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感到驚喜,我國的西沙群島上生存有幾百頭野牛

山中老狼 發佈 2022-03-03T17:38:59+00:00

在我國的西沙群島上生存有幾百頭野牛,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令人感到十分驚奇、驚喜的事情。我國的南海諸島主要由東沙群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組成,這些島嶼絕大多數是珊瑚礁島嶼,島的面積都不大,很多島嶼並沒有森林覆蓋。

在我國的西沙群島上生存有幾百頭野牛,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令人感到十分驚奇、驚喜的事情。我國的南海諸島主要由東沙群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組成,這些島嶼絕大多數是珊瑚礁島嶼,島的面積都不大,很多島嶼並沒有森林覆蓋。即使有一些島有森林覆蓋,由於島嶼面積本身較小,森林系統的動植物資源並不豐富,特別是動物資源稀缺,主要以鳥類為主,但就是這種情況下,在我國西沙群島中有一座島嶼竟然生存著幾百頭野牛。

這個島嶼就是西沙群島中的東島!東島是西沙群島中面積第二大島,島嶼面積大約1.7平方公里,約合2500畝。東島上森林覆蓋率非常高,基本上都是高大的麻桐樹,樹下有比較好的灌木叢和草地資源,為東島構建出比較好的森林生態系統。島上生活著大量的海鳥,海鳥在此築巢產卵孵鳥,一派生機盎然的好景象!更令人驚嘆的是,東島上竟然生存著幾百頭野牛!這些野牛個個膘肥體壯,有多個種群組成,每個種群的數量有十幾頭到幾十頭不等,大約都在1000斤左右,顏色以黃色、淡褐色為主,是典型的黃牛品種。

這些黃牛在東島上生存得非常的愜意,東島上森林資源非常豐富,為這些黃牛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資源,同時東島上還有一處水塘,水塘大約有幾十平米見方,常年儲存有天然降水,雖然水有一定的鹽度,但是鹽度並不高,完全可以讓黃牛安全飲用。加上沒有天敵的制約,這些黃牛在東島上繁衍得非常好,一度達到了四五百頭的種群規模。那麼問題來了,這些黃牛是從什麼時候來到了東島呢?

各種說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是明末清初,有人為了躲避戰爭逃到了東島,並把黃牛也帶到了東島。有人說是抗戰時期,為了躲避日寇的追襲,有人把黃牛帶到了東島生存。又有人說是建國後,有人把黃牛帶到了東島進行生產,後來因為生活條件不好,又撤回了海南島,最終把黃牛扔在了東島。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大型哺乳動物在一個孤零零的小島上有可能獨立演化嗎?生物學常識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東島是一個年輕的海島,經過研究,過去5000年來已經浮沉3次了。第二個問題是,這些「野牛」是什麼時候登島的?文獻上有不少記載,官兵們給我們講了很多傳說,甚至網上也流傳著很多說法,可見「野牛」已經成了大眾非常關心關注的熱門話題。

傳說,公元前2世紀,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南徵到西沙,放牧了一些從大陸運來的黃牛。其他島嶼上的黃牛不適應當地環境,先後消失了,只有東島的黃牛存活了下來。還有一種說法,1907年,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帶隊分乘軍艦前往西沙查勘島嶼,帶去不少牛羊放養。第三種說法是,鄭和下西洋途經西沙群島時,在每個島上都放養了一些牛,唯有東島適宜牛生存。


也有人認為以上傳說都不可信,牛是20世紀60年代由海南島瓊海縣潭門鎮的漁民帶上永興島,再由永興島轉運到其他島嶼的。東島飼養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均有考證,由不得人不信。西沙水警區領導提供了另一個可靠的說法:20世紀50年代初西沙駐軍時就在東島發現了「野牛」,但它們個體矮小、瘦弱、體力不支,因此從海南島運來了幾頭壯碩的黃牛,交配後再繁衍的品種體力強壯,奔跑速度加快,種群數量也增加了。


