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的古籍碑帖收藏欣賞

王大友探索之旅 發佈 2022-02-23T15:42:18+00:00

沈曾植,字子培,號乙盒,晚號寐叟,浙江嘉興人。清光緒六年進士,供職刑部,先任貴州司主事,後轉為江蘇司郎中,遷任總理衙門章京,外簡江西廣信府知府,繼調任南昌府知府,後擢為安徽布政使,終學部尚書。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號乙盒,晚號寐叟,浙江嘉興人。清光緒六年(1880)進士,供職刑部,先任貴州司主事,後轉為江蘇司郎中,遷任總理衙門章京,外簡江西廣信府知府,繼調任南昌府知府,後擢為安徽布政使,終學部尚書。他的一生經歷了戊戌變法、洋務運動、張勳復辟、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一系列歷史事件,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動盪的大變革。就是這樣一位前清遺老,也是一個會寫字的學人。他的學思活動龐大精深,且「生平論學,不欲蹈襲前人片辭隻字,神理恢張,最多達識,每於蠶叢鳥道中,辟前人屐齒未經之境。及其溝通達道,則又契若肝膽。六十以後,益神乎通明,得乎懸解」(王蘧常語)。他的這種宏通,橫跨在史學、地學、律學、佛學、詩學等各領域間,更重要的是有創見地響應著他那個時代。能做到這些,與他一生博覽群書、敏學思辨有關。

幸運的是,浙江省博物館收藏沈曾植舊藏書籍、碑帖甚夥。他的學術心得,以收藏題跋、隨筆簽識、逐條批註等方式記錄在一冊一冊的書中,作為他閱讀、校勘、考訂重要方式。這些或朱或墨的蠅頭小字凌亂散漫,看似未成系統,然細細品讀,從一開始的晦澀,反覆咀嚼,到漸入佳境,常給人豁然開朗的棒喝之感。同時,也映照出我們後學的淺見狹識。沈曾植給了我們讀書的門徑,也給了我們了解他學術思想的研究鑰匙。

註:清康熙三十四年潘耒遂初堂刻本 《日知錄》沈曾植家舊藏,《海日樓藏書目》「第竹字號書箱」著錄「先司空公手度何義門批本」,有沈曾植祖父沈維 批、校、跋。

註:清道光六年廣州喜聞過齋重刻本 《風俗通義》此書為沈曾植家舊藏,《海日樓藏書目》「第匏字號書箱」著錄「尚書公手批本,道光丙戌喜聞過齋重刊本」,有沈曾植批、校。

註:沈曾植稿本 《欽定蒙古源流箋證》,沈曾植箋證,手稿本。此原稿本朱墨兩色箋證,使用底本為清刻八卷本《欽定蒙古源流》。

我們對沈曾植的舊藏進行了初步分類,此次整理主要集中在他的古籍與碑帖兩個方面,嘗試探求他的藏書面貌和書學觀點。古籍上,首批遴選了沈曾植舊藏書籍中版本較善、批校題跋較多,能反映沈氏研學特色的善本書十種(包括一種元刻本、三種稿本及一種木活字印本等),並撰寫了詳盡的書志。按照古籍書志的一般要求,分別按標題、冊數、尺寸、行格版式、封面、內容、原書序跋、後人批校題跋、鈐印、按語、書影等項目進行逐一撰寫。目錄排列順序依據該書的版本先後進行。著錄之時,版本主要依據原書加以規範,輔以參考沈曾植之子沈熲所編《海日樓藏書目》。該書需要加以闡釋考證的地方,則以「按語」述之。

註:六朝墓誌《晉荀岳暨妻劉簡訓墓誌(並陰側)》沈曾植批註

書法上,遴選了他所收藏的十六種《六朝墓誌》影印本、十四種《蘭亭序》、二種《聖教序》及五種其他刻帖四個大類,並對應校參補充了錢仲聯輯《海日樓札叢·海日樓題跋》。除了拓本的基礎性介紹之外,重點摘抄出沈曾植的批註,並結合書法史做了一些帶有闡釋的按語,試圖聯繫沈曾植的個人書法,尋其知踐合一的思想源頭。

在十種沈曾植舊藏書籍中,除了《平生壯觀》及沈曾植本人的兩種稿本外,《海日樓藏書目》均見著錄。而書中諸多跋文,現行的收錄沈曾植題跋的書籍,主要有沈熲校錄的《海日樓群書題跋》、錢仲聯所輯的《海日樓札叢·海日樓題跋》,許全勝與柳岳梅整理的《海日樓書目題跋五種》,其中《宋元檢驗三錄》和《樂府詩集》三則題跋已見著錄,其餘均未得見。另一方面,以往之收錄,往往只側重於一人,特別是沈氏之跋文。而從藏書研究本身來看,一書之中,收藏有源流,題跋有先後,各家之批校題跋,宜視為一個整體來對待研究。故此次整理,以一書為一對象,所有基礎信息都儘量著錄。如此,相信於辨章學術更有明晰之功效。

沈氏早年精帖學,得筆於包世臣,壯年嗜張裕釗,其後由帖入碑,融南北書派於一爐。其校碑,或補經史缺誤,或述風格源流;其鑒帖;不惟看重舊拓,更重精拓。於《六朝墓誌》諸跋中論行楷隸篆遞變,得出「異體同勢」「古今雜形」「南北會通」等獨識;於帖部諸跋,辨別《蘭亭》各本以及《閣帖》的源流,亦多創見。這種類似歐陽修《集古錄跋尾》的範式,也是後世文人日常書寫在晚清的延續。

此次整理時日雖短,擇書選帖亦少,但已深感長期堅持整理沈曾植舊藏古籍碑帖之必要性。通過初步整理,我們能夠看到其藏書特點是家傳有序、學以致用,藏書以博識研究為主,以修身輔政為目的,非特為善本而置架。所以沈曾植藏書中批校題跋甚多,他於版本、音韻、訓詁無所不通,以之為輔,學力精微之處,更是深達邊疆與地、佛學道理。從其藏書,便可見沈曾植一生為政、學習用力之勤。沈曾植對書法風格在傳承過程中的損失、變異則很有自覺意識,擅長帖與帖之間的優劣比較和相互聯繫,並對流派的劃分與溯源有自己的見解。我們更可從其書學旁支中窺得其晚年書體變法之奧秘,從而在清季碑學運動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沈曾植雖著作刊行不多,但其一生之學術思想依然如雪泥鴻爪,跡可循,紛繁精妙,不僅是一代儒宗,更稱得上大學人、大哲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