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災難,一場災難!」反間諜專家出逃,西德政壇攪得天翻地覆

候博士 發佈 2022-02-20T22:30:20+00:00

在1985年夏天,在西方各國政壇,趨於平靜,一片安寧祥和的景象的襯托下,西德的政壇卻如同一鼎沸油,新聞迭出。

在1985年夏天,在西方各國政壇,趨於平靜,一片安寧祥和的景象的襯托下,西德的政壇卻如同一鼎沸油,新聞迭出。正當西德德官員們美滋滋享受著愉快假期時,幾個政界要員卻突然神秘失蹤,將西德政壇攪得天翻地覆。

先是西德經濟部部長班格曼的私人秘書呂南博格,在8月2日人間蒸發。緊接著,西德難民協會女會計利希特和波恩陸軍後勤部傳令兵貝茨又分別在16和17日無故消失。

特別是在8月23日上午11時三十分鐘,東德通訊社德新社發布了一則消息:西德聯邦憲法保衛局官員漢斯·約阿希姆·蒂德格在東德首都柏林要求「政治避難」。

這一事件在西德政壇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輿論各界一片譁然!西德各個政要部門領導,紛紛結束了自己夏季的休假返回西德。

奧地利休假的科爾總理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掛掉電話後,他怔怔地喃喃自語道:「一場災難,一場災難……」隨後他也馬上從休假中抽身,返回了波恩。

在領導人會議上,令人十分驚訝的是,這樣一名政府要員,身為憲法保衛局第四處(反間諜處)處長的蒂德格,人們對他的情況竟然一無所知!

西德領導人對自己屬下出現這種情況出離的憤怒,而手下的部長們也是瞠目結舌,因為蒂德格作為一名反間諜專家,專門應對東德的反間諜專家,竟然跑到了東德去,這怎麼了得?

這樣一名掌握西德大量情報的工作人員,如果向東德人員吐露了自己所知道的全部實情,這該如何是好?這些秘密很有可能成為插進西德心臟的利劍。

蒂德格的出逃,在西德保安機構看來,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件,保衛局對本國情報人員和盟國情報人員都採取的相應的措施。

經調查發現,蒂德格的出逃相當順利。而之所以如此順利,是因為他得到了東德方面的幫助。


8月19日,蒂德格坐上科隆開往波恩的公共汽車,直奔東德常駐西德外交使團負責人埃尼爾德·摩爾特德的住所而去。

短暫停留一個小時後,他又坐著掛著外交使團車牌的小轎車到達了東德和西德的邊界檢查站,幾乎是沒有受到任何阻攔地到達了東德。

在蒂德格案發初時,人們認為蒂德格的出逃和經濟拮据家庭變故有關。作為反間諜處的處長,蒂德格每月的薪水有4500馬克,雖然不算大富大貴,但應付一家四口的日常開銷也是綽綽有餘的。然而不知什麼原因,蒂德格家卻是負債纍纍。

在搜查蒂德格的住所時,警方發現他共有3.5萬馬克的未付帳單。3個女兒因為經濟拮据不得不向老師和同學借錢以維持生活。雜七雜八加起來,他的所有債務足有30萬馬克之多。要是光靠他的工資,是絕對無法償清的。

再說家庭變故,蒂德格常年對妻子烏特施以家庭暴力,家庭氣氛十分糟糕。1982年7月,烏特在浴室洗澡時不慎將頭磕在浴盆邊上,不省人事。蒂德格不但不擔心,反而相當看得開,直到8天後才不慌不忙地請醫生看病,以至於妻子在第九天時因出血過多而一命嗚呼。

當時人人都認為烏特是意外身亡,直到叛逃事件出現,人們才恍然大悟:或許她的死或許是一場處心積慮的謀殺。自烏特去世後,蒂德格開始酗酒度日,不僅經常在酒館喝得酩酊大醉,還經常在辦公室公然飲酒,在出逃一年前還因酒後開車被吊銷駕駛執照。

但從研究看來,蒂德格的出逃,對於西德來說,後果是嚴重的,代價是慘痛的。東德在蒂德格案發期間,抓獲了168名西德間諜便是一個最大的證據!在西德的輿論界看來,蒂德格的出逃給西德造成的嚴重損失,對北約盟國的反間諜工作的打擊都是十分巨大的!

人們對西德情報機關的工作能力也產生了質疑。在蒂德格出逃後,西德憲法保衛局局長,黑倫布羅伊希,就被免職了。

蒂德格這一事件,讓西德人充分感受到了東德情報機構的厲害,在這裡不得不提到東德的情報機構「史塔西」。這一情報機構,基於蘇聯克格勃的基礎上建立,監控著東德人民的一舉一動,同時,史塔西也對西德政府不斷滲透。

這一組織的情報人員,個個都是鐵血紀律,對自己的敵人不會有絲毫的同情之心。史塔西的特工,會讓對手終身難忘!史塔西的秘密警察們,監控的範圍之大,內容之細緻,也是前所未有的。

大量的工作人員為之服務,在1989年,工作人員達到了9.1萬人之眾。在史塔西存在的幾十年間,東德平均每天有8人被冠以「破壞國家安全」的罪名逮捕。

也讓我們看看藝術作品吧,說起東德西德題材的電影作品,大家恐怕最耳熟能詳的電影便是《竊聽風暴》了,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便是一個「壞人」良心發現,幫助了處於險境的人物成功脫險的故事。

