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巨無霸安-225的悲慘機生:曾經紅極一時 如今英雄落寞

看懂工作室 發佈 2022-02-22T13:01:27+00:00

這架冷戰時期的超大型軍用運輸機是為了世界上其他飛機都做不到的任務而生——運輸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同時它還可以作為空中發射平台,將太空飛行器發射地球軌道上。

這是一架巨型空中怪物。

它每小時要燒掉20噸的燃料,它的體積太大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機場都無法接納這個大傢伙。

這架冷戰時期的超大型軍用運輸機是為了世界上其他飛機都做不到的任務而生——運輸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同時它還可以作為空中發射平台,將太空飛行器發射地球軌道上。

1982年,蘇聯需要空運新型航天系統的龐大部件。

當時,蘇聯為了跟上美國的太空梭計劃,研製設計了代號「能源-暴風雪」的重型運載火箭和太空梭系統。

蘇聯早期的太空飛行器都是在西部的航天製造廠製造完畢後,運輸到數千公里外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

但「能源-暴風雪」太空梭系統的部件太大,無法用鐵路運輸,只能採用空運的方式。

蘇聯人試圖將20世紀50年代的轟炸機進行改裝來完成這項空運工作,但這些飛機只能運輸較小的部件,同時這些部件還必須要進行重新設計,使其儘可能地輕巧。

這其中一些組裝好的部件達到近60米長,要運送這些大傢伙,蘇聯人需要一架更大的飛機。

美國人為了運輸太空梭,改裝了一架波音747。

這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波音747體積大、動力強,在經過改裝後,減輕了重量,加強了機身強度,另外安裝了額外的尾翼穩定器。

至於其餘部件,與蘇聯人不同的是,美國人可以使用鐵路來運輸,即使最大的部件也可以使用駁船在水上運輸,只有太空梭本身(軌道器)需要空運,而蘇聯則需要空運包括重型火箭助推器和太空梭在內的整個發射系統。

蘇聯領導層急於在1988年將太空梭發射升空,工程師們沒有時間來設計一個全新的運輸機。

他們只能把目光投向蘇聯當時所擁有的最大的飛機。

在80年代初開發的安-124是當時世界上體積最大,也是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輸機,正好趕上了「能源-暴風雪」系統的發射任務。

但即使巨大的安-124運輸機也無法滿足需要,工程師們必須把飛機做得更大。

為了達到要求,他們縱向加長了機身,橫向擴展強度以增加翼展,飛機增加了兩個發動機以提升動力。

通過各方面的升級,新飛機實現了背負一架太空梭飛行的目標,但巨大的太空梭會阻礙垂尾正常工作,所以工程師重新設計了雙垂直尾翼。

為了匹配新飛機的巨大重量,並防止跑道被破壞,工程師們還設計了一個裝備32個機輪的全新起落架。

這架天空中的新巨人擁有更大的機體、更強的運載能力,它被命名為安-225。

安-225不同於世界上任何飛機,六個渦輪風扇發動機輸出驚人的一百四十多噸的推力,這使它的有效載荷能力超出同時代西方運輸機的近兩倍。

這架飛機太大了,萊特兄弟的首次飛行完全可以在貨艙內完成。

安-225的主要任務是運送「能源-暴風雪」太空梭系統的部件,但設計者有了一個以前從未想過的新的設想——直接從空中發射太空梭。

這是因為安-225運輸機的動力充沛,足以帶著一架加滿燃料與有效載荷的太空梭系統飛到平流層高度,然後在8千米的高空中將其發射,這樣太空梭發射入軌的成本,只是從地面發射的成本的十分之一,這種可重複使用的發射系統將作為「能源-暴風雪」系統的補充。

開發工作在1988年順利進行,蘇聯計劃建造數架安-225,以支持未來幾十年太空計劃的發展。

1988年11月,蘇聯首次發射了無人駕駛的"暴風雪"號太空梭,世界為之震驚,在這之前,西方國家不知道蘇聯已經研製出了太空梭。

第二年,巨大的安-225飛機背負著一架"暴風雪"號參加了巴黎航展,西方觀眾親眼見到了蘇聯的太空梭。同時,這架空中巨人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為了前往航展,運輸機背負全新的太空梭直接飛越了一場暴雨,美國宇航局的專家很困惑,認為這種魯莽的飛行無疑是會損壞太空梭的。

但此時此刻,"暴風雪"號太空梭的損壞已經不是蘇聯關心的問題了。

1989年,蘇聯已經在崩潰的邊緣,「能源-暴風雪」太空梭計劃戛然而止。

由於不再需要空運太空梭系統,只能孤零零地到處參加航展,以圖能夠找到其他出路。

關於這架巨型飛機的想法很多。一個建議是考慮使用它來配合執行遠程海上救援任務。

英國人想把這架飛機發展成英國太空梭發射平台。

甚至還有提議要把它改裝成一架三層客機。

但這些計劃都沒有實現。

1991年,蘇聯解體,沒過多久,安-225就被送進了烏克蘭基輔郊外的倉庫,這架世界上最大的飛機似乎註定要被送進廢品場了。

解體後,烏克蘭的安東諾夫設計局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將現有的運輸機隊包租出去進行貨物運輸。

由於安-124世界第一的運載能力,安東諾夫公司的大件運輸業務非常繁忙。

在這期間,他們經常會接到一些業務請求,要求他們運送連安-124都無法處理的貨物。

到了90年代末,復飛巨型安-225運輸機的呼聲越來越高。

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安-124是專門為貨運而建造的,而安-225則是蘇聯太空計劃的產物,機身經過大量加固更適合攜帶外部有效載荷。

而且與安-124不同的是,安-225沒有後部貨艙門,非常不利於裝載貨物。

但安東諾夫公司保證,這架飛機絕對可以填補一個運輸空白。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花費了2000多萬美元升級了新的發動機、現代化的航空電子設備、和新的強化貨艙。

2002年1月首次包機飛行時,安-225的有效載荷達到了187噸,這是兩架波音747才能完成的運力。

在接下來的20年裡,安-225的有效載荷一直保持著世界紀錄。

但超強的運載能力也伴隨著超高的成本。

安-225每小時的運營成本高達3萬美元,這使得只有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會啟用它飛行。

這種巨型飛機只生產了一架,另一架只完成了一半,已經在倉庫里存放了30多年,因為並不確定是否會有足夠的需求來支持建造第二架這種巨型運輸機。

安-225是一個冷戰時代的標誌,那是一個不管是在太空中還是在地球上,都要不惜一切代價取得技術優勢的時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