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是智商稅嗎?學齡前該如何學習大語文

alice閱讀研修所 發佈 2022-02-22T01:54:17+00:00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雙減政策發布之後,各種英語機構、數學機構都紛紛倒閉,那時走在商場裡都覺得空曠了許多。但也許商家都是敏感的,等過了幾周我再去商場,取而代之的就是各種語文機構。銷售看見我帶著孩子十分熱情地拉住我問:——你家孩子幾歲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雙減政策發布之後,各種英語機構、數學機構都紛紛倒閉,那時走在商場裡都覺得空曠了許多。

但也許商家都是敏感的,等過了幾周我再去商場,取而代之的就是各種語文機構。銷售看見我帶著孩子十分熱情地拉住我問:

——你家孩子幾歲啦?

——學齡前是培養大語文的黃金時期,可要抓緊了!

——雙減?不會影響我們的,我們是教「國學」的,屬於素質教育,跟學科學習沒關係的。

——讓孩子學習國學當然有用啊,為以後學習語文打基礎。

——我們的課程有認字寫字、背古詩,等孩子能力提升了還會有老師帶著看名著,一定能幫助學習的。

銷售吹得是天花亂墜,如果我不是懂點「大語文」可能真的會被忽悠進去了。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和學校對「語文」的重視,大語文這個概念可謂是引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以前雞娃圈雞娃都在拼數學,拼英語,但是風向一變後就紛紛開始拼語文了。

坊間有句話是這麼定位語數外的:學渣比英語、學霸比數學、學神比語文。

早些年英語機構遍地開花,一個班幾乎80%的學生都參加過英語培訓,為什麼大家會這麼熱衷於英語的學習呢?因為英語培訓出效果最快,短期內學習成績提高最明顯,有了分數的對比,家長很容易就會買單。

解決了英語的提分,下一個提分培訓對象就是數學了,數學最重要的在於思維,如果思維不對,很難舉一反三。這個思維怎麼形成?可能學霸只做一道題就能觸類旁通,但是學渣要做十幾甚至幾十道題目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說通過短期內大量的刷題,數學考試的分數也能得到提升。

最難培養的就是語文。除了基礎題,語文幾乎沒有相似的題型,很難像英語和數學那樣靠刷題來進行彌補,因為看不到明顯的提分,家長自然也不願意在語文培訓上多花精力和財力。

但實際上在這三門大課里,語文是最吃基礎的科目,同時也是最注重課堂外生活中的科目。如果僅僅靠課堂上的灌輸,那麼只要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差,幾乎分數都相差不大。學神之所以能在語文上取得高分往往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就已經具備了語文這門學科所需要的素質。

而這種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就是我們如今說的「大語文」。


01

大語文究竟是什麼?

還記得當年中考我超常發揮,語文總分150分,我考了132分,成為了當年學校語文單科第一名。消息一出,各種親朋好友和父母的同事都來問我:

——你語文怎麼這麼好,是不是背了很多材料?

——你是不是特別愛閱讀,課外是不是看了很多名著?

——你會寫日記嗎?你寫作文有什麼模板嗎?

面對這些問題,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我並沒有背什麼材料,也沒有嵌套模板,雖然喜歡閱讀,但好像也沒有看過很多名著。當我如實告訴他們這點時,他們就反問我:那你的語文成績為什麼這麼好?我只是迷糊地回答也許是運氣好吧。

直到多年之後,我接觸到了大語文的概念,我才明白原來自己當年做的很多看起來很浪費時間的事,實際上都是在鍛鍊自己的語文能力。

「大語文」這個詞雖然是近些年才火起來的概念,但實際上在語文教學界並不是什麼稀奇的名詞。早在1983年,河北省特級教師張孝純就提出過「大語文」教學。他將「大語文」總結為「一體兩翼」,就是要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軸心,以加強語文課外學習和拓寬語文學習環境為兩翼。簡單來說就包含兩個方面:

●1.以課本為主體,超越學校課堂的局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 2.提高學生綜合的人文素養,把學語文和學做人結合起來。

它弱化了課本的重要性,強調語文與真實生活的結合,以學習為中心,從認知、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幾個方面,全面提高和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

所以「大語文」不再只是單單的拼音、認字、閱讀理解和寫作,它是一個人學識素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當看到這段話時,我才猛然發現,我從小學到初中的這些年裡好像一直都堅持做這些事情。

我在小學階段時只看過一本世界名著,是很多家長都不會給孩子選擇的《福爾摩斯探案集》。裡面有很多案件我到現在都完全忘記了,但依然記得福爾摩斯第一次見到華生時,僅憑一個照面就推測出了華生職業的神奇。

