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印發五年計劃,推動創建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

南方plus客戶端 發佈 2022-02-25T04:37:44+00:00

《計劃》根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以及在完成《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三年行動計劃》任務的基礎上,明確了2021至2025年實驗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工作任務和配套措施,是未來加強實驗區建設工作,推動創建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要依據。

日前,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以下簡稱「《計劃」》,對2021至2025年期間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建設工作進行了規劃部署。

《計劃》根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2017—2030)》,以及在完成《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任務的基礎上,明確了2021至2025年實驗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工作任務和配套措施,是未來加強實驗區建設工作,推動創建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的重要依據。

《計劃》明確了5年內的工作任務,根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2017—2030)》中期規劃目標,建立較為完善的文化生態保護體制與機制;進一步完善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統村落、古民居等的保護名錄,繪製梅州文化遺產分布電子地圖,建設梅州客家文化遺產網上展館;完成3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實物資料徵集;推進非遺資料庫建設;新增18個非遺傳習所,培養一批新的代表性傳承人;修復區域的古建築、古民居等,推進保護區域的展示館和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扶持一批生產性保護單位,公布一批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繼續推進梅州客家山歌、廣東漢劇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活動;繼續支持大專院校設立客家文化研究機構,培養傳承保護非遺人才,開展客家文化系統性研究。到2025年,非遺保護工作制度科學規範、運行有效,非遺及其得以孕育、滋養的人文環境得到整體性保護,社會廣泛參與實驗區建設的生動局面基本形成。

其中四大行動具體包括:以非遺為核心的保護行動,健全和完善四級非遺項目名錄體系、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建設、加強非遺普查和分類保護、推進非遺記錄工程、推進非遺普及教育、開展非遺主題傳播活動、加強與國內外和港澳台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區域性整體保護行動,推進重點區域的整體性保護、推動實驗區建設與鄉村振興相互促進;理論研究和宣傳提升行動,加強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理論研究、全面科學總結保護成果並加強宣傳推廣;非遺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行動,推動實驗區建設與旅遊融合發展、推進非遺生產性保護、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創新非遺展示方式與提升活化效益。

《計劃》指出,要加強保障要素建設,一是開展立法和機制建設,將實驗區建設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評體系;二是加強工作體系和隊伍建設,市、縣兩級配備客家文化生態保護(非遺傳承)專職工作人員,擴大非遺保護志願者隊伍,組織籌建梅州市非遺保護協會。三是做好經費保障,將實驗區建設所需經費納入市、縣兩級財政預算,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實驗區建設。四是開展建設成效評估。

《計劃》提到,對於實驗區內四個重點區域(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五年行動計劃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創新非遺傳承保護方式,將重點區域內的非遺場館和設施融入非遺主題旅遊線路,開通歷史文化游徑。一是培育「非遺+旅遊」,助推文旅融合,振興傳統工藝,助力鄉村振興,發揮文化品牌引領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廣東漢劇、客家山歌劇及採茶戲等戲曲劇種資源優勢,在保護利用、活態傳承、展演展示等方面不斷創新創造經驗,擴大客家文化影響力。三是創新宣傳載體、拓寬宣傳渠道,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提升梅州軟實力。

【全媒體記者】汪思婷

【作者】 汪思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