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間,這種和諧,要警惕

武志紅 發佈 2022-02-28T08:19:52+00:00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人際交往中,你隱約感到了不舒服,就像被藏在毛衣里的刺撓,時不時戳一下,但是你卻無法準確說出是哪裡不舒服。

作者 | 關常晶 尤里

編輯 | 朗門

責編 | 陳沉沉 天雅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在人際交往中,你隱約感到了不舒服,就像被藏在毛衣里的刺撓,時不時戳一下,但是你卻無法準確說出是哪裡不舒服。


如果這種感覺時常出現,那麼,你很可能遭遇了「隱性攻擊」。


隱性攻擊是指:


關係中弱勢的一方,通過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報復等非直接方式,向強勢一方表達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積的憤怒。


這在親密關係中,尤為常見。



無名怒火



林女士和林先生結婚8年,有一個小女兒。


兩人都在事業單位,工作穩定,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


在旁人眼裡,他們是一對幸福的夫妻。


後來林女士在工作上,幸運地得到了領導的賞識。在公司的各種活動中,領導都會帶著她一起參加。


林女士自己也很珍惜這個機會,想表現得好一點,希望在三十多歲的年紀里,為自己和家庭爭取到更多的可能。


剛開始,李先生和妻子都很高興。妻子有機會升職,也意味著家裡的經濟狀況會得到改善。


然而,這種狀態沒持續兩年。


隨著朋友圈中的各種工作照片分享,公司信息欄頻繁出現領導和妻子的名字,儘管知道妻子和領導的關係是清清白白的,李先生心裡卻越來越不是滋味。


在所有人看來,妻子有升職機會,是一件令全家開心的事。


他沒有什么正當的理由對妻子發火,所以,李先生選擇了另一種方式來發泄情緒。


他開始每天都只做自己和孩子的飯,林女士回來吃飯時,李先生會帶著尖酸的語氣說:「 你今天回來吃呀,我原本以為你不回來呢。」


當林女士問起孩子學習時,李先生也會陰陽怪氣地說:「孩子也沒什麼大事, 你去處理你工作上的事吧,孩子學習不用你操心。」


林女士還發現,丈夫近段時間開始在同學群和朋友圈裡,發一些類似「男人照顧家的辛酸沒人懂」之類的文章。


李先生每次這種分享,都會引來一些朋友的「問候」。


而這時李先生又會顯得特別「大氣」地說:「沒什麼,這是一個男人應該做的。」


這些事讓林女士一方面感到困惑,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因為工作而忽略了家庭,陷入了深深的自責里;


另一方面,她也覺得有些無辜,明明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努力工作不也增加了家庭收入嗎?


她想和丈夫好好聊聊,但卻又不止如何開口。


其實林女士這份矛盾心理的背後,是她未曾意識到,自己正在遭受來自丈夫的隱性攻擊。




為何發生



其實攻擊性,是人類具有的一種天然特性。


有的人,會直接釋放攻擊性,比如打架罵人、肆意搞破壞等,但這種行為一般是會受到制約和懲罰。


有的人,會用升華的方式釋放攻擊性,比如努力工作或者體育競技運動等。


同時,也有的人,會選擇直接壓抑。


但壓抑過後,攻擊性並不會因此消解,而是會一直積壓在心裡,最終轉化成一種更隱晦的方式去表達。


也就是前文所說的:隱性攻擊。


出現隱性攻擊的局面,原因有很多,來自原生家庭的「壓抑」,就是原因之一。


有些朋友在早年時候,遭遇過不愉快的經歷,讓他們對於撫養者產生了「怨恨」。


但世俗規勸、 道德壓力、還有源源不斷的教育,讓他們成長的超我,壓抑了這種「恨」。


長大以後的他們,也沒能好好習得直接釋放恨意的方式,只能複製童年的經驗——用另一種方式表達。


我的另一位來訪者,肖女士,自幼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家裡的資源都偏向給了年幼的弟弟。


她也一直被父母教育,作為姐姐,要幫襯扶持弟弟。


肖女士曾經有埋怨過父母,然而這種辛酸很快就被「大家都這樣長大,父母不容易」的聲音,蓋了下去。


漸漸地,肖女士變得被動,習慣性壓制自己的情緒。


等她長大成年結婚後,每當和丈夫發生矛盾時,肖女士難以自控地把這種「含蓄」和「內斂」代入了夫妻關係中。


每天晚上回家,照常給家人做飯,但是做得很隨意,很難吃。


在家務分工商量好的情況下,也會做家務,但每次都會拖延。


這種「抗拒式」的攻擊,本身就是一種不滿的表達。


然而到底哪裡不滿,肖女士未必說得清楚。


這表象的背後,就是早年時期學到的「壓抑情緒和表達」的方式。




一場合謀



隱形攻擊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包括:忽視、蔑視、暗諷、嘲弄、迴避、冷暴力、出軌等等。