這段文字當時講到了華生是從阿富汗歸國的軍醫,我當時很好奇「阿富汗是什麼?」「為什麼福爾摩斯能肯定華生是從阿富汗來的?」「英國那時真的沒有跟別的國家打仗嗎?」

為了弄清楚這些常識性的問題,我去查資料,並追著大人不停地問,也終於了解了英國與阿富汗的三次戰爭,同時根據這本《福爾摩斯探案集》的寫作時間大致推測出華生可能參加的是第二次戰爭。雖然這個結論正確與否我並沒有再去關注,但是這種求知和推測給我自己帶來了閱讀上的極大的滿足。

這種愉悅的感覺也讓我更加喜歡看書,初中階段我看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其中女主人公最後為了「愛情」而臥軌自殺。

讀到最後,我一方面驚嘆於她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勇氣,另一方面又覺得僅僅是為了所謂的「愛情」就放棄性命著實有點過於愚蠢。對於人物的同情和對事件的理性看待第一次在我的腦袋裡天人交戰,我思考了很久我該如何評價這個女主人公,以至於自己寫了一篇很長很長的讀後感,當我停下筆的那一刻,我才終於知道為什麼我會這麼同情安娜·卡列尼娜,因為在潛意識裡我們都把「愛情」看得過於高了,藉由安娜·卡列尼娜,我也完成了對自己的評價。

巧合的是當年期末語文的作文題目是:我想成為……

很多同學寫的是我想成為明星、軍人或者教師,異想天開的會寫成為超級英雄或者國家首腦,但當時我寫的是「我想成為安娜·卡列尼娜失去的理性」。如果以現在的眼光的重新看這篇作文會覺得有點過於理想化了,也許還有賣弄學識的嫌疑,但它卻是我人生中唯一一篇滿分作文。

將語文與生活結合,這是大語文一直在強調的,我也是後來才發現原來當年的自己竟然誤打誤撞地掌握了「高分密碼」。


02

學齡前,大語文的騙局

自從教育改革之後,「大語文」異軍突起成為了學科學習中絕對的高光C位,人人都知道語文才是中高考的拉分項目,人人也都知道語文要靠日復一日的積累才會成為拉分項,於是圍繞著語文的培訓越來越多,培訓對象的年齡也越來越小。

其實重視語文是一件好事,但很多家長都選錯了方法。

有的家長堅持讓孩子背唐詩宋詞、背《三字經》,每次逢年過節再拉孩子餐桌上表演一番以收穫掌聲和誇獎,以為這樣就算是學習語文了,但是除了別人誇了一句「真棒」,你還獲得了什麼呢?

在這種表演形的時刻以外的地方,你的孩子還會運用到這些詩詞嗎?

有的家長堅持讓孩子學認字,買了一堆材料和課程讓孩子一個字一個字地學,通常這些課程里還有可量化的檢測,會讓你知道孩子認識了多少字,但是然後呢?

你的孩子真的理解了這些字和詞語的意思嗎?

有的家長堅持讓孩子看低幼版的四大名著,各種摳細節,總是問孩子你知道林沖排在108將的第幾嗎?金陵十二釵是哪十二釵?孫悟空打的第18個妖怪是什麼妖怪?

這些知識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真的有用嗎?孩子連《紅樓夢》為什麼用「釵」這個字都不知道,他能背下來金陵十二釵又能如何呢?

所有的跟語文掛鈎的詩詞也好名著也罷,如果孩子不理解它不能鑑賞它,那學來其實就毫無意義。孩子如果只能背誦,而不能將它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和感悟,那就是在做無用功。

就好比我在開頭提到的宣揚「國學」培訓的機構,銷售在推銷時一直在跟我強調孩子來了能認識多少字、能背多少首詩,但我很清楚地知道這只是大語文的芝麻。我更希望孩子能發現語文的博大精深,能了解它、運用它,並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加強對這個世界和對自己的認識。

認字、背誦、拼音也許都重要,但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其實是「理解」,不管是培訓機構還是家庭,灌輸的所有知識都應以理解為前提,只追求「量」而不注重「質」,這樣的學習方式與大語文的核心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03

學齡前,要怎樣培養大語文?

作為一名老師,我總是會跟家長說,幼升小階段的語文重點並不是識字、拼音和背詩,而是不斷地打基礎——對閱讀有能力、能言之有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後一種能力又是依託於前一種能力的地基,所以培養閱讀的能力就格外地重要。

因為信息碎片化的衝擊,孩子們習慣性地接受短文而因此喪失了閱讀長文的能力。在四年級的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孩子連1000字的文章都看不下來,經常看著看著就走神了,回答問題也是前言不搭後語,這就是閱讀能力喪失的最淺顯的表現之一。

美國的查爾教授在1996年曾經提出來過這樣的一個兒童閱讀能力與認知發展的這樣的一個橫軸,從這個橫軸我們可以看到,學齡前、幼兒園、小學、中學的階段和孩子的整個認知能力的發展是相匹配的。

孩子在三四年級的時候是學習成績容易分化、容易滑坡的階段,這個在中外都一樣,在美國也是這樣,甚至有「三年級滑坡」這樣的一個詞彙。為什麼會分化呢?

