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生死十日:還是不夠無恥

歷史上的照片 發佈 2022-03-04T16:53:52+00:00

光緒二十四年農曆七月二十九日上午,一列從天津開往北京的火車停在了北京馬家堡車站,從車上下來了一位個子不高,但雙目炯炯有神的中年人。

文/水處

01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農曆七月二十九日(9月14日)上午,一列從天津開往北京的火車停在了北京馬家堡車站,從車上下來了一位個子不高,但雙目炯炯有神的中年人。

他就是奉旨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

袁世凱此次進京,是為了向光緒皇帝匯報他編練新軍的情況。

這是他這輩子第一次面見皇帝,而且他預感,這次向皇帝當面匯報工作,很有可能成為他人生中的轉折點。

想到這些,他就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

在住進了位於北京南城的法華寺之後,就開始急急忙忙地安排人寫給皇帝的請安摺子、準備面聖的服裝、整理匯報材料等等工作。

忙活了兩天之後,八月初一(9月16日)黎明時分,袁世凱穿上朝服,捧著請安摺子,在太監的引領下進入了紫禁城的毓蘭堂。

年輕的皇帝詢問了他有關編練新軍的情況,袁世凱畢恭畢敬地做了匯報。

匯報結束後,皇帝下旨,讓他四天後再來面見。

袁世凱的第一次面聖就這麼結束了。

走出紫禁城的那一刻,他腳步輕快,心情愉悅。

但他怎麼也想不到,就從這一刻起,他被捲入了一場險惡至極的政治鬥爭中,經歷了一生中最兇險的十天!

02

此刻的大清朝,早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自甲午戰敗以後,光緒皇帝決心發憤圖強,實行改革。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緒帝正式頒布《明定國是詔》,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大幕。

然而,變法搞了三個月,光緒各種改革的詔書頒發了一百多道,卻根本沒有什麼進展。

他認為變法推進不力都是因為守舊大臣的阻撓,一氣之下,把阻撓下屬上書言事的禮部尚書懷塔布等六名高官作為典型,一起摘了烏紗帽。

這就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極度不滿。

之後,光緒又跟慈禧要求開懋勤殿、請外國人當顧問,更是讓兩者關係急劇惡化。

此時,北京城中已經開始流傳著「老佛爺將在九月天津閱兵時廢掉皇上」的傳言。

光緒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皇位不穩,心裡急的一批。

但急也沒用,自己身邊的那些維新黨,都是些書生人物,手裡無權無兵,根本沒什麼辦法扭轉局面。

所謂病急亂投醫,這個時候,光緒決定把寶押在袁世凱的身上。

為什麼押袁世凱呢?

原來維新黨的領袖康有為在北京建立強學會的時候,袁世凱也入了會,還給捐了500兩銀子,所以也被算成了維新黨。

現在放眼望去,維新黨里有兵的也就只有他了,也只有靠他才能完成絕地反擊。

03

老袁進宮面聖回家之後,還沒來得及休息,宮裡就傳來聖旨,皇帝提升袁世凱為兵部侍郎,一下子將他從三品變成了正二品大員。

按慈禧之前定的規矩,所有新任命的一二品大員都要到她那裡去「謝恩」,老袁當然也知道這個規矩。

所以第二天天不亮,興奮的老袁就跑到了頤和園向太后謝恩。

老太后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練兵是對的,但皇上做事太急了,以後遇事要先到這裡知會一聲。」

老袁來不及體會這句話的深意,又跑到了紫禁城中向光緒謝恩。

光緒對他也淡淡說了一句話:「人人都說你練的兵、辦的學堂甚好,此後可與榮祿各辦各事。」

出了紫禁城,老袁把太后和皇上的話細細一回味,突然感覺到了不對:太后讓我遇事要先到她哪裡報告,而皇上卻又讓我和榮祿各干各的事。

榮祿是誰?那是太后的第一心腹親信,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自己的頂頭上司,皇上居然讓我不要受他管?

細思極恐啊!

回到法華寺,老袁坐臥不安,覺得自己可能趟進了渾水。

八月初三(9月18日),心煩意亂的老袁突然收到了榮祿拍來的電報,說是天津海面出現了英國兵艦,讓他趕緊回去部署防務。

老袁一看,這可真是瞌睡送枕頭,我正好藉此機會趕緊離開京城這個是非之地。

然而他沒想到,就在這天晚上,一個不速之客來到了法華寺。

04

這個不速之客就是新任的軍機章京、維新黨大將——譚嗣同。

譚嗣同為什麼大晚上的火急火燎來找袁世凱呢?

原來康有為等人已經謀劃了一個極其大膽的造反計劃,而這個計劃的關鍵就袁世凱,於是就讓譚嗣同來找袁世凱攤牌。

但關於譚嗣同這次夜訪的談話內容,在梁啓超的《戊戌政變記》和袁世凱的《戊戌日記》中大有出入。

《戊戌政變記》中說,譚嗣同一見袁世凱,就問他「天津閱兵之陰謀,君知之乎?」老袁回答說:「然,固有所聞」;

《戊戌日記》則記載,譚嗣同說:「榮祿日獻策,將廢立弒君,公知之否?」老袁回答:「予答以在津時常與榮相晤談,察其詞意,頗有忠義,毫無此項意思,必系謠言,斷不足信。」

