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託了,讓我順利考上吧!」

教育導報 發佈 2022-03-02T10:16:01+00:00

距離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初試放榜已過去一周有餘,國家線預計在3月中旬公布,緊隨其後的是複試、調劑…

距離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初試放榜已過去一周有餘,國家線預計在3月中旬公布,緊隨其後的是複試、調劑……在這段等待的日子裡,各高校「研友群」里,各種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猜測與對比迎面而來:去年算得上很高的分數今年也許剛夠得到國家線;教育機構、學長學姐們根據往屆經驗劃出的「分數友好學校」在今年輪番失靈……一時間,除了偃旗息鼓的人在收拾心情、保持沉默,線上線下瀰漫著「上岸」前的焦慮與憧憬。

1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明確的失敗結果

並不意味著心理情緒的塵埃落定

小陳是一名「二戰」北師大心理學專碩的考生,本科會計學專業,雖然早有「夢想學校」關山難越的心理準備,但她還是想去努力一把。第一年,她選擇了一個要價不菲的輔導班,「征戰」未果;今年,在家長的支持下,她依舊選擇「脫產」考研,雖然降低了預期,但仍讓她承受著不小的心理壓力。

成績下來後,與她自己預估分相差不少,「偏低」,她不願意直接說出具體數字,「第一反應就是和去年國家線做比較,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明確的失敗結果並不意味著心理情緒的塵埃落定。相較於查分那天,她現在的心情已經好轉許多:「當時還考慮怎麼跟家長和朋友說(分數),結果跟我媽聊過之後,她態度出奇地平靜,驚訝於現在的考研像我這樣的分數居然還考不上……」小陳的父母都從事科研相關工作,母親更是在大學任教多年。母親的認可讓她寬心了不少。

是否還會「三戰」嗎?小陳表示,對未來的計劃並不明確,現在只想單純地將大腦放空,「可能會先回老家住一段時間,考慮清楚接下來到底怎麼辦。」

2 「好像還差一點點」的人,很多

比起「明年一定上岸」

今年更「卷」了

才是常態

在今年,遠超往年國家線數十分的學生也並不高枕無憂。

在豆瓣APP,考試失敗的學生們在小組裡分享經歷、彼此安慰。考研出分當天,除了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們在此報團取暖外,370分—390分,所謂「傳統意義上高分」的學生聲音也在小組首頁飄蕩起伏,有人曬出394的總分,卻依舊無緣於第一志願。

「Top2新傳,只錄前15,分數線400。」發帖人在後續的回覆中透露,她所報考的學校是北京大學,按照往屆只錄取前15的規律,她正卡在複試名次的門口。

像她一樣懷有焦慮,「好像還差一點點」的人有很多。與高考的平行志願不同,每個考生在考研時只能報考一所學校,幾分之差不僅意味著會落榜名校,更大概率會直接滑檔。根據今年的情況,「新聞傳播學」專業370分左右的人可能都面臨著這個選擇難題。

如果今年的分數只能遺憾地夠到「此岸」,是選擇就此登陸,還是來年再戰,往往讓學生們百般糾結。

「985的本科有沒有必要讀雙非的碩士」「末流985是調劑,還是直接工作」「非全日制碩士的認可度高嗎」……無數相似的疑問困擾著一年又一年的考生。

當未來仍然是一片模糊的時候,每個標籤在學生心目中都是添在自己身上的籌碼,如此便不難理解為什麼來自朋友的寬慰之言難起作用,最終還是苦苦緊攥的人多,「果斷梭哈」的人少。

比起「明年一定更好」的許諾,「今年更『卷』了」大概才是常態。

冷門專業逐年被發掘,文科專業熱度不減,考生在複習過程中一心「上岸」,往往很少抽空去規劃考上以後的科研計劃。有農學生忍不住發帖抱怨:「去年的中分檔今年都進不了面試!老師也很痛苦,很多跨考的學生連實驗操作基礎都沒有,生理生化、遺傳學全部都要從頭補。」