《婚姻故事》中,妻子和丈夫在協議離婚時,發生了一段激烈的爭吵。


妻子怒斥丈夫出軌,丈夫反應也很強烈,指責妻子和他幾個月都不再有身體接觸。


在感情破碎之前,原來他們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攻擊著對方。


妻子選擇了性冷淡,丈夫則選擇了出軌。



在親密關係中,類似這樣的隱性攻擊還有很多。


比如:


有的人總是環抱著手,把自己包裹起來,避免和對方有肢體接觸;


有的人突然少言少語,一問什麼事,就說「沒事」;


有的人開始忙於工作,儘量減少二人的相處機會……


隱性攻擊最可怕的一點是,當事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正身處在一場無形的硝煙之中,所以解決起來就更加棘手。


隱性攻擊,雖不像顯性攻擊那樣充滿火藥味的張力,卻對關係同樣具有殺傷力。


通常,我們在遭受顯性攻擊後,會強烈反擊。


比如被罵了,就罵回去。


而受到隱性攻擊以後,被攻擊者通常不知道如何反擊。


如果被攻擊的一方,是比較習慣過度自省或容易內疚的人,在這種時候很容易向內攻擊,會不知不覺中妥協很多事情。


這種情況,反過來又會縱容對方,繼續使用隱性攻擊的手段。


所以,遭受到隱性攻擊的人常常很委屈。


他們既要消化對方的攻擊,還要消化自己對自己的攻擊(如自責)。


用一個人的能量,消化兩個人的事情。


親密關係中,如果有一方在長時間習慣性的發動隱性攻擊,那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人的事情。


在中國家庭中,這種「隱忍」似乎成為了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麻痹自我的手段。


我們習慣了內斂,習慣含蓄。


然而在親密關係中,這種內斂和含蓄,很容易「合謀」完成一場「隱形攻擊」。


比如有的朋友在最開始受到隱性攻擊時,會選擇「悄悄地把情緒藏起來,然後嘗試做個自我改變」。


這種做法,會讓攻擊發動者嘗到甜頭,從而讓他們樂於發動下一次的隱性攻擊。


尤其是真的感受到對方做出改變以後,攻擊發動者會更加認同這種「溝通方式」。


長時間反覆的發動和默認,這是兩人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合謀」的結果。




如何破局



在關係中,隱性攻擊能夠從一種偶然的行為,成為一種經常的行為模式,這和雙方都有關。


一方無意識地發動攻擊,另一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承受和配合。


最終兩人形成了「隱性攻擊的合謀」,不停地在消耗雙方的精力和感情。


要拒絕這種模式,核心還是在於,不要讓自我功能和智力在攻擊和反擊中「休克」。


簡單來說,就是要穩住,不要徹底妥協,也不要迴避。


無論作為攻擊,還是被攻擊者,都可以嘗試通過這2步走出僵局。


首先,識別出隱性攻擊的信號。


如果一段關係中,伴侶出現了拖延、躲避、不抵抗也不合作、故意激怒等情況,那麼很有可能你們正在經歷隱性攻擊。


其次,隱性攻擊的核心問題,始終還是在於清除交流上的障礙。


被壓抑而表達的攻擊,可以嘗試另一種方式。


而被攻擊後的人,同樣也可以明確的表達自己的不悅。


雙方最終需要做的事情,都是要正面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作為發起攻擊的一方,當識別出自己正在對伴侶發起攻擊時,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到底是哪一件事,哪幾件事讓我如此不舒服呢?


將喚起不滿情緒「具體化」,溝通起來就會明朗很多。


還有就是,意識到自己行為模式的慣性,改變起來,是一件道阻且長的事(畢竟光是覺察,就已經很難得了)。


當我們逐漸看清自己,理解自己為何這樣做時,離改變就不遠了。


或許發起隱形攻擊,改造對方並非我們的本意,曾經的我們也懷著美好的期待,去建立一段關係。


正如莎士比亞曾說的那樣:


「愛不是花蔭下的甜言,

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語,


不是輕綿的眼淚,

更不是死硬的強迫,


愛是建立在共同語言的基礎上的。


相信我們一定還有更好的方式,面對自我,面對關係。


作者:關常晶,心理諮詢師,主攻精神分析和心理動力取向,微信公眾號:三木水心理工作室(hongcen2063);尤里,心理諮詢師,三木水心理合伙人。編輯:朗門。

本文原創首發【武志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