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地周年考:地產商告別瘋狂搶地,民企捂緊錢袋子

時代財經 發佈 2022-02-25T12:06:27+00:00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劉新歌 編者按:2021年2月下旬,全國22個重點城市陸續推出"兩集中"土地出讓政策,這意味著土地市場的遊戲規則迎來"大洗牌",開發企業不僅面臨著資金的巨大壓力,更要為搶地的"決策"風險買單。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劉新歌

編者按:2021年2月下旬,全國22個重點城市陸續推出"兩集中"土地出讓政策,這意味著土地市場的遊戲規則迎來"大洗牌",開發企業不僅面臨著資金的巨大壓力,更要為搶地的"決策"風險買單。過去一年,土地市場出現"前熱後冷"的趨勢,流拍、底價成交逐漸成為常態。

值此兩集中供地一周年之際,時代財經推出《集中供地周年考》專題,記錄這一政策下房企、土地市場及地產投拓人的變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年前,對行業影響深遠的「兩集中」供地政策正式推出。從首批供地的狂熱瘋搶到二、三批次的少人問津,從高溢價到底價成交甚至流拍,22個集中供地試點城市坐了一趟「過山車」。

這對行業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中指研究院土地事業部高級分析師張曉飛認為,「房住不炒」依舊是大方向,穩地價的政策工具會不斷完善,尤其是2021年「810新規」( 8月10日,自然資源部召開閉門會議,要求集中供地城市優化第二批次土地出讓政策,降溢價率至15%、查資金、限馬甲。)在短時間內不會放鬆,未來將在「地價、房價、品質」三個維度實現全面管控。而受資金和收益影響,土地市場將逐步以國企、央企為主體,民營企業逐漸向代建轉型。

重塑土地市場遊戲規則

「兩集中」即集中發布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全年發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超過3次。試點城市共22個,包括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以及南京、蘇州、杭州、廈門等18個二線城市。

從政策初衷看,「兩集中」旨在糾正地方政府「多批、少量」的供地行為,擬通過商品住宅土地的集中、批量、透明投放,緩解緊張的土地供求關係,引導市場回歸理性,最終達到「穩地價」的目標。

但從首輪供地結果看,熱度並未消退。如杭州推出的57宗宅地中,44宗地達到封頂價,最高競自持比例高達40%,刷新了杭州樓市的自持紀錄。而廣州推出的48宗地中,也有4宗地觸頂進入搖號環節,番禺區新造鎮、白雲區金沙洲推出的兩宗宅地,創下區域地價新紀錄。

「房價窪地」重慶的表現更出人意料,首輪出讓的46宗地中,多宗地溢價率超過50%,並最終以高達43%的總體溢價率位居22城第一。其中,招商蛇口以總價32.5億元拿下的西永279.83畝地,溢價率高達130%。此次土拍直接帶火了重慶樓市,多樓盤量價齊漲、開盤售罄,部分項目甚至還出現了捂盤現象。

土拍的火熱不僅不利於穩房價、穩預期,也擠壓了房企利潤空間,給拿地企業的經營帶來不小壓力。如南京首批出讓的12幅地塊,淨利潤率不足2%。在杭州首批供地中拿下5宗地的本土龍頭房企濱江集團,其董事長戚金興坦言,在「濱江團隊精幹高效管理、公司融資能力強、 融資成本低、品牌影響大」的狀況下,努力做到1%-2%的淨利潤水平。

一系列「打補丁」政策隨之而來。第二批集中供地前夕,深圳、青島、長沙等多城推遲、中止或延長了土地掛牌時間;自然資源部於2021年8月10日召開的閉門會議,更系統全面地梳理了土地出讓規則,如單宗住宅用地溢價率不得超15%,不得通過調高底價、競配建等方式抬升實際地價,競價觸頂後通過搖號、一次性報價、競高標方案等決定土地歸屬。

三條細則可謂層層遞進,對可能抬高地價的漏洞逐個進行設防堵漏。各地也紛紛跟進,如成都在土地達到最高限價後,通過競銷售型一類人才公寓面積比例確定競得人;杭州則從競買准入條件、購地資金來源、土地溢價率上限等方面,限制房企一窩蜂參與土拍、推高地價。南京推行「限房價、定品質、競地價」的新規,要求最高銷售單價不得超過均價的110%,土地最高溢價率由30%下調至15%,競得土地後6個月內商品住宅不得上市。

貝殼研究院廣州分院院長李茂喆對時代財經分析稱,去年第一輪集中供地之所以火熱,主要因為彼時全國新房銷售基本延續了2020年的上升勢頭,故房企拿地擴張的預期還比較大,且樓市調控、信貸收緊還不明顯,房企資金緊張甚至現金流周轉問題還沒有出現。

「一系列『補丁』政策相繼出台,也說明土拍規則確實存在一定的優化空間,但預計今年短期內(土拍政策)不會進一步優化,因為截至目前,房企端資金緊張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房企尤其是民企對土地的渴求度相對一般,土地市場也難以出現去年第一輪土拍時的熱度。」

市場波動將明顯緩解

房企的拿地衝動,主要看「錢袋子」。

2021年7月末,業內傳出「房企拿地銷售比不得超過40%」的消息,即被納入「三道紅線」試點的房企,買地金額不得超過年度銷售額的40%。

尤其隨著銷售趨冷、融資收緊,房企被「卡住了脖子」。「錢緊」的民企尤甚,主動或被動地退出土地市場。這導致土地市場迅速轉冷,流拍、底價成交成為第二輪、第三輪集中供地的主旋律。

國企、央企及地方城投公司開始成為土地市場的主角。如第二批次集中供地中,國企拿地金額、建面占比分別達到76%、68%,較首批次集中供地大幅提升。在北京、廣州、深圳三城,國企拿地金額占比更是達到90%及以上。

無論是過熱還是過冷,無疑都不利於行業發展。回顧「兩集中」制下土地市場走過的一年,中指研究院土地事業部負責人張凱認為,集中供地政策的目的主要是落實「房住不炒」。雖然去年呈現出明顯的「先熱後冷」,但隨著政策的逐步完善,市場將逐步趨穩,對「房住不炒」也將產生積極影響。

「隨著未來土地出讓制度和房地產政策制度的不斷優化,市場波動將明顯緩解。因政策調整導致房企參拍意願不強的地區,預計當地政府將為房企預留更為充裕的利潤空間。此外,提升品質將是行業接下來的重點工作,更為充裕的利潤空間也將為品質打造提供保障。」張凱表示。

對於今年的市場走向,張曉飛預計市場熱度波動將弱於2021年。「歷年的『小陽春』一般集中在三、四月份,但由於目前市場尚未見底、觀望情緒依舊高漲,加上部分企業受債務影響,上半年回暖的條件不夠成熟,預計市場依舊平穩收場。」

北京2022年首次土拍或已驗證上述論斷。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關榮雪認為,房企資金壓力仍是土地市場投資動作相對收斂的主要因素。不過,目前市場積極調整有了一定成效,優質民企的逐步回歸或成趨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