《戊戌政變記》中說,譚嗣同要求袁世凱在天津閱兵時「保護聖主、復大權、清君側、肅宮廷」,而老袁也答應「若皇上閱兵時疾馳入仆營,傳號令以誅奸賊,則仆必能從諸君子之後,竭死力以補救」;

《戊戌日記》則記載,譚嗣同要求袁世凱「初五請訓,請面付硃諭一道,令其帶本部兵赴津,見榮某,出硃諭宣讀,立即正法。即以袁某代為直督,傳諭僚屬,張掛告示,布告榮某大逆罪狀,即封禁電局鐵路,迅速載袁某部兵入京,派一半圍頤和園,一半守宮。」

《戊戌政變記》中說,兩人商議到最後,老袁說「事急矣!既定策,則仆須急歸營,更選將官,而設法備貯彈藥則可也」;

《戊戌日記》則記載,老袁最後回覆:「此事關係太重,斷非草率所能定,今晚即殺我,亦決不能定。」

這些關鍵問題上的出入,咱們該信誰的呢?

還是來看看第三者的記錄。

《詭謀直紀》記載說,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初四,畢永年問譚嗣同和老袁談得如何,譚嗣同回答說「袁尚未允也,然亦未決辭,欲從緩辦也」,很明顯,是符合《戊戌日記》中的記載的——袁世凱並未對譚嗣同做出什麼明確的承諾。

那麼,梁啓超顯然就是在撒謊。

為什麼要撒謊呢?

首先當然為了把袁世凱塑造成違背諾言、出賣朋友的小人形象。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梁啓超自己也知道,在沒有光緒授權的前提下搞「圍園殺後」乃是謀反行為,因此絕不能提,只說要袁世凱在天津閱兵時救光緒,這樣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梁啓超不愧一代文壇宗師,一番生花妙筆,就把這件事包裝得面目全非,而後世之人,卻大多都把梁啓超撒的謊奉為史實。

05

讓我們再回到袁世凱這邊。

譚嗣同走後,老袁更加心神不寧,「反覆籌思,如痴如病」。

他深知,現在走錯一步,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場。

八月初五(9月20日),這是決定性的一天。

老袁第二次進宮面聖,他在奏對時儘可能委婉含蓄地提醒光緒說:「至新進諸臣,固不乏明達猛勇之士,但閣歷太淺,辦事不能慎密,倘有疏誤,累及皇上。關係極重,總求十分留意,天下幸甚。臣受恩深重,不敢不冒死直陳。」

光緒為之「動容」,但他根本不知道譚嗣同策動老袁搞兵變的事,所以也就根本不知道老袁所指何意,最終「無答諭」。

出了紫禁城,老袁長出一口氣,趕緊直奔火車站,坐上回天津的火車,離開了京城這個漩渦的中心。

等火車到了天津的時候,天色已晚,老袁顧不上休息,先到榮祿府中匯報了進京面聖的情況,又含含糊糊地說了一通「皇上聖孝,實無他意,但有群小結黨煽惑,謀危宗社,罪實在下」的話,但譚嗣同夜訪找他密謀的事,他卻始終沒有吐露一個字。

06

第二天,八月初六(9月21日)晚上,忐忑不安的老袁又突然被榮祿叫去總督府。

據袁世凱的親信幕僚張一麐在《古紅梅閣筆記》中的記載,老袁剛到總督府門外,就見「衛兵夾道羅列」,氣氛十分緊張。

進去之後,只見都察院御史楊崇伊也在坐。

他告知老袁,皇上因病不能理政,太后已經在今天宣布「訓政」,並下旨捉拿康有為和其弟弟康廣仁。

老袁頓時感覺五雷轟頂!

完了,維新黨完蛋了!自己參與密謀造反,會不會凌遲處死、誅滅九族?

想到這裡,老袁立刻做出一個決定:趕緊主動交代,爭取寬大處理!

袁世凱聽聞政變已經發生後,馬上把譚嗣同夜訪法華寺、找他密謀兵變的事全盤托出,「跪求榮(祿)為作主」。

楊崇伊聽聞了這個駭人聽聞的計劃,感覺事態嚴重,馬上決定坐第二天早上的火車回北京報告(因為當時京津之間夜間無法通行火車)。

楊崇伊走後,老袁如熱鍋上的螞蟻,惴惴不安。

他無法判定楊崇伊此去,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結果。

如果太后認定自己和維新黨一起密謀造反,自己毫無可以拿來辯護的證據,簡直就是死路一條!

07

八月初九(9月24日),消息從北京傳來,慈禧太后下旨捉拿維新派官員,名單上有張蔭桓、徐致靖、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七人。

逮捕名單上沒有老袁!

八月初十(9月25日),從北京又傳來慈禧太后的旨意,要榮祿進京匯報情況,由袁世凱暫時代理直隸總督一職務。

這意味著,老袁的危險終於徹底解除了!

生死十日,袁世凱經歷了一生中最兇險的一個政治旋渦,最終以告密的方式為自己爭取了「平安落地」,還在這之後青雲直上,一路升到巡撫、總督、內閣總理大臣……直到最後取代了大清朝。

政治如此兇險,我們要是和袁世凱換個位置,怕不是早已經上了菜市口了吧?

所以,還是快樂地做個普通人吧!

參考文獻:《戊戌日記》、《戊戌政變記》、《詭謀直紀》、《金鑾瑣記》、《古紅梅閣筆記》、《萬木草堂遺稿外編》

關鍵字: