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風物】手推車

文旅聊城 發佈 2022-02-22T17:12:33+00:00

魯西地區也有這一種帶一個輪子單人前推的運輸工具,名字叫車子、小車、小車子、擁車子、小推車。其車身,俗稱「車樁子」,多用堅實的木質做成,在木架底盤之上,增修一高出輪子的高架,俗謂「車樓子」,兩邊木架上可坐人,可載貨,推細碎物品時,可用「糞筐」等盛具捆在車架上。

手推車,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解放區人民曾使用手推獨輪車支援淮海戰役。魯西地區也有這一種帶一個輪子單人前推的運輸工具,名字叫車子、小車、小車子、擁車子、小推車。因形式和功用的不同,有二把手、豬嘴車、響車子和木輪小車等類型。手推車由車身和車輪兩部分組成。其車身,俗稱「車樁子」,多用堅實的木質做成,在木架底盤之上,增修一高出輪子的高架,俗謂「車樓子」,兩邊木架上可坐人,可載貨,推細碎物品時,可用「糞筐」等盛具捆在車架上。在裝運糞土、糧食時,往往配用條編長筐,名為偏簍,又稱糞簍。車把和載重車盤連為一體,車盤下安裝獨輪,兩把之間,掛車襟,駕車時,車襻掛在兩肩,兩手持把。

木輪小車是小車之中最輕便者,木輪較小,車架為平盤。從前魯西一帶推腳謀生的人,用它來載人,名為「推腳」。用花布在車上搭起車棚,呼為花車。車盤上鋪有被褥或蒲蓆,兩邊裝橫木攔擋,舒適而又安全,很受行人歡迎。車輪(俗稱「車腳子」)用堅硬的棗木、杏木或槐木製作而成。其中車軸、車耳多用耐磨的柿木(車軸也有用楠木的)製成,軸碗裡塗以松香,載重推轉起來,軸耳相互摩擦,發出響亮的「吱吱」聲,晨昏人靜時,其聲可聞數里。這種木輪小車,叫木輪車,也叫「土車」「紅車子」「木車子」「響車子」。車輪後部有兩塊木板,像兩個向里彎曲的象牙,卡在車輪上,為下坡停車的制動機關,俗名粘腳。

豬嘴車又稱羊角車,是中型獨輪車。車前有兩根長板,綁結兩塊圓形斜尖木塊,形似羊角,故名。若行車不穩,向前一掀,車前的木板立即著地,使車子不至於翻倒,這時情形又似豬嘴拱地,因此得名豬嘴車。

在沒有現代運輸工具的情況下,手推車對農家生活、農業生產、大規模戰爭中的輜重運輸,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木輪漸被膠輪代替,成為現今的膠輪手推車。

以手推車從事專門運輸的,稱為「車伙子」「推腳的」「車戶」,以推運鹽、糧為主。新中國成立後,每個鄉村供銷社、門市部都雇用幾個「車戶」,每天到城裡、鄉鎮推運百貨、農用物資。直到今天,不通汽車的山裡,仍用著這種手推車。

駕小推車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捆放貨物一定要牢固、結實,儘可能貼近車樓中心,以便平衡;推石頭要在車架、車樓兩側放上條編的長條,以免磨、砸車體;推長木、植物秸稈、棉花簍等長大貨物,車樓之上一定留有一定縫隙,以便看路,車架四周捆綁一定的架杆以便支撐長寬於車體的部分,俗稱之「沿杆子」。其次,襻上肩行駛前,先用兩手端起車把,試試貨物重心是否主要在車輪中心附近,靠前叫「前沉」,需要用力壓住車把;靠後叫「後沉」,壓得肩、脖疼;一側沉一側輕叫「偏沉」,偏沉車較難推行,需在輕的一側前端放一定重量的石塊相稱。再次,停放手推車也有講究,兩車腿與輪支地,叫「平放」;車體豎起,車嘴與車樓前端支地,叫「豎放」;一側車嘴、車腿著地,叫「斜放」;停車休息時,怕貨物壓壞車輪,需要用「開棍」把「開撐子」「開」起來,讓「開棍」和車嘴支撐住全車重量。此外,駕車行走時,平路上可以把車子「豎」著走,以車嘴不觸地為標準,可使車輕如飛;上坡時則「拱」,身子壓低,以車腿不觸地為標準,可減輕上坡的阻力;下坡時,則身體後仰,手拿「粘腳」,即加閘,以防手推車迅速下行而失控。山區推運貨物時,一般都配有「拉車子」的。上坡時,把拉繩拴在車架前端中心位置搭另一端於背上,弓腰伏身拉車前行。若為台階,則縮短拉繩,提起車前端,叫「提」;下陡坡時,則在車前,背對車,手抓提車前身,以使車緩緩而下。上坡拉車,也可用畜力,如牛、驢等。生產隊時期,拉車者多為婦女、老人和少年等「半勞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拉車者一般是妻子或孩子。

來源:莘縣史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