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近千鬼子血洗南高村遭反殺!村民男女老少齊上陣:殺紅了眼

詩意世界 發佈 2022-02-26T14:05:17+00:00

《地道戰》曾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的近半個世紀的「放映傳奇」——世界上印製拷貝數量最多,全球觀影人數高達28億,是世界上觀影人數最多的黑白電影。

《地道戰》曾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的近半個世紀(1966年—2005年)的「放映傳奇」——世界上印製拷貝數量最多,全球觀影人數高達28億,是世界上觀影人數最多的黑白電影。

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創造「放映傳奇」,一方面是真實。《地道戰》是一部專門針對民兵軍事訓練的教學片,影片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以抗戰時期冀中平原實際作戰經驗的真實再現。一方面是精彩。影片中軍民穿梭在「地下長城中」巧妙地利用各種地形、暗道痛殺日偽軍,日偽軍縱使武精良,訓練有素,但在「地道前」也無可奈何,只能被動挨打,醜態百出,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大呼痛快。

有人不禁會問:「『地道戰』真有那麼大的威力嗎?」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在文章開頭簡單介紹「地道戰」的原因,以防止有人又要說本文的抗戰故事是「神劇」情節。其實,「地道戰」是我們面對日軍瘋狂掃蕩的「無奈之舉」,「地道戰」的地道本來是用於藏身並非戰鬥,用電影《地道戰》導演任旭東的話說:

「如果是太平年月,誰會在地道里東躲西藏,我們今天看地道戰覺得是『曠世奇觀』,其實那一條條地道都是由國讎家恨生發勾連的……」

地道戰

日軍侵華時的掃蕩有多殘酷?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本文不再贅述。抗日軍民的「反掃蕩」作戰是十分艱苦的,尤其是像冀中平原地區,既無高山密林可以躲藏,也無江湖湖泊等特殊地形可以利用,日偽軍對抗日軍民的戰力是碾壓式的,抗日軍民為此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

老百姓和八路軍沒有地方躲藏,只能躲進老百姓的地窖里,但是藏身地窖非常危險,一是地窖面積很小,無法長時間容身,老百姓掩護八路軍傷員時,會造成很大的麻煩。二是地窖都在村子裡,很容易就會被敵人發現,一旦被發現將無路可逃。

狡猾的敵人大多會選擇在半夜或者佛曉包圍村子掃蕩,這種時候人們一般都在熟睡,能夠最大程度殺傷、捕獲抗日軍民。無奈之下,抗日軍民選擇在野外挖洞藏身,但是(冬天)人睡在裡面會有水蒸氣從洞口冒出,在廣袤的平原上非常容易暴露。沒有辦法,抗日軍民只能將洞往深處挖,並逐漸通過地下「隧道」將多個土洞連接起來,就這樣「地道」開始形成。地道的洞口十分隱蔽,除了自己人,敵人很難找到。原日軍第63師團老兵齋藤邦雄曾回憶說:

「八路軍和農民都從事挖地道的工作,為了不讓日軍發現,他們甚至會用柳條筐把土運到地道以外兩三千米的地方拋棄。於是,冀中一帶的地下出現了世界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地下工事群。日軍曾抓過大量農民和民兵進行拷問,「就我所知道的,這些中國人從未透露過有關地道的一個字。……擁有如此龐大地下工事的冀中,儼然成為令日軍頭疼的地方,這對八路軍來說,應該是一種光榮吧!」

地道越挖越深,越挖越多,大家發現地道不僅能安全藏身,還能有效殺傷前來掃蕩的敵人,為此,八路軍開始利用地道進行抗戰,1942年4月17日,冀中區黨委發出指示:

「部隊在基本分散的原則下,依靠民兵威力之發揚,配合爆炸戰、地道戰,多打小仗,消滅敵人,要利用群眾已有的地道和挖新地道對敵人開展爆炸戰。」

初期的地道比較簡陋,日偽軍掃蕩很容易就能破壞地道,我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斷對地道進行改良。地道功能日趨完善,到1943年,已經出現「三通」(房上、地面、地下)、「四能」(能打、能走、能攻、能守)和「五防」(防水、防毒、防煙、防火、防破壞)的戰鬥堡壘。地下有會議室、臥室、廁所等一應俱全,儲存有大量的食物和水,防煙、防火和防毒設備配備齊全,甚至還有地下兵工廠,地道與地上的工事、農戶家、街口等處相連,可攻可守。民兵和村民們利用各處隱蔽的搶眼襲擊掃蕩的日偽軍,令日偽軍頭疼不已,「掃蕩」不僅一無所獲,而且會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日軍戰報中顯示;

