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有歷史

songguirong 發佈 2022-02-25T13:57:06+00:00

今天天氣晴好,一掃前幾天的寒氣,人也有了出去轉悠的興致,於是就來到了史家胡同博物館,想看看老北京的歷史。

(song)

今天天氣晴好,一掃前幾天的寒氣,人也有了出去轉悠的興致,於是就來到了史家胡同博物館,想看看老北京的歷史。


史家胡同博物館位於史家胡同24號,其舊時主人就是秦思源的外祖母——凌叔華(其實,不如說陳西瀅的夫人——凌叔華,我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更好聯想)。後凌叔華的女兒陳小瀅女士將這所宅院的產權轉讓給街道用於公益,於是便有了這座博物館。

博物館不大,但館藏的確豐富。

首先看到的是史家胡同的老建築物件,如石雕的牆院裝飾,瓦當及屋檐角上的造型。


接著是交代了博物館所在的來歷,原是凌家大院,凌叔華的故居。凌叔華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是與魯迅齊名的大家,但四九年之後被屏蔽了幾十年。從後面的參觀內容里,我推斷她被屏蔽的原因之一應該是她是陳西瀅的夫人,因為在魯迅的作品裡有批評「陳西瀅之流」的內容,因為我們是推崇魯迅的,因此作為陳西瀅夫人的陳淑華自然(比竇娥還冤啊)……



史家胡同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得名於明代居住於這條胡同的「史家大戶」。另有說得名於明代大臣史可法。明代對胡同的管理有明確規定:「凡房屋侵占街巷者,悉行拆毀。」當時胡同的建築建制規整,現在史家胡同的建築脈絡基本上承襲於此。

清代這裡曾是旗人居所。清定都北京後,京城的總體格局基本上沒有變化。但北京的居民居住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旗民分居。京師內城,分列八旗,拱衛居。清代史家胡同區域屬於鑲白旗。

19世紀中晚期,清朝統治逐漸衰微,京師社會半殖民地化。在此影響下,北京的滿漢內外城分住的現象開始改變。在1900年北京地圖中,更是出現了聯軍分治的亂象。

常駐於中國的第一位丹麥外交官就住於此。

民國時期,大量人口湧入北京,掌握實權的達官新貴將日漸繁華的東城選為居住之地,史家胡同不再專屬於旗民。民國以後,北京市內有不少改建項目,尤其為了適應當時的需要,城市的通路系統有較大調整,但對於北京的總體布局沒有大影響。


解放後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進行和人口大規模的增長,北京內城區陸續拆除了一部分年久失修的危舊平房,興建了樓房。同時合併了原來的一些街道胡同,出現了「小區」這個新興事物,史家胡同在新的歷史時期也發生了變化。目前史家胡同社區共有樓房15棟,平房院落82處。其中樓房大多為建國初期建築,而平房院落大多風貌保存較好。


居住在史家胡同里名人較多。

有為北京和平解放做出貢獻的傅作義將軍,有外交官彭明智、王炳南,還有章士釗、胡適,有協和院長劉士豪,還有這個院落的女主人作家畫家凌叔華(據說作品《古韻》文字非常優美,不知還能否買到,明天到書店去)……


這裡保留著史家胡同里(多數中國老百姓家裡曾有的,但有些已丟棄的)上世紀的物件,比如收音機,縫紉機,自行車,還有衣架、臉盆之類的。

這個博物館,比較小,半個小時可以較仔細地看完。胡同大概二十分鐘也可以轉悠結束。這是適合小眾參觀的地方,但看過確有收穫,對於胡同,對於名人,對於歷史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但我觀後,最感興趣的是博物館的原主人以及她的作品,也對以前讀過的魯迅作品中的陳西瀅有了感性認識。(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