除了課程的難度加大以外,很多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的閱讀能力沒有跟上有關係。

那麼9歲以後,「通過閱讀學習」又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需要通過大量的書本的各種各樣的、各種類型的閱讀來豐富自己的知識,來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那麼到18歲的時候才過渡到功能性的閱讀。

由此可見,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有階梯的,而只有每一步階梯都打好才能穩步地向上一層階梯邁進。

比起單純地背誦,學齡前階段更應該注重閱讀階梯的搭建,重點應該關注孩子的閱讀熱情和閱讀能力上。

此前我們曾推過文章:如何讓孩子擁有持續性的閱讀熱情,講述了如何幫助孩子保持閱讀興趣,想了解的家長可以點擊連結查看。

閱讀的能力可以從這五個方面進行衡量和培養:聯結力、提問力、圖像化力,推測力和轉化力。一個好的閱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要學會用五種閱讀策略,做到耳朵聽故事,眼睛看文字圖畫,嘴巴念文字的同時,大腦在思考。

經常有人問我是如何看書的,其實我也是在看書的過程中運用得到了這五種能力。


1

聯結力

將故事文本與自己、其他文本和世界關聯的能力。

比如當孩子在看《大衛,上學去》時會聯想到自己上學的經歷,會想到其他與上學相關的書籍,也有可能會思考「為什麼人都需要上學「這樣的問題。

從自己-文本-世界,這三步是循序漸進的,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現有的閱讀能力逐步進行引導。


2

提問力

在閱讀過程中提出好問題的能力。

提問力分為兩種,一種是速答型,這種問題一般能直接在書里找到答案;另外一種是深入思考型問題,這就需要孩子放下書本自己去進行思考。

比如當看到下面一幅圖時,家長問孩子你看到了什麼?這就是速答型題目;如果問雪人可能會對小女孩說什麼,這就是深入思考型問題。

在閱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通過詢問:為什麼?如果……會怎麼樣?這麼做是對的還是錯的?等開放性問題來幫助孩子進行思考,提高孩子的提問能力。


3

圖像化力

閱讀時,根據文字在腦海中出現相應圖畫的能力。比如孩子聽到「恐龍」會想出恐龍的樣子,聽到彩虹會想起彩虹的樣子,這就是圖像化力。

喜歡看書的人一般都擁有很好的圖像化能力,在他們的眼中文字不再是靜止的,而是一部動態的電影。運用圖像化力,需要孩子充分調動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去想像整個畫面。

在引導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多多啟發孩子,比如一起閉上眼睛,問一問孩子你聞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它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等等,幫助孩子將想像補充得越來越完整。


4

推測力

作者沒有寫出來,但能通過上下文推斷出作者意圖的能力。

推測力的培養可以使用0-W-I模型:

0:我觀察到的(observe)

W:我想知道的(What I wonder)

I:我推測的(What I infer)

比如在《瘋狂星期二》中,最後一頁是豬都飛起來了,運用0-W-I模型就是:

O:豬飛起來了

W:為什麼豬會飛起來?

I:也許是下一個魔法之夜又要來了!


5

轉化力

通過書籍, 產生新想法或新觀點的能力。比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因為《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我對自己有了新的看法,這種能力就是轉化力。

對於孩子而言,自己產生轉化力的能力和動機都不足,所以需要家長的引導。比如《花婆婆》這本書,花婆婆因為想讓世界變得更美而選擇了種花,那麼你也可以問孩子:除了種樹和種花,還有什麼辦法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嗎?

如果孩子的回答與他之前的想法和做法不同,那麼閱讀的轉化力就在悄然地發生變化。


寫在最後

實際上不管是閱讀繪本、橋樑書、兒童文學或者是唐詩宋詞,這些方法都可以使用,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閱讀到的文本,並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聯繫到生活之中。

閱讀素養的提高對於孩子之後的考試成績確實是一個利好,但是大語文的學習又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它與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密切掛鈎的。

在學校工作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英語考的是語感,數學考的是思維,而語文考的是人生底色。

當一個孩子真正地掌握了大語文,也就具備了強大的人文素養和對生活的感悟能力。他能把語文由知識變成能力,給予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向的引導,比起一時的分數,這樣的能力才應該是我們所追尋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