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東館:全球世界級城市最大的公共圖書館,藏著多少驚喜

上觀新聞 發佈 2022-02-22T08:07:54+00:00

2月22日下午,上海圖書館在新落成的東館發布發布新版機構標識,以風好正揚帆、飛鳥過山海的視覺意象,寓意上海圖書館將全面導入以人為本、關注細節與體驗的設計思維,厚植屬於上海這座「人民城市」的詩意棲息地。

一本隨風翻頁的書,頂端懸停著一隻振翅而出的鳥;這隻智慧的鳥,又仿佛棲息在一棵樹上。2月22日下午,上海圖書館在新落成的東館發布發布新版機構標識(LOGO),以風好正揚帆、飛鳥過山海的視覺意象,寓意上海圖書館將全面導入以人為本、關注細節與體驗的設計思維,厚植屬於上海這座「人民城市」的詩意棲息地。

1996年,上海圖書館淮海中路館舍建成開放之際發布了三角外形的第一版館標。由設計師陳幼堅操刀的新LOGO,設計更為簡潔、扁平化,LOGO中蘊含的多重意象既是對大閱讀時代的解讀,也是對上海圖書館「智慧(intelligence)、包容(inclusiveness)、互聯(interconnection)」3i轉型戰略的闡釋。

「希望新LOGO可以刷新讀者關於圖書館的刻板印象,比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需要『勤』和『苦』,但圖書館早已不只是埋頭苦讀的藏書樓了。作為全球世界級城市裡最大的公共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將致力於用科技賦能文化,助力館員開展智慧業務,讓讀者置身智慧的建築空間,享受便捷、高效而創新的智慧服務。」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解釋道。

建築面積約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是國內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圖書館,地上7層、地下2層,開放後可提供座位近6000個,滿足每年200餘場講座、上千場各類學術活動的文化需求,讀者年接待量可達400萬人次。建築整體如同一塊正在雕琢的玉石,設計方給其的定位是「一座可閱讀的建築,形似一塊正在精心雕琢的璞玉,坐落於城市森林中」,新LOGO讓讀者更容易聯想到東館這塊「玉石」的漂亮斜切面。

除了新LOGO,上海圖書館還啟用了設計師沈浩鵬完成的整套視覺識別系統。「東館特邀藝術家名單」也在現場發布,徐冰等10位中外知名的當代藝術家自東館建設之初就受邀圍繞圖書館特質進行創作,將藝術之美融入閱讀空間。

比如當代實驗水墨藝術家谷文達的《高山仰止》所用石材取自山東境內,源於儒家故地,故名「儒石」,以裹刻工藝雕琢「高山」「仰止」二詞,看似水墨作品,實則無紙無筆無墨。

又如裝置藝術家鄭重賓的《飛石》,將金屬材質構成的幾何體塊與象徵信息文明的電子屏幕結合,LED屏幕可播放外界景物的實時影像,當電子屏幕成為這個時代的「紙張」,折射出信息傳播方式的古今之變。

為一樓中庭地面創作《往來春秋》的抽象藝術家申凡來到現場。這件作品以老舊報紙為創作原型,當具象的文字被時光消解後,留下段落和標點,直觀表達了書刊中段落結構的形式之美。申凡解釋,標點符號是一種世界通用語言,標點是閱讀的暫停之處,也是思維的留白之處,更是文字的韻律標識。中庭大廳是讀者到達圖書館後的第一個重要站點,是讀者每次閱讀之旅的起點,《往來春秋》試圖表現出文字從內容中抽離後純粹的韻律和節奏,呈現給觀者一曲無聲的樂章。

「這件作品源於報紙又超越報紙,純粹的黑白二色、線條與標點背後,隱藏著文字、符號、代碼,呈現了藝術家對文字和書寫的理解。每位步入圖書館的讀者,既是閱讀者也是書寫者,在中庭暫歇之際,腳踏『春秋』、仰望天空、遙想宇宙,感受藝術家帶來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意蘊。」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如此解讀。

徐冰的裝置作品懸於三樓開放式閱讀廣場,藝術家數次來到現場,親手調試懸掛位置;少兒讀者可以在專屬閱覽區邂逅澳大利亞藝術家埃米莉·弗洛伊德充滿童趣的作品……10位藝術家的10組作品將陸續揭幕。

陳超提及,國際上有通行的1%原則,即一座公共建築至少有1%的成本投入於藝術品。對圖書館而言,這不僅是閱讀環境的營造,更是融入整座城市「建築可閱讀」的公共藝術品,「上海的大街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公共雕塑,不少商業建築對藝術的需求也在提升,這讓上圖東館的藝術理念水到渠成。」

發布會現場,盲人讀者韓星辰在現場樂隊伴奏下演繹了經過改編的上圖館歌《知識的海洋》;代表智慧館員的機器人則以「熱舞」展示了從LOGO衍射的整套視覺識別系統在圖書館場景中的應用。「新LOGO發布之際,正是上海圖書館謀求轉型之時,我們堅持公共閱讀推廣與專業圖情服務並重,推動淮海中路本館與新落成的東館齊頭並進,整體轉型成為全媒體時代的新型圖書館。」陳超說。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來源:蔣迪雯 攝

來源:作者:施晨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