這個故事可謂十分吸引觀眾,其故事主線中史塔西有關部門的秘密警察無時無刻都在監視他人的故事情節,也能十分吸引觀眾,抓住觀眾的心,因此這部電影能夠獲得人們的賞識,也不足以為奇怪。

當然了,這部電影畢竟是藝術形式,也許也並不能反映真實歷史形象,當然了,我們也沒有身處德國,也不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做出所謂正確的判斷,不過我們不難想像的是,史塔西的座右銘、工作方式、工作態度決定了這種突然良心發現的工作人員,應該不會真實存在,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大背景下,也許對別人的仁慈,便是對自己的殘忍。

而這部電影的主演,在東德解禁後,發現自己竟然也有被秘密警察監視長達六年的經歷,這一生活背景對他塑造主人公形象可謂是有很大的幫助,對人物的心理,舉動也更能表演得惟妙惟肖。

東德西德政府代表的不同意識形態,大打情報戰爭,間諜戰的同時,東西德的民眾們又是怎麼選擇的呢?

那座冰冷的柏林圍牆既不能防止兩個政府間的「對抗」,也不能阻止東德民眾逃亡西德的努力。在柏林圍牆矗立的28年內,就有5000餘人成功地逃亡到西德,人們逃亡的方式,除了傳統的挖隧道之外,也不乏偷裝甲車,駕駛火車改道,甚者是跳樓,游泳這些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方式想方設法逃往西德。

其中最有名的場景便是那張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照片,照片中拍下了當柏林圍牆牆體即將合攏的一剎那,站崗的一位東德警察,扔了槍就往西德跑,但是要到西德還要奔跑150米,在他奔跑的途中,就被東德警方擊斃了。而最令人難以想像的一個壯舉,便是彼得和甘特通過製造熱氣球逃往了西德!兩家人飛越了柏林圍牆,在熱氣球燃料耗盡後,成功降落到了西德。

其實,不光是在情報戰、人口戰中兩德打得不可開交,在1974年的德國世界盃上,是冷戰期間聯邦德國唯一一次主辦世界盃,在這屆世界盃上,東西德兩隊鬼使神差的被分到了同一個小組中,兩隊的交鋒被認為是當時世界盃上最具有政治色彩和火藥味最濃的比賽。

然而兩德德比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般激烈對抗,兩隊竟然踢得十分友好,竟然連一張黃牌都沒有出現,而東德憑藉著施帕瓦瑟第77分鐘的進球,使得東德隊在這場較量中,成為了勝利者。

而在之後進行的淘汰賽中,拿下這場德比的東德隊,卻掉入了第二階段的死亡之組,而西德雖然遭受到了媒體和球迷的抨擊,其第二階段小組對手實力卻並不強大。西德最終在決賽中2-1戰勝荷蘭加冕世界冠軍。落入死亡之組的東德,第二階段小組賽只拿到1分無緣4強。


冥冥之中,東德都的的確確幫了西德一把。加冕後的貝肯鮑爾,拿施帕瓦塞爾開涮:「多虧了你的進球,成就了我們的冠軍,你應該獲得第23枚獎牌(當時每隊有22名參賽球員)!」可以說,這一幕幕是兩德足球留給我們的永恆瞬間。

我們再來談談生活和文學,在1949年東西德分別宣告成立後,東德文學與西德文學也隨之應運而生。在當時的西德,年輕的知識分子已經深刻地意識到了他們需要重新開始,去除法西斯主義的錯誤的殘暴的意識形態,戰爭結束後初期的文學普遍採用了簡單直白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進行創作,因此被稱為了「廢墟文學」,同時四七社稱為德國作家的聚合體。

隨著文學的發展,德國的新小說也在發展,他們關心德國的前途與世界的命運。而在1968年後,隨著四七社的解散,這一階段的文學作品政治傾向十分明顯。而東德的文學之路,從建設文學開始,經歷了抵達文學,創作了大量革命鬥爭和反法西斯抵抗運動以及戰爭題材的創作。

隨著時光的流逝,東德的文學在60年代起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多樣性的發展趨勢。而在80年代左右,隨著比爾曼事件的出現,東德文學隊伍出現分裂跡象,不少作家利用各種機會逃離到西德。

總之,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作為戰敗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丟失了東部大片領土的同時,其剩餘的國土也被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一併瓜分。

由於蘇聯與其他三個國家,存在著意識形態的嚴重不同,德國在二戰結束之後到1990年10月3日這一段時間中,分為了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簡稱為東德和西德。首都柏林,被一分為二,中間築起了柏林圍牆。

20世紀80年代,隨著東歐發生劇變,這時帶來兩德統一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德國人,對於他們來說,重回統一更加成為了每個德國公民心中十分迫切的渴望。

咱們再說回到開篇所講的間諜戰,和平自然是地球上每個人都嚮往的,但是,戰爭總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不論是大國吞併小國家的擴張,還是軍事力量大致相等的對弈,間諜戰的確是戰爭策略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間諜靈活地交叉使用各種間諜手段,使敵人不明就裡,難辨是非,從而使自己的國家獲得勝利。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說,在清朝甲午海戰前,日本在清朝建立情報網,四處搜集情報,為發動戰爭做準備。而當時清政府的反情報系統可以說是基本沒有。

而在當下,每年4月15日是我國的國家安全教育日,我們對境外勢力的反間諜鬥爭,一刻也不能停息,一刻也不能放鬆警惕。

所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面對針對我國的境外敵對勢力的「努力」,我們的國家安全工作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打響,這樣才能夠保衛我們的國家,保衛我們的大好河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