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南望山 有一座千年的古代王陵「蠻王冢」

大武漢黃鶴樓 發佈 2022-02-23T10:20:27+00:00

近日我在查閱「武昌古城十三山」之一的南望山資料時,查閱到在武昌南望山的南麓有一座千年的古代王陵「蠻王冢」,雖然離我單位不算遠,但要找到它還特別不方便。

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在離我單位不算遠的武昌南望山,竟然有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古代「蠻王之墓」。近日我在查閱「武昌古城十三山」之一的南望山資料時,查閱到在武昌南望山的南麓(磨山前莊村)有一座千年的古代王陵「蠻王冢」,雖然離我單位不算遠,但要找到它還特別不方便。首先要坐兩趟公交車,再步行1公里才能到;其次到了南望山還不能直接到蠻王墓地,必須要經過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團)社區大院的二道關卡,因疫情控制外人不能隨便進,我說了許多好話才讓進去的。

好不容易進來了,問了許多市郵科院社區的居民及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在市郵科院內辦學)的學生,竟然都不知道有這個地方。

最後在一位退休老爺爺的帶領下,經過一條通幽小路,終於在社區的北牆、靠邊南望山腳的地方找到它。只見一個四柱三間紅瓦的牌坊,牌坊正上方黑色匾額上刻著「蠻王之墓」四個大字,後面有一座直徑約10米、高約2米的土堆,土堆周圍一圈砌著半人高的用水泥塗抹的青石塊,冢正前方鑲嵌著一塊大理石的石碑,碑上刻著「蠻王冢」三個繁體大字,它就是古代蠻王的陵墓。

武漢市人民委員會於1959年6月10日公布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南郡(今荊州一帶)的蠻族反叛,被鎮壓後,7000餘人遷徒到江夏地區。公元101年,南郡另外的一支蠻族在首領許聖的號召下,為反抗稅收造反,也有一部分蠻族來到江夏,這兩批南郡蠻族被統稱為「江夏蠻」,它是漢代對江夏郡少數民族的稱呼,其族群首領就是「蠻王」。」他們在江夏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勢力,經常反抗當地統治者的鎮壓,甚至與廬江農民軍黃穰結盟,集結十餘萬人攻下附近四座縣城,前後抗爭達100多年。後被漢朝軍隊圍剿,其多位首領先後埋葬在此。

蠻王冢的由來在史料中也有記載,據清同治(公元1862至1875年)編寫的《江夏縣誌》稱:「馬歧山一名來王山(南望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南有蠻王冢」。「馬歧山」又名「來王山」,其諧音就是現在的「南望山」,歷代蠻王的陵墓都在建這裡,無從知曉墓主人的姓名,生平及事跡都不知道。 

另據《風景名勝》1996年第9期一篇文章記載:「它是武漢市現存最早的王陵,相傳為東漢「江夏蠻」的陵墓,因史載軼,尚無考墓主何許人也」。據當地居民介紹,蠻王冢原來有三座,西邊的一座冢在解放初期被居民挖掉,中間的一座冢在「文革」期間也被破壞,現僅存東邊的,就是如今所看到這一座冢,還曾經有一段時間是拾荒老人的垃圾場,最後還是2013年3月,經媒體的呼籲,區文物管理部門的督促才保護下來。冢的後面還有一條水泥台階,可以上到冢的頂部。

從東漢公元47年算起,蠻王冢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悠久歷史了,據說在湖北、湖南的一些地方,姓田、雷、嚴、黃等姓氏的人,都是東漢時期「江夏蠻族」的後裔。

2021年3月1日,武漢市東湖風景區文化旅遊體育局在「蠻王冢」的側面,懸掛了「文物安全責任公示牌」,專門指定磨山社區的副主任為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網格員為文物安全管理人,並附有兩人電話及東湖風景區文化旅遊體育局的監督舉報電話。但我去考察的時候,蠻王冢墳頭頂上雜樹叢生,周邊環境髒亂不堪,並堆放著許多垃圾,看得出來這裡已經好長時間沒有清掃了。這個「文物安全責任公示牌」完全是一個擺設,沒有起任何作用。

「蠻王冢」參觀路線:坐公交車在珞瑜路吳家灣站下車,先從烽火科技集團的第一道大門進去,沿郵科院路直行約500米後,再經過市郵科院的第二道、第三道大門,再直行約800米即到。因新冠疫情大門防控比較嚴格,拿著介紹信進去是最好的。(另外還有一條小路從南望山腳下過來,但距離比較遠且路況不太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