山炮,其中一門還是牛車拉的連助鋤,都沒有,火炮撞針很短,要用钁頭撞一下炮屁股,才能打出一發炮彈,其他的輕迫擊炮又不能對城牆和碉堡工事造成威脅。進攻太原時也同樣如此,徐帥手上的兵力一共才6萬人,而晉綏軍卻達10萬人以上,且不說兵力差距,就是在重武器上也是嚴重缺乏,最後還是靠著總部和東野炮兵師才撬開太原的城門。

雨田君說

外人說到「晉綏軍」都是將其當成二線部隊來看,誠然,在進攻和野戰上,晉綏軍確實對不起他們身上豪華的裝備。但到了防禦戰中,晉綏軍則是會充分發揮出他們「土豪」的優勢,強大的火力密度確實讓山西我軍很難突破。

所以後面在提到晉綏軍的時候,莫要以為其只是一支弱旅,起碼在防守他們就很頑強……

— The end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