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22年報名考研人數再創新高,較去年上漲了80萬人達到了457萬,增幅21%。作為參考,2022年全國各級各類高校畢業生預計1076萬人。

3 「拜託了,讓我順利考上吧!」

高分帶來的喜悅逐漸冷卻

取而代之的是

新一輪的刻苦籌備

早在出分之前,各大培訓機構的複試群就已經熱火朝天。英文自我介紹、科研成果整理是必須,書本複習、中英論文精讀是基礎。日程安排仿佛又回到了考研前的複習階段。畢竟對於大多高校,複試資格從來都不意味著「穩上岸」,每年都會出現初試成績優異、複試卻發揮失誤的案例,沒有人想成為「意外」。

但隨著近年來各大社交平台開始風靡經驗貼,學生們在準備複試期間又多了一個環節——提前聯繫導師。

一位2021屆「上岸」的工科生認為提前聯絡導師十分重要,她解釋說,這樣主要是為了確保未來三年所在的實驗室條件良好。

文科也不例外,已經有人在微博曬出心儀導師的回覆截圖為自己加油鼓氣,爭取在複試中獲得更好的表現。

不過太主動的聯絡也有可能引起部分高校教授的反感,但對於離「上岸」僅有一步之遙的考生來說,機會依然大於風險。

在這段關鍵的複試準備階段,高分帶來的喜悅正逐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輪刻苦的學習。公共課的優勢將在複試時消失大半,專業課成績更過硬的考生們則要憑此背水一戰。

每年2月到4月的錦鯉動圖轉發里,願望的內容總是相似的,每個人都在用百分之百的努力爭取那份稀有的幸運:「拜託了,讓我順利考上吧!」

4 「岸」在何方?

今日社會

渴望知識的人

從來都不缺學習的渠道

「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故事是從:我考上研究生開始的。」這句感悟在網際網路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在今年的回帖里它又重新獲得了2836個點讚。

現如今學生們考研的目的早已不只局限於科研夢想,這更像是一個人進入成年階段後難遇的選擇機會,而人們也篤信,這些選擇將改變自己的人生。專業、城市、地區,一些在高考時「做錯」的選擇或許可以在此彌補,三年的科研經歷既是深造,也是緩衝。

復旦大學傳播學系教授鄧建國曾在社交平台上發表過這樣的觀點:「一個好的研究生教育,能讓新傳學子明確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並在導師指導下從容地發展這一興趣……考研不是目的,通過考研和研究生學習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才是目的。」

根據2021年中國教育在線調查顯示,當年超過半數考生讀研目的是為了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以及由於就業壓力大,提高就業競爭力。超過八成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則是因為學歷在就業過程中受到過歧視。

「學歷=競爭力」的等式或許從來都不那麼絕對,獨立思考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是校園和企業公認的硬指標。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勇發表於2021年的一篇文章也提到:「我知道一些同學考碩然後再考博,其實主要還是想混一個比較高級的飯碗,並沒有把學問太當回事。如此這般之後,也就泯然眾人矣,不會有多大出息。與其這樣,那我覺得還不如做一些更實際的工作,那樣也許會更有成就感。」

光陰似箭,相較於在躊躇不定之中浪費時間,珍惜手中已有的機會,是許多剛剛踏入20歲的年輕人更需要的。

正如諸多良師益友們所勸導的:「考上後,學習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名校的資源多、機會多,要主動去品嘗消化」「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今日社會,渴望知識的人從來都不缺學習的渠道。

「岸」究竟在遠方的星空,還是就在腳下?相信每個考生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雖然國家線尚未公布,但2022年考研對於大多數人已經告一段落。決意踏上2023屆考研路的學子們早就出現在各大自習室里,換上錦鯉的手機鎖屏,沉心靜氣,翻開書頁,在每個有可能改變人生的段落上做起標註。

文 | 趙欣婕(實習生)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向穎 | 審核:劉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