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翻譯家羅新璋與媒體的「對接暗號」,「持《文匯報》者即是」

文匯網 發佈 2022-02-23T11:37:27+00:00

2月22日下午,法國文學翻譯家、翻譯理論家、傅雷研究專家羅新璋先生逝世。在譯界,羅新璋被譽為「傅譯傳人」。著有論文《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中外翻譯觀之「似」與「等」》,編輯《翻譯論集》,譯著《列那狐的故事》《特利斯當與伊瑟》《紅與黑》等。

2月22日下午,法國文學翻譯家、翻譯理論家、傅雷研究專家羅新璋先生逝世。在譯界,羅新璋被譽為「傅譯傳人」。著有論文《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中外翻譯觀之「似」與「等」》,編輯《翻譯論集》,譯著《列那狐的故事》《特利斯當與伊瑟》《紅與黑》等。通過網際網路搜索,平易近人的羅新璋先生與媒體記者相約見面時,多次使用一個「對接暗號」——「持《文匯報》者即是」。

在外灘畫報2013年5月的報導《法語翻譯家羅新璋:最蹩腳的就是字典翻譯》中,記者韓見寫道:

約訪法語翻譯家羅新璋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軼事,說搞翻譯的老先生們都很神奇,七八十歲了,要麼還像年輕人一樣矯健,要麼能熟練使用各種新軟體新技術,其中說到今年77歲的羅新璋每日依然騎車買菜,有一次碰到一位 90 多歲的騎車老者,滿心歡喜自己還能騎車買菜十餘年。

果然,電話里羅新璋說:「我那裡不好找,在太陽宮地鐵站等吧,我騎車來接。」當日早上又發來簡訊:「D出口,3點半,持《文匯報》者即是。」感覺像是電影裡地下工作者對接頭暗號。一出地鐵站,就看到了自行車兜里的「文匯報」,羅新璋笑眯眯的,精神很好。走到他住的中國社科院小區大約十來分鐘,他推著車,指指周圍這一片:「我1953年來北京的時候,天安門前還有牽駱駝的,根本沒太陽宮這個地方,我們那幢18層的樓建起來的時候,是這裡最高的樓。」60年來北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出生在上海的羅新璋還保留著讀上海報紙的習慣。

在新京報2013年6月的報導《羅新璋 我的節奏越來越慢》中,記者江楠寫道:

打電話向羅新璋約採訪,他在電話那頭說:「我們就在太陽宮地鐵站D出口見吧,我會拿一份《文匯報》。」採訪前三天,他又發來簡訊:「十號線,太陽宮,D出口,持《文匯報》者即是。准於周四九點見!羅新璋拜上」很有老一輩文人的禮貌與嚴謹。

周四,我剛在地鐵口站定,就見一個頭髮花白的老人騎著自行車前來。他看見我,停下,拿起自行車框裡的《文匯報》晃了晃。已經77歲的羅新璋看起來精神矍鑠,善意溫和。他帶著我和攝影記者穿行於一座座「直通天際」的高樓,最終來到了他居住的中國社科院小區。

在深圳特區報2014年6月的報導《像做翻譯一樣做人做事做文章——訪著名翻譯家、「傅譯傳人」羅新璋》中,記者李萍寫道:

「我剛從國外回來,家裡堆得太亂了,我們四天後見吧,上午十點我到地鐵站口等你,我會拿一份《文匯報》。」 78歲高齡的著名翻譯家、被譯界譽為「傅譯傳人」的羅新璋,在收閱採訪提綱後很快答應了本報記者的約訪。

那天一出地鐵,記者就看到夏日陽光下倚著自行車,拿著一份《文匯報》的羅新璋,頭髮花白、瘦瘦高高的他看起來精神矍鑠,善意溫和。在與記者步行到他所住的中國社科院小區路上,在他自稱「陋室」的家中,在隨後兩個多小時的採訪中,深受法國文化影響的他,特別紳士,很是尊重女士,是一位博學而彬彬有禮的謙謙君子。愛喝咖啡、愛聽蕭邦的他也很善於發現和享受生活中的樂趣。

編輯:趙征南

綜合:外灘畫報、新京報、深圳特區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