東島位於西沙群島東北部,西距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興島約33千米,面積約1.55平方千米,島上覆蓋著茂密的原始叢林。原始叢林中的主要樹種是白避霜花樹(俗稱麻楓桐),樹高5~10米。叢林是「野牛」的保護神,沒有茂密的原始叢林,「野牛」就失去了藏身之所。更重要的是,叢林中生長了茂盛的草本植物,這些小草是「野牛」的美味佳肴。當「野牛」過度繁殖、種群快速擴大時,林地上的青草就被搶食一空。

原始叢林是「野牛」的保護神,但「野牛」能在島上持續生存的根本原因是,東島有一個得天獨厚的牛塘。牛塘位於東島東南側,距海岸約100米,呈新月形。雨季到來時,水深可達1米;冬季枯水期,近乎乾涸,僅底部有少量儲水。牛塘中的淡水鹽度不低,卻是「野牛」賴以生存的水源,西沙的其他島嶼上都沒有這樣天然儲水的池塘。「野牛」多半在夜間來到池塘邊飲水,池塘周邊散落的牛糞見證了它們的活動區域,更重要的是,牛糞成了我們對「野牛」溯源的可靠材料。科研人員從牛塘採集了沉積柱,通過研究,牛塘在距今1300年前還在海面以下,用肉眼就可以根據顏色劃分出三個不同的沉積層。下部:距沉積層頂部96厘米以下為白色的海洋珊瑚砂沉積;中部:距沉積層頂部96~25厘米為褐色含海鳥糞土的珊瑚砂沉積;頂部25厘米為黑色含大量牛糞、海鳥糞的珊瑚砂沉積。毫無疑問,距沉積層頂部25厘米處所代表的時間正是「野牛」登島的時間。對此處保存的種子進行加速器質譜碳-14進行科學的測年,測得的年齡是距今350±40年。

這也就是說這些黃牛最早來到東島的時間是距350年左右,這個時間段正好是明末清初,也就是1650年前後,當時海南、廣東正是戰亂的時候,這也印證了以前的傳說是有依據的。也就是說黃牛在東島上已經生存了300多年,經過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同時從東島上這些黃牛膘肥體壯的體格來看,這些黃牛顯然也是經過了後來由新的黃牛種群的加入,不斷的改善了黃牛群的基因。這也就印證了另外一個傳說,就是抗戰期間、建國後,都有新的黃牛加入到這個群體,通過不斷的基因改良,使這些黃牛能夠很好地繁衍生息,沒有出現種群退化的問題。


由於東島的面積有限,加上這些黃牛群沒有天敵的襲擾,它們的種群數量越來越大,達到了400多隻,已經超過了東島的環境承載力量。黃牛種群數量的增多,使島上的森林資源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的樹木都被大量的啃食,很多鳥類的繁衍生息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科研人員建議島上的駐軍可以適當地控制島上的黃牛,從而把島上的黃牛種群數量控制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島上的駐軍聽從了科研人員的建議,控制黃牛這件事,可以極大地改善伙食水平,特別是有時候風高浪急,或者是遇到颱風補給船不能按時上島補給的時候,戰士們的日常飲食就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控制黃牛改善伙食,保障戰鬥力,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剛開始控制黃牛還需要西沙水警區批准,後來直接是守島部隊的主官就可以批准,一段時間內,島上的官兵可以幾乎天天吃到美味的黃牛肉。


後來科研人員再次到東島對黃牛種群進行科學考察,卻發現島上的黃牛種群數量銳減很多,原來黃牛踩出的牛道竟然都長滿了蜘蛛網,說明黃牛的數量急劇下降,經過科研人員監測島上的黃牛種群數量只有80頭左右。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如果不停止對黃牛群的控制,在東島上生活300多年的黃牛群,很可能將面臨滅絕的局面。科研人員馬上跟部隊領導進行了反映,建議立即停止對黃牛群的控制,部隊也聽從了科研人員的建議,馬上停止了對黃牛群的控制,目前東島上的黃牛種群數量正在有序的恢復。

東島是西沙群島上的一個璀璨明珠,目前島上除了守島部隊之外沒有常住居民,島上的生態環境保護得非常好,特別是黃牛群更是為東島增色不少,如果有機會能到東島一覽野生黃牛群的風采,確實是非常好的視覺享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