「沙河、木道溝河(均為地名)沿岸一帶地區,素有中共平原根據地模範區之稱,交通壕、地道建築非常普遍,幾乎所有村莊都有地下設施,甚至有相距七八千米的三個村莊用地道連接起來。而且農村的老百姓抗日意識很強,形成半農半兵狀態,因此各部隊在推行『肅正工作』(實為『掃蕩』)時極為困難。」

欒城縣南高村就位於日軍軍報中所述的「模範區」,村內地道長30多千米,戶戶通、街街連,能打能防。深受日偽軍「掃蕩」之苦的村民個個與鬼子都有血海深仇,村民們「半農半兵」。1945年6、7月間,南高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利用地道與前來「血洗村莊」的2500餘名日偽軍展開5次戰鬥,5戰5捷,痛快淋漓殺敵,毫不手軟殺敵報仇,譜寫了地道戰的精彩篇章。

反殺鬼子兵

欒城縣南高村村民強烈的抗日意願讓日偽軍一直將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945年6月18日,駐欒城的日偽軍集結200餘人「掃蕩」南高村。敵人為什麼選擇這時候「掃蕩」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八路軍主力轉戰其他地方,日偽軍得知南高村藏有大量的八路軍傷員,就迅速行動,目標則是:血洗南高村,活物一個不留!

長期和日偽軍作戰,村中的民兵也早已摸索出一套和日偽軍鬥爭的經驗。他們先是將老幼婦孺和傷員轉入地道內的安全形落,民兵和青壯年搭配分成若干行動小組採取行動,主動出擊,絕不會坐以待斃。

日偽軍來到村子北邊後,先是炮轟和射擊,本意是給村民一個下馬威,讓村民們主動出來投降,結果一個人也沒有出現。日軍被迫偽軍從村北邊入村「掃蕩」,二鬼子躡手躡腳進入村子,結果遭到民兵射擊,子彈從暗室和高房工事射出來,二鬼子防不勝防,被打得暈頭轉向,偽軍小隊長率部下也不戀戰,慌不擇路向村東邊撤退,沒想到闖入村中的雷區,躲在暗室的村民毫不客氣拉響地雷,二鬼子被炸得哭爹喊娘,偽軍小隊長被炸得粉身碎骨,殘部連同伴的屍首都顧不上收拾,匆忙撤出村外。

偽軍中隊長聽聞戰況後,再也不肯進村,日軍借坡下驢,同意先撤,日後再來報仇。7月16日,偽軍派出3個中隊380餘人前來報復。這次偽軍學聰明了,搬來許多梯子,儘量不接觸地面,爬上屋頂闖入村中,這樣一來,村民們埋在村口的大量地雷就失去了作用。

幸虧村民們做了大量準備,他們在屋頂隱蔽處放置了手榴彈,待敵人靠近時,藏在暗處的村民就拉響手榴彈,二鬼子被炸死炸傷多人,不少人從房頂滾下摔死摔傷。偽軍見狀,三個中隊長一商量,寧可回去挨罵也不能送命,抬著死傷的同伴狼狽退回欒城。

新上任的欒城偽縣長王德灰被日軍狂扇一頓耳刮子,被罵成酒囊飯袋。王德灰憋了一肚子的火,親率4個偽軍中隊520餘人前往南高村「出氣」。王德灰為了能夠取勝,還向日軍借用了大量的重機槍,準備將南高村殺個雞犬不寧。

被仇恨沖昏頭腦的王德灰到達南高村就命令經村子的各個出口用重機槍封死,一隻蒼蠅也別放出去。然而,面對鑽入地道的村民,王德灰再多的人、再多的機槍也沒用,因為村子裡始終靜悄悄的,氣急敗壞的王德灰驅趕偽軍進村,不斷叫囂著:「殺光刁民!寸草不留!」

躲在暗處的民兵非常氣憤,他們放過走在前面的偽軍,待王德灰走入雷區時,民兵果斷拉響地雷,王德灰被炸翻在地,血肉模糊。他身負重傷,瘋狂的叫囂聲終於停止。其他偽軍不再戰鬥,抬著王德灰匆忙離開。為了在皇軍面前撿回面子,4個偽軍中隊長中的鐵桿漢奸李振江非要為王德灰報仇。

7月23日,李振江命人搶占村子的制高點,命機槍手發現民兵射擊,就集中火力掃射。然而,村中的射擊點都是通過暗道相互連通的,民兵們射擊一次暴露後,就轉移至其他地方繼續射擊,機槍手始終無法集中火力打擊。李振江在機槍火力的掩護下,突入村中,喪心病狂地讓人燒毀村民房屋,一名勇敢的民兵趁亂從暗處跳出,將其踹進火海,放火的偽軍發現時,民兵已經不見蹤影,李振江已被燒死。偽軍士兵見中隊長「戰死」,也不再繼續搜捕,自行撤離。

日軍見偽軍四次「掃蕩」都被一群「農民」打得灰頭灰臉,7月28日集結200餘名日軍,帶領5個偽軍中隊共計千餘人前往血洗南高村。志在必得的日軍親自進攻,民兵先利用地面工事展開阻擊戰,怎奈日軍火力太猛,敵軍逐步占領大部分房屋後,民兵及時轉入地道,展開村落的麻雀戰和地雷戰。

麻雀戰是抗日游擊戰的一種作戰形式。麻雀在覓食飛翔時,從來不成群結隊,多半是一二隻,三五隻,十幾隻,忽東忽西,忽聚忽散,目標小,飛速快,行動靈活。仿照麻雀覓食方法而創造的游擊戰戰法叫"麻雀戰"。麻雀戰,是中國民兵常用的以弱勝強的游擊戰法。由民兵組成戰鬥小組,忽來忽去,忽聚忽散,主動靈活。神出鬼沒地打擊著敵人。

敵人白天在村子裡到處挨冷槍、踩地雷,可就是看不見民兵們的身影,晚上害怕遭到襲擊,被迫龜縮到村子外圍角落裡。毫無人性的日軍進村時,從別處抓來平民走在前面,他們緊跟在後面,導致民兵無法及時拉響地雷。這樣耗下去,南高村村民始終在地道中也不是辦法,為了儘快趕走日軍,大家一起想辦法,最終決定冒險炸日偽軍的指揮部。

原來,驕狂的日偽軍認為自己兵強馬壯,武器先進,這次圍剿必將會速戰速決。他們將指揮所設在村外的一處平地,民兵們白天作戰的時候,在高處的瞭望哨里發現了其位置。這個位置離已挖好的地道尚有一小段距離,但是挖到「敵人指揮所」的下面也是有一定風險的,挖掘過程中,會不會發生坍塌、被敵人發現等意外情況都是未知數,引爆炸藥後,引爆員又如何安全撤離呢?

大家七嘴八舌,爭論不休,因為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個意外發生都可能導致「行動失敗」,一旦被日軍發現地道的入口,將會發生什麼,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最終,大家形成一致意見:做好最壞的打算,做好充足的準備,與小鬼子干!

往敵人指揮所挖的地道更深一些,炸藥放好後,選出幾人組成敢死隊引燃炸藥。與此同時,外村的民兵通過地道網絡進行集合,縣大隊也做好了增援的準備。大家以爆炸聲為信號,一起實施反攻。一天午夜,日偽軍在村外紮營休息,突然,一聲巨響,日偽軍的臨時指揮所被炸毀,多名日偽軍軍官死得死,傷得傷,日偽軍從睡夢中驚醒,聽到槍聲大作,頓時亂作一團。

敵軍群龍無首,陷入混亂。偽軍不想賣命,開始潰散逃命,1945年的日軍士兵大多已經不是久經沙場的老兵,很多是缺乏實戰經驗的新兵,面對亂局,他們也心生恐懼,稍作抵抗就開始後退。民兵們趁機反攻,大開殺戒,村民們也拿起菜刀、砍刀和長矛突入敵陣,追殺逃兵,大家國恨家仇一起報,殺紅了眼,追上鬼子就殺,毫不手軟,殺得好不痛快!

戰後,大家還挺納悶:「小鬼子為啥這麼不經打了呢?這麼多人,這些天了也沒有打下我們的一個小村子!」

至此,南高村村民五戰五捷,將日偽軍殺得人仰馬翻,取得重大勝利,實屬不易!

結語

儘管地道戰給敵人帶來巨大壓力,但畢竟是敵後抗戰的一個組成環節,其本身也有一定的被動性,八路軍曾規定:「地道戰以民兵為主,配之以區小隊或縣大隊支隊分散的班(一般10人左右)為輔助,密切結合擔負之。主力部隊數量多,不適於進行地道戰。」

偉大的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向偉大的革命先烈和抗日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編者註:本文4188字,2022年第46篇原創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